形而上学者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不存在不完美与完美这一矛盾。辩证者认为我们世间的一切都处在矛盾的推动中,如果失去了不完美与完美这一矛盾,那么我们就只能停止不前,如一潭死水般,如行尸走肉般,结果形而上学者被事实驳得体无完肤。
不完美与完美,正是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我们才会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炫丽,才会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世界的多彩,因我们的参与而更加斑斓。
漫漫历史长河,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虽有狂风暴雨、但也不乏雨后彩虹。失败时的凄凉、成功时的喜悦。我们经历了最艰苦时的环境,又经历了平顺时的安乐。我们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感觉离自己的目标渐近。
但当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却突然觉得自己的幸福感下降,更多怀念以往,虽艰难困苦,但也欢歌笑语。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在饥寒的年代里我们追求的不是温饱吗?在那个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我们追求的不是琳琅满目的物品吗?现在我们都得到了,实现了,但为此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觉得内心十分空虚。就像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了之后又在苍白的宁静中躁动不安。
世间有些东西就是那样的怪,怪得前后不搭,怪得空前绝后。然而我们却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对它的体验。或许有时我们也会走在路上,不经意间望着远方的天空,躺在床上望着头顶的帐顶冥想:怎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让我有这样的思绪万千。自己当初对它是那样的执著追求,可得到之后却发现,它也如薄酒一样淡,炊烟一样薄,和自己内心浓浓的思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
这是因为美,因为我们追寻它时,它所存在于自身的不完美在推动,指导着我们。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就如同规律般,我们看不见,闻不着,但只要你有欲望,去把它追寻,它便会在无形中指挥你。我们过去因饥寒而追求温饱,因物质的匮乏而追求物质的丰富。在这不完美与完美地推动下,我们努力奋斗。在拼搏过程中,我们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感到幸福满满。而当我们实现了温饱后,享受了物质的丰富后。总括一下,我们在满足了生存基础后。我们的思想便因物质的横溢而被麻痹,再也看不清楚下一个目标,整日在混混沌沌中度过,虚度光阴,虚度生命。
毕竟生存的危机与恐惧,让我们不敢放松一步,可一旦实现了它,姑且用我们所说的实现。内心被压抑已久的懒惰与外表完美的光环让我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已完美无瑕的,追寻的步伐也相应停止。
不完美是美的,但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之后,它的结果又常让我们感到悲伤、失落。虽然不完美让我们无法抗拒地去追求,但就其作用结果,我们还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毕竟是人,我们具有世间万物所特有的东西,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正是意识又让我们具有了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让思接千载,心有八方。让思维的眼光追溯过去,放射未来。当我们在完成一个目标后,积极寻找下一个目标,让生命的价值在不断追求中实现,幸福也便悄然来到。即使生命有限,但追寻的目标永无止境。就像世间有许多路,走完了许多路,新的路还在不断出现。
我们寻觅多时,却没想到不可或缺的恰是不完美。世界如此之大,世间无奇不有,荒诞、可笑、可爱、荒诞。我们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完美中追求不完美。
美在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