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荷塘》的荷香竟似刻得在我的心版里了,总是嗅到.
知道《荷塘月色》是从评论看起的。看得年幼的我对朱自清深“恨”起来,词藻华丽,堆砌比喻,在那时的我眼里,这简直是重罪一条!连带的,我读它,也只是粗浅拂过,并未细细研读。得到的结论亦是受了偏见后的感受;没事写这么复杂作什?那些成段连在一起的复杂美喻,亦是繁庞的很,看得叫人,很是头疼。不就是去荷塘边散散步,怎的还可以码的出这么多字?
再大一点儿,从以前仰首而视,然变成平视,那原来无一点韵味的文章已叫我读出几缕缥渺的荷香,是清雅的文字,可它妙在何处?那比喻的确是妙品,一字一句拿捏的不差毫厘,如同山顶小松,长于巅,让人总忧心它掉下去,可它微一颤,便又回复去,朱先生的文字,便这样微妙的颤着,让人欲罢不能的读下去,可结局定是淡淡。
淡淡的笔墨着局,再在转弯处添上几横浓墨,几划重彩,山回路转去,依旧淡淡束局,一个起承转合,揉在里面的,总是疏淡清朗的文意,朱先生并不争什么的。
这些,是近些日子仔细研读出来的,文句便清雅,随便举出来,亦佳句天成,读着,总有些意味的。
《荷塘》的香,如荷香,你终要俯就下身子,才能吸进一片美丽的荷香的,太傲,总是不行.连唾手可得的美丽亦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