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时间赋予它灵魂,文字让它有声音,让我们倾听……
——题记
一、聆听——
很小的时候,我就受到文字的熏陶,那是因为我的爸爸是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普通话讲得并不好,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他的话语中带着一股浓厚的泥土芬芳,带着我们一方土地所孕育出的乡音。虽说普通话他说的并不好,但他的字确实写得很好。在我小时候他告诫我最多的是如何写好“人”:“人”,就好似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人,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才能算是一个由人构成的集体,你也才真正算一个“人”,相反,你只顾自己,而对他人不管不问,你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人”字中,我听到了情感理想,我听到了责任义务,我听到了个人、集体,我听到了人间百态……
二、细嚼——
“宁静致远”是挂在我卧室的那幅字画上的四个字,四字旁边画着青山、绿水、幽竹,字画皆有妙处。尤其是那“远”字,笔风圆润,使我感觉有无穷意味,似乎包罗万象,情绪不同看字感受不同,变化无常。凝神看那四字,我似乎听见鸟飞扑翅声,风吹幽竹声,水波扩散声,又闻一场大雨过后,树叶上的雨露滴进水洼中,响起“叮咚”的轻声。
渐渐成长,我离那“远”字的尽头也越来越近。从会写文章开始,爸爸就一直在找我的错误,而那些错误也在实践和聆听书音中消散,我写的文章也越来越有韵味,我在书音中领会字魂。
渐渐成长,我写的字越来越多,字态也越来越优美,字本身也越来越有灵韵。我在曾祖的教导下写了一个“清”字。我的曾祖是清朝末年的人,不知是当时的书写工具只有毛笔还是什么,曾祖的毛笔字写得相当好。回过来再看看那字,“清”中我读到了勃勃生机,看到了万物苏醒;细嚼“清”,我又听到了民心所望,体会到了包拯的为官廉明,为杨家众将一生清清白白却惨死奸臣贼手打抱不平。
三、余韵悠悠——
字,有灵魂,有神志,情绪不同,听到的书音不同。《史记·项羽传》中写到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到底是为何?与其在乎脸面,生命不是更重要吗?可如今我不知为何醒悟了,再读项羽心中充满了敬佩,但百万雄师毁于一旦,我又不禁觉得他很可怜。“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中我读到了项羽以一当百的威严和作为一代英雄的气概;“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中我又读到了项羽作为一个王的责任和他的尊严;“乃自刎而死。”听到了项羽坠于乌江身体击水之声。
英雄,被铭记,书音引导我们寻找。
读史书,听历史痕迹;读人文,听社会文明;读散文,听生死哲理;让我们用心聆听书音,这里面有大智慧,有大人生!
湖北恩施利川市东城初中初二: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