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间岩石上,有一种植物努力地生长着。这是连阳光都不愿光临的地方。它开花时,微小如米,甚至难以被人们察觉。
它叫做苔花。
清代诗人袁枚曾写过一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生来没有牡丹那样的富贵荣华,但从未放弃,在阴暗里奋斗着。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与恒心。
《经典咏流传》中,当一群山区孩子手拉手走上台时,我的心被触动了。他们出身贫寒,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连上学都很困难。但他们在不幸中也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一位愿意陪伴他们的老师。他们和老师一起,尽力地开放着。
其实,苔花不必学牡丹。
牡丹从小就生长在众人的目光中,反而容易迷失自我。君不见那神通方仲永天资异禀,却因放弃了学习而“泯然众人矣”;君不见那南朝江淹年少才气横溢,至老年却再无妙笔,只剩下“江郎才尽”,凭后人传颂;又不见,诸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走出校门,却在社会上埋没才华。谁能说他们不是牡丹?但正是因为他们活在众人的美誉之下,才渐渐的埋没了本有的光芒。
相比之下,苔花是幸运的。苔花没有过于宽裕的条件,也没有舒适的生长环境。这样的安排,虽狭隘了苔花的视野,却更磨砺了它独有的坚韧。我想,707分考入北大的枣庄女孩王心仪提笔写下“感谢贫穷”时,不外乎也是这般心境。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有能力让自己不平庸。苔花就是苔花,我们生来不为牡丹,也不能成为牡丹,何不用自己的生命为世界点缀一点绿?我相信,即使我们被黑暗所困,也能竭尽全力,点亮那一丝属于自己的光明。
我若盛开,芬芳自来。愿我们生而平凡,仍不忘追求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