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不受煎熬就不成熟,老受煎熬,就成老油条。——题记
要是有人提到天津的特色早餐,人们十有八九就会想到油条,要是提到油条,十有八九就会想到油周。油条周炸的油条味道可谓是天津第一,天津人又擅长取外号便顺口叫他油条周,这外号叫惯了叫响反倒没人知道他的本名。
油条周是白手起家的典型,当年从父亲那继承到的也只是得到了一间破烂不堪的土胚屋子,这人也没啥文化长处,要做早餐摊也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主意。但是怎么办呢自己倒是吃过不少油条,但真要让自己动手那可就后力不足。你别看这炸油条简简单单,捏好一根长条形的面往油锅里一扔,“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一阵,然后再捞起来,这里面可有不少学问,油条炸的时间太短熟不了,就想吃一团面一样软趴趴的没有嚼劲;炸的时间太长也不行,要是炸成了老油条那油条表面就黑一块浅一块,搁在早餐摊还知道是炸焦了的油条,要放到木炭铺子里人家还以为是一块碳买去了呢。这油条周人也精,看了自己这破烂的房子除了能挡点风外也没什么用,干脆就卖了换点钱做生意。拿到钱后他就用篷布和纸箱在一个小巷里搭了一个临时居住所,就住在那里面,每天早上到路边的早点摊里吃油条,而且每次只要一根,然后自己就一个人坐在离油锅最近的位子上细细尝油条,看着一旁的老板怎么炸油条,每次一座就是一上午,总是等到快要收摊时才起身离开。
说来也奇怪,这油条周好像天生就是炸油条的料,才一个月,光凭看和尝就把其中的门道摸清了,终于到了实践,他就用自己剩下的钱买了个大锅和煤炭炉子在巷子里就试了起来。还别说这锅架起来的第一天就有不少人循着香味到他这来,第二天人更多,第三天来的人都要把巷子挤满了,更有甚者一天不吃他炸的油条就浑身难受。这生意也日渐红火,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原先他每天吃早餐的摊子由于他变得门可罗雀,原先的顾客都一窝蜂往他那儿挤,这事被那儿的摊主听说了,竟亲自找上门来了讲道理。那两位都是粗人,有道理也就是用拳头和脚说,就在窄窄的巷子里大打出手,这一来二去没想到就碰翻了油锅,那油直直的泼到了油条周的身上,虽然是没多久才生的火,但谁身上被泼热乎乎的油能没事?那个摊主也是厉害,关系人脉不一般,这报了官的事件的责任不知怎的全由油条周自己承担,这下可好,辛辛苦苦靠卖油条赚来的钱全都成了医药费,自己还在医院里躺了不少时日,原来的摊子也没了,这种变故一般人哪受得了?
油条周好不容易康复出院,他下定决心要雪恨。他这个人虽然没文化,但却不傻,况且要在天津混如果傻也办不成大事,自己没钱就去借呗?可自己无亲无故向谁借?那就要靠他平日里学习到的八面玲珑的能耐了,点头哈腰奉承话说了不少,四处求人借钱。这七拼八凑起来的钱勉勉强强能再开一个摊子,原来的地方肯定不能待了,自己又能去哪呢?对了,去码头呀,天津最不缺的就是港口码头,而且在哪里干的都是体力活,人们收入低容易饿,油条这种便宜又充饥的食品正适合他们。于是他又借钱买了一辆小推车,每天清早就推着他的小摊在各个码头转悠,生意比以前还要红火,码头附近的油条摊几乎都受了他的影响生意冷淡了不少。后来油条周还收了几个徒弟开了店,不就又开了分店,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他当然没忘了以前找自己麻烦的摊主,他特地在那摊主的对门口开了家分店,把那摊主的生意路彻底断了,据说最后那摊主还求着油条周把他的摊对面的分店关了,却被他一声:“当初你可厉害得多”拒之门外。
自此,油条周又得了个“老油条”的外号。
初二:潘文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