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陈绮贞的歌曲应是在二零零六年三、四月,是觉得温润潮湿的春天傍晚,无意识地打开某个页面,就听见传来不紧不慢的旋律,是轻轻弹拨吉他的声音,极其随意自然。然后就听一个清澈甜美的声音唱:
这里的景色像你变化莫测
这样的午后我坐在九份的马路边
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这里的感觉很特别
仰望这片天空遥寄我对你的思念
……
那时我对这样的歌词没有一丝好感,甚至觉得有许凌乱,但是在她的嘴里宛似童谣一样地被浅浅吟出亦是好的。
那个夏天,我迷上了安妮宝贝,特意跑去上海买《彼岸花》。在漫长的暑假,父母都离家工作。记得有一幕是这样清晰,犹如黑暗透明的胶卷被大脑缓缓地洗印而出:傍晚的时候,我孑然倚在床头,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陈绮贞的《孤岛》,依旧是这样简洁的伴奏,偶尔有弹拨吉他的声音。歌词亦十分的纯粹,思绪却如同一缕缕淡薄的烟飘浮其间。它逐渐与阅读浑为一体,逐渐开掘、陷入心中的某个洞穴,去探寻另一片天地。
又及那个寒冷的冬天,在某个暖气暧昧的大酒店吃年夜饭的时候,耳机里流旋的是《after17》:
一步一步走过的昨天,我的孩子气。
我的孩子气给我勇气。
每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
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
自从那一天起,我自己做决定。
自从那一天起,不轻易接受谁的邀请。
自从那一天起,听我说的道理。
when i mafter 17
……
陈绮贞创作此歌应是为了纪念她的高中生活吧。那份闲散、彷徨、充满激情而又载有忧虑的心情在她倾吐的一字一句里茸茸软软地浮现。整首歌曲较其他作品更为清洁、剔透,犹如孩童在梦魇里低低地倾吐过去的种种情节。脆弱的坚持与深层的恐惧在唇与齿的微小隙缝里缓缓交递,在耳朵和大脑构筑一条质朴的小路。走出弥散着强悍暖气的大厅,顿时感觉脸颊两块的绯红,轻轻地叹一口气,暖湿的液体跟随口腔奔溢而出。耳机仍旧挂在颈脖,歌曲仍旧一遍一遍地重复。在高层的楼梯层面,向下望,便可视见一楼主厅堂的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歌曲的末声,是双簧管和平柔软的声音,如同春阳把我裹挟在厚棉衫之下的身体小心翼翼地缠绕、包围。然后,双簧管乐声轻盈地飘掠过一片孩童嬉戏喧闹的声音,闭合双眼,静静揣思歌曲背后的面庞,不禁显出一群喜悦纯真的有关少年的影像。这样的臆想就好像视见一勺一勺的白砂糖缓慢优雅地沉入咖啡的深处所漾出的环形波纹,很温存,很安心。
茶余饭后,偶尔亦看一些娱乐报道。多是歌手们高亢、凡俗的表演和记者们庸俗、无谓的报道。但是陈绮贞却很少进入窥探与被窥探的圈内,只是始终坚持自己纯洁朴素的风格,缓慢优雅地创作、歌唱,不动声色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华丽与妖娆,用精良的方式将自己的才华舒展的淋漓尽致。
生活又未尝不可这样。在热闹的凡城拥有一份自我的素净与喜悦,坚持与忧伤,人原来可以清净得如同新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