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来上高复我只做了心理准备,而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这句话似乎存在着语言上的矛盾,但它的确反映了我高复矛盾的心情。高考的落榜把我的梦想击得支离破碎,撒了一地的失望甚至有点绝望,只留下了一丝希望――来高复的勇气。那种自卑代替自信的挫折感使我倍感成熟,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认真研究,客观地认识自己了。
记得高考前我一直都很自信,尽管我的成绩不算好。现在想来,那种自信只不过是自负的代名词罢了。我就好象一个饿着肚子说自己饱了的人,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欺骗自己,其实就是在自欺欺人。我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来在高复班,发现高复同学的脸上大都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我每天早晨5:10起床,匆匆地洗漱,用手简单地打点一下头发又匆匆地赶往学校,飞快地爬上楼梯,在一楼楼梯口习惯性地驻足5秒钟,因为那里有一块大镜子。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精神委靡面容憔悴时,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一句:“老矣!”然后似轻非重地叹口气把它转化为外在表现,再迈出假装从容的步伐继续爬楼。一步步地重复,一步步地提升,在此时浓缩着高考学习生活的整体感觉:单调但目标明确,一切只是为了高考。想想自己真是可笑,还不到20岁就如此感叹人老珠黄,除了自己矫情以外,还有就是对现实的无奈。
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现实让潜意识这样告诉我。这是一句被老师、家长重申多少遍的定理,而现在我还得为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当一个小小的充分条件。同桌说我很理性,应该学理科。我却鬼使神差地进入了政地班。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高考时我的政治考分刚及格。我告诉同桌,其实我们的身上老早就肩负着一种由有形现实幻化出的无形压力,我们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是被他所驱使而非主动进取,而动力不足的原因也许就是自身惰性产生的一种反向拉力。但可笑的是,当我们懂得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时候,却仍然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我想不管怎么样,“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是必需的,不知为什么,当同桌说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我竟然有一种悲壮凄凉之感。我问同桌:“明天的明天的明天我们会怎么样?”同桌认真地看着我,笑而不答,然后他把脸转向了窗外,望向那阴沉阴沉的天空,没有尽头。我突然想到,开学以来的天空一直都是阴霾着的,将来也还会吗?!我苦笑了一下,又埋下头继续研究那些匪夷所思的函数图象移动问题。
记得高三那时的我生活得很坦然,坦然得有些肆意放纵,天天嘴里冒出的都是些这个无所谓那个无所谓什么的。内心忐忑不安地担心未来,却又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上网,看小说,打游戏。那时的最后防线想法很直接:“反正明年一定得复读,以后再努力完成这个转折也不迟。”就是这个在我心底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为我理所当然地失败的借口。如今,我终于尝到失败后后悔莫及的滋味。错过人生第一次转折的我前进道路也许会变得更加曲折。因为据悉,明年高考升学将会更加困难。我清楚地懂得,现在的我已经走投无路到只能勇往直前了,我不能允许自己再“饿着肚子”,更不能允许自己“在饿着肚子时还说自己已经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