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这句诗出自于明代徽宗的《拙政园图咏》,表达了诗人流连于江南园林美景的痴情,而诗中这个宛如“人间仙境”的地方便是“匠心园林”–拙政园。
犹记,初次踏进那片园林,里面是掩不住的桃红柳绿,野花的清香充斥着我的鼻腔,似乎在指引着我,刚踏进一步,便有了一种莅临皇家的神圣之感。据讲解员说,拙政园的建筑蕴含了古人极大的智慧,“不求齐聚,亦不觉其散”,所有景观错落有秩,虽然高低起伏,但丝毫不觉混乱。我有些疑惑,这巧妙的布局美竟如此活灵活现,有时攀上一座小山都不见得能一览园林全景。后来,我才得知这是利用了地形的变化及“对景”的转换,浏览着这一青一白虽斑驳,却在竹林中浸出一种静谧的感觉,我不禁为古人对美的如此注释感到赞佩。
深入内景,一弯池水岸线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桥横跨,可直通一座精雕玉琢的小亭子,远香堂。迫不及待的跑上这座小亭子,立身于亭上,东南屏障与云强错落掩映,西南回廊曲桥修阁,这悠远的景物几次重叠,纵深其中我感觉自己如置身于一幅长画之中,伴着徐徐清风,我好像听到了鱼儿在水中嬉戏,鸟儿莺歌燕舞,自然万物的天籁之声撩拨着我的心弦,泛起丝丝涟漪。我曾不明白为何那些诗人会对景色有如此大的兴致,甚至不惜做千首诗感叹,如今孑然一身,我仿佛什么都懂了,这是建造者盛大的智慧,通过构造景色的层层秀丽而感染人物的内心,使其流连忘返,魂牵梦萦,就如同那江南锦衣绣袍的以旖旎女子,点点妩媚诱惑着人心。
但这位“女子”的风姿卓韵却还未完全展现,沿青石小道,缓缓,我的眼中突显一艘泊岸的画舫楼船,三面环以池水,在茶亭与澄观楼之间。据悉我才知道那叫香洲,说实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船舫为题造景的并不鲜见,如颐和园中的石舫,但香洲却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仿佛刻意应用古诗文中写意手法处理,贵在“似像非像”,让我不禁驻足观察了很久,这天人合一的方法,灵感竟与古诗联系起来,别有佳韵。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拙政园的建立各具姿态,浓郁的草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动的倒影……它们融合交汇,构出浓重的江南韵味,处处体现建设者的匠心,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迁客为之倾倒,留下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它的存在更是为中国园林建筑添下了辉煌的一笔。时光一转千年,而它却不改那份独属于它的“匠心”,继续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