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上)》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一):欧洲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
欧洲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评《疯狂年代(上):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
文/信实的精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读书,大家可以有这样的态度,读完之后的感觉和想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说出来就好。然而关于历史,我们能看到的写作方式似乎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起来。
从前两年开始流行起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开启了历史的另外一种写作方式。历史不再如葛剑雄老师的人文社科丛书里面的《历史学是什么?》那样地干货满满,其实反倒是让很多人没有耐心读进去。所以,当年明月的那种历史呈现方式被很多人所接纳,很多人开始喜欢这种比较随意的历史书写方式。再后来就是一系列模仿当年明月书写历史的方式,不过,也有点过于烂俗了。
其实关于欧洲的历史,甚至于罗马历史,相关的书籍一直不少,甚至于很经典的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也颇受众人的吹捧。这本日本作家中野京子的《疯狂年代》作为历史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这样方式我反而很容易就记住了历史。
以前上学那会儿学习欧洲历史的时候,仅仅是那么多的路易系列的国王都让我看的是眼花缭乱,根本不用说是记住他们的生平事迹了。可是看完中野京子的这本所谓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简单历史书”,我直呼神奇,因为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很多历史内容,包括欧洲当时皇室里面的放血治疗疾病的尝试。
初次知道中野京子就是因为中信出版社出版她的另外一本书《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她抛开一些专业的名画鉴赏家的角度,从自己的赏析角度来开启一幅幅名画背后的故事,颇有顾爷的《小顾聊绘画》的风格。其实,我作为一个对音乐和绘画没有专业鉴赏技能的人,更倾向于选择这种简单风格的名画和历史的呈现方式。
中野京子的这本书选取了100个让人欲罢不能的人物故事,重点围绕着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捕、断头台斩首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处以刑罚为时间轴,对它前后一百年期间,也就是200年时间内欧洲发生的时间和活跃的人物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这其中甚至于包括跟王后安托瓦内特仅仅有过一面一缘的音乐家莫扎特,也有伊丽莎白女王、腓特烈大帝,当然也有拿破仑和安徒生等等。总之,很多在我们眼中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反而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关联起来,当然值得是玛丽王后的生辰日期之前或者之后。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将整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宫廷各色人物、权力斗争与丑闻自成一章;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艺术家们的世界呈现了这200年的另一个面向。当然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后面都会添加一些问答题,当然这些问答题在书中都能够找到答案,答案就隐藏于作者对于人物和历史的描述中。比如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喜欢的读物是什么?路易十六喜欢的读物又是什么?
答案在这里异议揭晓,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喜欢的读物竟然是C库克船长航海日记等冒险题材的书籍,据说她不喜欢读书,一辈子也没读完一本书,哈哈,历史真的是这么写的。还有路易十六喜欢的是D休谟的《英国史》,当他是王太子呃时代就反复阅读,结果他的悲剧也照样重演。
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仿佛把以前学到过的欧洲历史都穿起来了,并且这次可以记忆与脑海当中。历史如果用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让人们记住的话,不妨多尝试尝试,期待着中野京子的《疯狂年代2》!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email protected]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二):推开历史这扇门,瞬间脑洞大开
当感冒病毒像雾霾一样扫荡了整个办公室之后,我也未能幸免,不幸被感冒病毒打败,且病情严重,涕泪横流。无奈之下,只得请假,卧床在家休息。
生病的额外福利就是,我可以拥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了。鉴于本人一直处于梨花带雨状,故新书堆里那些非常严肃正经,有助于自我进步的书,什么互联网的书,经济的书,哲学的书,鸡汤的书,等等等等,都被我一无返顾地弃之不读了。此时,我只想读一本轻松的书,最好读着读着就能安然入睡,也不必因为对书中故事的眷恋而念念不忘,舍不得睡觉。
在几十本新书中翻来挑去,最后,我选定了这本历史读物《疯狂年代(上)》。
我之前一直不喜欢读历史书,一想到历史,我就会瞬间穿越回学生时代,那些打死我也记不住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成为了我青春回忆中永远的痛。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所以,尽管我一年读100多本书,也轻易不碰历史书。若不是朋友推荐此书,估计打死我也不会把这本书请回家的。
记得朋友推荐给我时,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搞怪的历史书,算轻阅读,能带给人乐死人的阅读体验。好吧,在被感冒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我就差点乐子,那读它了!
读罢之后,我只能说,朋友诚不欺我。我本打算读着读着这书就去会周公的,没想到竟然在重病之下不知不觉间被书所吸引,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
本书作者是中野京子,早稻田大学讲师,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可能是由于作者本身深厚的学术背景,再加讲师的身份,所以本书作为一套大众普及类的欧洲文化史读本,兼具了知识性与可读性,原本会让人的望而却步的历史巨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活泼有趣。作者在本书中用100个小故事,轻松愉快的大话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所发生的各种奇闻异事,让人阅读起来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虽然,我自认没文化,对腓特烈大帝、彼得一世、查理四世、路易十五、伊丽莎白三世之类的这些似是而非的欧洲人名一直傻傻分不清楚,也早已把学过欧洲史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丝毫不影响我读本书的乐趣,一个个奇葩故事让人瞬间脑洞大开。
我惊讶地发现,安徒生的老爸和爸爸竟然都在晚年精神错乱,所以安同学一直生活在此阴影之下,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发疯,甚至到死也没能摆脱这种心理阴影的影响。
著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竟然是同性恋,而他与妻子的婚姻可以说挽救了他,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同性恋不但是非常致命的丑闻,甚至还可能遭到流放甚至逮捕。
拿破仑最喜欢的书竟然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他在担任法国军队总司令远征埃及的时候,竟然也带着这本书,甚至在金字塔下也没忘记阅读。
曾经为名誉而战的名人们竟然包括以《水上音乐》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亨德乐、浪漫派的代表诗人拜伦、《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卡门》的作者梅里美等等,甚至著名的俄罗斯近代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也在决斗中死亡,年仅37岁。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围绕在贝多芬、布鲁克纳、德沃夏克、沃恩?威廉斯这些音乐家身上的第九诅咒,充满了魔幻神秘色彩。当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大获成功的不到三年之后,56岁的贝多芬因肝硬化而离开了人世。他的交响曲在第九部画上永远的休止符。从此以后,知名的作曲家在创作第九部交响曲之后就会死亡的“第九诅咒”也开始出现。布鲁克纳、德沃夏克、沃恩?威廉斯这些音乐家都验证了这一诅咒。马勒由于害怕这一诅咒,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取名《大地这歌》,但他也在创作第十部交响曲的过程中因病逝世。西贝柳斯在创作完第八交响曲之后,由于害怕和不安将乐谱付之一炬,所说他因此活到了91岁高龄,只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怎么样,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奇葩,一个比一个精彩吧?作者在《后记》中说,如果通过这些内容能够让大家对世界史产生兴趣,那将是其最大的荣幸。这样说来,这本书真是太成功了。因为读过此书,我那颗曾经对历史一直望而生畏的心门,不知不觉间被悄悄地打开了,我强烈地想把之前买回家里,却一直被我打入冷宫的历史书都翻出来,认真地研读一遍。
当然,如果你和从前的我一样,还是对正经八百的历史不感兴趣,但却非常想知道导致持续了两百年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皇室灭亡的可怕的“血之诅咒”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结核病被认为优雅浪漫并且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时尚?欧洲当时的精神病院为什么就成了贵族的旅游观光胜地?!蒙克的名画《呐喊》的背景起因怎么会是因为一次火山爆发呢?!等等等等,那不妨和我一样,闲来无事,读一读这本《疯狂年代(上)》,当然不一定非要等到重感冒时才读。个人认为,这本轻松的书是非常适合睡前阅读的。奔波劳碌了一天之后,随便读上几个轻松的小故事,就可以带着愉快的好心情,美美睡觉去了。
不过,非常遗憾,目前此书只出版了上册。非常期待早日能读到下册,让八卦的我一窥究竟!哈哈~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三):历史人物亦凡人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常被戏剧、小说演绎,宫闱秘辛、民间故事、政治风波,一幕幕充满传奇色彩。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也是通过雨果的小说、焦尔达诺的歌剧或是《凡尔赛玫瑰》。然而―旦翻开信史,读者又很容易被吓退,通篇重名的伊丽莎白、玛丽亚、弗朗茨、约瑟夫自不待言,有些非得用数字来区分记忆,譬如拿破仑一世、二世、三世,路易十四、十五、十六。还有些拗口又容易混淆,如第一代腓特烈―世、第二代腓特烈一世、第三代腓特烈二世,真不是一段能用死记硬背挑战的历史。
日本作家中野京子在《疯狂年代》中,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作为早稻田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中野京子擅以诙谐的语言捕捉历史人物“平凡面”。读者既非“事后诸葛亮”站在制高点评断功过,又非―味崇拜偶像高山仰止,简直可跨越时空,平视历史。能与拿破仑比肩读书,能和莫扎特携手同游,能窥见立下伟业的大帝被父亲耳提面命的童年。有共鸣地跟历史亲密接触,舍弃枯燥的背诵过程,生动的形象记忆替代了生涩的名字。试想,我们何曾混淆过三姑六婆的名讳,何曾将好友们的事迹张冠李戴?
中野京子选泽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生平年代为坐标,记录了安托瓦内特出生前后各一百年间的欧洲故事。这个时间段刚好贯穿法国大革命,欧洲各国风云迭起,取材不以历史地位为标准,而是着眼于如何帮助读者迅速和历史人物建立关联,有时甚至颠覆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比如驰骋疆场的拿破仑手不释卷,读的竟然是青春恋爱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他不仅建议歌德将维特的死因改为单纯失恋引发,还摩拳擦掌自己也动笔创作了一则浪漫爱情故事。
作者证明,哪怕只是因缘巧合,都可能酝酿影响世界的力量。在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之前,玛丽亚·特雷莎差点嫁给腓特烈大帝。而她最有才华的十女儿若非顶替死去的姐姐嫁入小国,原本是要成为法国王妃的。不仅“断头皇后”安托瓦内特的人生要被改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也会被重写了。历史已成定局,时下流行的“穿越”逃不过“祖父悖论”。但天马行空的联想还是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这段历史,轻松诙谐的外衣反而能卸下束缚。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不是某个人的个性或是某件事的决定引入歧途,最好的结局和最遭的结局恐怕永远没有定论。
各章节之间,作者设置了几组有趣的问题,像极了如今的访谈节目对嘉宾相互了解程度的试探。只不过,中野京子铁面无私,未替哪位身居高位的人物遮掩。卡洛斯四世绰号“妓院老板”,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孙子称为“头戴王冠的娼妇”,还有读者熟知的“科西嘉的暴发户”拿破仑。了解他们的枕边书也很有意思,读书这么私人的选择,有时会暴露出隐藏的性格,甚或写下命运的伏线。
历史人物亦凡人,层层盘剥之下,他们比我们更没有隐私,却向我们敞开一扇门,能够以之为鉴,通往过去连结未来。细说也好,演义也罢,理性看待历史人物,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也许能让我们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更有裨益。
——乙未年读中野京子《疯狂年代(上)》
题外话:部分章节过于追求戏剧性,逻辑欠严谨,不科学,如《不祥的预兆》,论述不具普遍性;《专制君主们的最后一幕》更是如此,没有对比的数据,没有完整的比例,原因解释也不全面,缺乏说服力。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四):蛇咬着自己的尾巴
说起革命,身为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的给你背一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何在打败日本后推翻**。很多人说,历史是写给胜利者看的。这句话最先是纳粹军官说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晓。”
对于《疯狂年代》这本书,我第一个印象是:一个逗比用他逗比的语气告诉你,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就是一场撕逼的闹剧。既然第一印象是逗。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用着这种态度。只是当作者义正严辞的告诉你拿破仑是怎么被贝多芬嫌弃,被众多兄弟姐妹坑惨的人生时。竟对拿破仑产生了一种惋惜感。用当世的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被坑这种事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只是这个坑的大小决定了影响。
如果你要我谈法国大革命,我会告诉你卢梭写了《忏悔录》;如果你想让我说说欧洲,我只能告诉你我还未出过国门。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说法国大革命里拿破仑是个坑货,那么路易十六就是个逗比,一个被自己人民处死的逗比。重回到卢梭,说起来以前读卢梭的文章的时候都是非常欣赏这位带着伟大字眼的思想家、哲学家。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社会契约论》都是很有名的主张。影响着西方传统的政治思想,为君主立宪的结束奠定了基础。共和的思想影响至今。每次看见伟人,都会有种读不懂的感觉。比如卢梭在自己的文章里大谈特谈人人平等,转眼就能把自己五个孩子全部送去孤儿院。在他文学顶峰的时候,却穷困潦倒,过上流亡的生涯。马克思有句名言:“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跪在地上仰视,对方才会伟大,站起来平视,也就和常人差不多。法国大革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从跪着到站起来,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在法国革命的动乱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那时候还有一场有名的战役,似乎叫:滑铁卢战役。
说了那么多。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喜欢的读物是什么?
A.丁尼生诗集
.伏尔泰的哲学著作
C.库克船长航海日记等冒险题材的书
D.休谟的《英国史》
E.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你可以留言错误答案后面加个符号,我就知道你其实是知道答案的。不知道的读者,不妨猜猜看。不用怀疑自己智商,这道题是那个逗比作者出的。
文/苏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圣诞节就要到了,算福利吧,明天公布结果,并选取一位答对的小伙伴送出一份圣诞节小礼物。
----------------------------------------
#开奖了!开奖了!#
正确答案是C
@忧忧@小红鞋~@蓝色 多瑙河@[email protected]不热不冷
五位小伙伴快来领明信片了。豆油我联系地址即可。
活动已结束,没有中奖的亲们期待下一次吧!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五):“动荡欧洲”的碎片化追溯
说起17、18世纪的欧洲,那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戏”。无数的名人在这座动荡的舞台上也许还未曾站上一分钟,下一秒又被新的人物所取代。野蛮、文明、奢侈、贫困、贪婪、梦想、失望……无数的近义词、反义词叠加浓缩成了这样的一个时代,用中野京子的话来说,那就是——《疯狂年代》。
作为日本最受欢迎的早稻田大学老师,中野京子精通西方历史文化,更难得的是她能够脱离冰冷的知识,重构认知体系,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挖出那些西方名人不为人知的“墙脚”,帮助我们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欧洲样貌。
在《疯狂年代》中,中野京子以18世纪著名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时间轴,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小故事发生的时间都以玛丽的出生年作为计算的根据,以对100个名人的碎片化描述,通过表现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各种特殊的风俗,来构筑人们对欧洲动荡岁月的大致框架。
而这100个名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王公贵族、艺术家以及除此以外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公贵族诸如伊丽莎白女皇、腓特烈大帝、彼得大帝、哈布斯堡家族等,都榜上有名;艺术家诸如歌德、莫扎特、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卢梭等,也都记录在案。除此以外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比如赫赫有名的达尔文的人生,也让人“大跌眼镜”。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疯狂的混乱年代里,命运的因缘际会是如此巧妙。拿破仑是歌德的“骨灰粉”,打仗都不忘阅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甚至模仿其文笔写了一部相似的爱情小说,尽管到最后未能写完;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早年曾经在凡尔赛宫里见到过玛丽?安托瓦内特,甚至说出过“你真漂亮,我要娶你为妻”这样的“妄言”;卢梭和伏尔泰虽然都是法国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互相敌视对方……那些人们不知道的欧洲名人的过往,中野京子都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每个故事虽然都点到即止,读起来却很是有趣。
而当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不经意间想起,同那个时代相互勾连在一起,试问其间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发生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荒唐如斯,也许就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解释了吧。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六):历史经得住把玩
碎片,连接,历史本就是个绝妙的玩意,我们随意截取一片,便值得把玩许久,越看越深刻,越究越有趣。
看《疯狂年代》,需要两种境界:一,历史素养稍稍欠缺者,看热闹,看故事,知皮毛,而后觉趣味,倍满足;又一,有一定历史素养的专业人士,眼观故事,脑补全局历史,以点带面,借书中碎片故事扯出串串相连的大历史,并作深度思考,看一点而想全局,看一句而串百年,看3分钟而思虑30分钟……我大体游离于两者之间,谈不上思考多深,至少本书给了我点点启发。
读罢,手痒,恨不得马上 摘取 自己在历史领域熟知的 一些有趣故事和传奇人物,进行加工,创作,形成新式通俗史。
当然了,梦想是丰满的,现实还只是骨瘦如柴。需要太多的阅读、积淀与阅历思考,恐怕要用一生来实现。不怕,能在有生之年,写点东西,便是极好的。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七):Amazing History
Amazing History
这是一部既有《故事会》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短篇历史故事,又有薄伽丘的《十日谈》版具有批判意义和深刻反思值得玩味的段子集,同时它还是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大时代滚滚风尘中那些不经意的侧面……读之,不禁惊呼:Amazing History!
它没有正史的庄严肃穆,厚重沉郁,冗长苛责。它时而欢快,时而戏谑,时而庙堂之高,时而江湖之远,时而权力倾轧,时而莺歌燕舞,100个小故事让人手不释卷,读瘾大发。跟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一起疯狂一起扼腕一起思索。强烈的阅读快感让我想到当年读过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这本《疯狂年代》和余先生的书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前者更加精悍和言简意赅。大家有机会可以对比阅读。
以法国大革命为事件节点,记述了1683年到1883年两百年间的欧洲历史。作者是以《名画之谜》系列扬名立万的中野京子女士。她在艺术和历史研究上均有深厚的造诣,并且行文有浓厚的御宅族文化气象,随处可见的吐槽让文字十分幽默风趣,让阅读过程轻松愉悦。短短九万字的篇幅,却兼顾到了上至皇族贵胄,下及苍生黎庶、歌姬名伶的传奇故事。往往三四百字就勾勒出一个任务饱满的性格,像素描中速写一样生动准确,一气读罢,意犹未尽。寥寥数笔,却以为深长,让你不禁想去找来这个人物的传记一探究竟。所以,这不是一本仅供消遣的读物,它是一本做加法的读物,它以自身作砖块,抛砖引玉之后,带给你一个更广阔的历史世界。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所以阅读本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是以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为线索(这位王后以她的美貌著称被称为绝代艳后,有一骄奢淫逸闻名号称“赤字夫人”,最后在大革命中被作为王朝的牺牲品送上断头台而告终。),以她的生辰年份作为时间轴,向前后铺展,描写了一百个新鲜热辣脑洞大开的Amazing History Stories!
概括的来说几个书中的掌故、段子以飨看我文章的各位,因为它们实在是有趣之极,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欧洲王室之间的通婚影响着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一桩联姻可能以为这一个帝国的崛起,也可能导致一个不错的国度被永远的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疯狂的年代》中有一个小短篇叫做《如果这两个人结婚的话……》首先介绍了三段举世瞩目的欧洲列国之间的联姻。然后开始了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奥格尔(即英王乔治一世)娶安妮(英国女王)为妻,他们考虑过结婚但是彼此没有感觉,就不会有威尔士亲王,当然就不会有威尔士亲王之女腓特烈大帝他妈,而普鲁士没有腓特烈大帝不过是和比利时一样规模的小国,就不会有德国崛起,更不会有希特勒的诞生,就不会有德意日组成的邪恶轴心。哇哈哈,够不够脑洞,够不够疯狂,能不能称为:Amazing History!
没听够,那,那再来俩。
1830年之前被奉为整个欧洲文明之光的法国竟然没有公共厕所,人民把排泄物随意释放在塞纳河两岸,香榭丽舍大街上。想想也真是够了,够得不要不要的。而你们在唐顿庄园里看到辣么有范儿的英伦,辣么文明的伦敦,比巴黎还落后,在1852年开始才有公厕。
既然叫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就必须要说说大革命了。而且是这本书线索人物老公的路易十六的糗事。他在巴士底狱被攻陷时还沉醉的王朝的美梦中,仆从报告到:“巴士底狱遭到了袭击,司令官被杀,首级被挂在枪头上在整个巴黎有解释在。”路易十六毫不惊慌,慵懒的问道:“这是叛乱吗?”而他得到的答复是:“不,陛下,是革命”。
什么,还想听?请各位自己去翻看这本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糗事百科吧,它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享受槽点密集的阅读超快感!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八):告诉你与众不同的法国历史
对于理科生来说,中国历史在我脑海中都是一片混乱,所以更别说外国历史了。只记得法国大革命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全欧洲的需要,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然而每一个在历史潮流中出现的人物都应该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但是教科书式的历史意义让他们变得冰冷又遥远,这也是我从读书时期就不喜欢历史的原因。好在现在有很多的书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历史,你会发现原来在详细解剖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心理后你会更加理解那个年代,也能更好地理解所谓的历史意义了。中国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高晓松,看过他的《鱼羊野史》后果断路转粉,对于中国历史、国际军事、娱乐圈有了重新的认识。那么《疯狂年代》这本书可以说是日本的高晓松写的吧,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的人物故事进行了八卦解说,我敢保证没有哪一本教科书上面会出现这些狗血的故事。
看过中野京子写的《名画之谜》,觉得和中国的顾爷有异曲同工之处,喜欢她用八卦的口吻讲诉名画后面的故事,艺术本来就该接地气,弄得优雅高深反而让我们老百姓觉得遥不可及,没想到她写起历史来还是一样的接地气。
这本书以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年份为时间轴,而在以前所读的历史书中会说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送上断头台,也许这是女性作家所不同的地方吧,让读者记住了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让我们意识到在欧洲这段历史中,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疯狂年代》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宫廷世界,第二部分是艺术家,第三部分是宫廷之外。很多的故事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比如所有疾病都采取放血治疗,玛丽.安托瓦内特在生下第一个孩子晕过去后医生竟然将她脚部的血管切开,包括我们熟知的莫扎特、贝多芬、歌德也在病床上放过血;比如当时的指挥棒又粗又长像沉重的拐杖,指挥官吕利用指挥棒敲击地板寻找节奏时,不慎打到自己的脚趾后来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引发感染去世,后来莫扎特时期大家开始用双手进行指挥,谁可曾知道现在细细的指挥棒的前身会是拐杖样式,还有因此而死亡的指挥家呢?
这本有趣的历史书还是有不足之处,一是作者是日本人,因为会穿插日本故事进行对比,可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欧洲历史不太熟悉,日本历史更就陌生了;二是每个章节并没有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来学,因此有时候会给人混乱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意思的,值得大家在悠闲的时间翻一翻,历史故事本来就该这样妙趣横生又引人入胜。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九):八卦历史,有滋有味
读过中野京子写的一些书,不过是关于艺术类的。然,这本却是关于政治历史的。第一次读一个日本女子写的外国历史书籍,关于欧洲史,重点在法国。
时间轴定位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一百年,每篇内容的时间点以一个法国王后的出生年份来设定,这位法国王后就是路易十六的妻子、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斩首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以她作为整本书时间轴的原点,把欧洲两百年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起来,每个故事,在女人看来,有点像是八卦花边新闻。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历史事件、传递政治舞台的背景内幕,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对历史政治深感乏味的人(女人)而言,这番编排、讲述,读来有滋有味。
说是八卦,其实有些细节确实无以考究,但是经过作者如此一写,又让我们相信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中野京子专攻西方文化史,在艺术领域的研究颇深,或许是术业有专攻,在这本书里,结合着历史事件,她介绍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也比较多,这些人物、事件、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历史故事平添几分艺术气息。
高高在上的这些政治人物、皇室家族如同平常人家,也有很多的家长里短。在介绍卡洛斯二世的那篇中,揭开了西班牙皇室混乱的近亲结婚关系。有的王储和自己的表妹结婚,有的娶了外甥女,不断重复且不分辈分的凌乱婚姻线,绞成一团麻,也让他们后代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健康的因子。看到这些,只道不行了不行了,理不清的关系。好在作者简洁一点拨,算是看明白了。感觉这皇室里的人,都有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念头。
宫廷世界魑魅魍魉,有能干的,有霸道的,有精明的,也有昏庸的,有吝啬的,也有会挥霍的,有白高美,也有矮矬丑。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有可悲的结局。各个历史事情就这样不急不缓道来,每则故事短小精悍,读来不费力不劳心。茶余饭后,或是静处一隅,翻翻读读,津津有味。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十):八卦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
这是中野京子在博客连载的历史故事集所汇总的书,主要讲法国大革命前后一百年的欧洲这段岁月里所发生的事件,也是一本很零散的书,从宫廷之内到宫廷之外,一会讲这件事一会那些人,大多时两件事之间没有特别的连贯,却又会之后突然折返回去,如果不是有玛丽皇后为时间轴,倒真是有些不知所云。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众多,篇章短小,很容易读进去。而且对一个不甚了解欧洲史的人而言,这本可以算是基础的入门级书籍了。
开篇说道安托瓦内特和莫扎特,在小时候一见倾心,却也只是唯一的焦点,便知道中野京子为我们打开欧洲世界的视角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充满八卦嫌疑,直白可爱,最最重要的是能够知晓历史。于阅读的过程而言,娱乐八卦的同时倒也不缺学习求知。
通过中野风趣直接的文字,我知道了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腓特烈大帝、彼得一世、查理四世等不熟悉却又在十八九世纪欧洲最有名的王室人物们。也不乏一些我们熟知的艺术家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歌德、安徒生等文化名人。当然,还有悄然改变着欧洲的大革命英雄拿破仑……可见法国大革命前后一百年的欧洲,真的是丰富多彩,不断革命不断创新,政治或文化都有着无法忽视的高峰。
书里分为宫里(王室贵族们)、艺术家们、还有宫外的(彼时欧洲的社会万象),她选取的都是读者们感兴趣的话题。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实在分不清一世二世之类的称呼,特地去百度的一番,才搞清楚。
这些宫廷之事真是够乱的:安托瓦内特的母亲玛丽?特蕾莎女皇一边生了十几个孩子,一边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腓特烈打仗;拿破仑二世喜欢自己的舅妈索菲公爵夫人;看到生下360个子女的奥古斯特?就想是不是可以一天来一个孩子陪伴他,一年不重样;高大粗野的彼得大帝抛妻弃子就不说了,用手吃饭也不说了,还爱伪装成普通士兵去逗别人玩,问题是伪装得很失败,感觉比我还幼稚;路易十四的王妃完全没有存在感,倒是为咖啡界做出了贡献;不少王妃们充满了婚外情,看到这里,觉得西方就是比东方开放……
原来想变成明星的安徒生变成了童话家,他的父亲崇拜拿破仑,加入战争并死于战场;歌德老来也爱调戏小姑娘,结果被拒绝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个同性恋;拿破仑最爱的书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他也试着写过类似的书……
常常会一本书读到最后就会有点怠倦,开始快速阅读。这本到了第三部分,我反而特别喜欢,今天的我们知道英语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十八九世纪的欧洲最流行的语言是法语;那会的人都不爱洗澡,这个真的让人诧异;精神病院成为观光地;传教士的灵光一闪发展出了旅游业,最初旅行社至今仍在;还有专门一大节讲述断头台这么血腥的地方的故事……
这些零散的故事片段组成了这本书,构造成一幅十八九世纪欧洲的大画,中野京子把无数个小画面重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可以静静欣赏它,可奇思妙想般把这些场景组合,并让欧洲的历史潜移默化被你窥见了些。故,正如中野京子说:如果这些内容能够让大家对于世界史感兴趣,是莫大的荣幸。我想这亦是这本书于我所喜欢的方式之一了。所谓学习从乐趣开始,比如读到不熟悉的人,可以通过关于他的故事来对他有片面的了解,如果感兴趣就做深入搜索。不然,作为消遣,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