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绪 大情感》是一本由蒙特斯·吉斯贝尔 (MontseGisbert)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一):绘本版《头脑特工队》
最近热映的《头脑特工队》,是迪士尼和皮克斯联合出品的一部好评爆表的动画电影,这部动画片不仅有精彩的故事、充足的笑点和泪点,还顺便科普了一把心理学知识。影片通过展现快乐Joy、悲伤Sadness、愤怒Anger、恐惧Fear和厌恶Disgust这五个住在女孩莱莉脑中的情绪小人如何在头脑中工作,完成了一场关于儿童性格、情绪、行为、记忆、潜意识、梦境、幻想、抽象思维等等概念的科普。
这部电影的科学顾问是美国心理学家、微表情的发现者之一保罗?艾克曼(Paul Ekma)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他们在《纽约时报》写的文章《头脑特工队的科学》(THE SCIENCE OF ‘INSIDE OUT’)中提到:
我们与道格特先生(彼特?道格特,《头脑特工队》导演和编剧)和他的团队的沟通主要是关于影片核心的科学问题的:情绪如何管理意识流?情绪如何给我们过去的记忆上色?11岁小女孩的情感世界是怎么样的? (科学研究发现,从这个年龄开始,积极情绪的强度和频率开始急剧下降)。
《头脑特工队》是关于5种拟人化的情绪——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和喜悦——是如何解决一个刚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的11岁女孩“莱莉”的心理动荡期。 (我们曾经建议影片包括现在科学研究的所有情绪,但被道格特先生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个故事只能处理5-6个角色)。
如文章里所说,选择这个五种情绪是由于电影的有限时空无法无法承担更多角色,因此影片中只展示了人类的几种基本情绪。而现实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孩子,也拥有更为丰富的情绪。在法国绘本作家蒙特斯?吉斯贝尔(MontseGisbert) 的绘本《小情绪大情感》中,就描绘了一个孩子的34种情绪/情感状态,除了影片中的喜怒哀惧,还有很多日常生活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些情绪状态。
害怕
双脚像被钉进地面,怎么也不能动,
真想长出一双翅膀;
浑身发颤,牙齿咯咯作响,
真想大喊:救命……
这就是害怕,
它爬进肚子里……粘到屁股上,
让手和脚都动弹不了。
是不是像极了莱莉脑中的怕怕先生?
忌妒
怕自己喜欢的人又喜欢上别人,
就想独占妈妈,谁也不让分享。
忌妒就是这样:
看到妈妈照顾妹妹,
马上变得像老虎一样凶。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像“忌妒”这样的情绪是不好的情绪,就像乐乐一直觉得莱莉不应该悲伤而无意中排斥忧忧一样,她想要莱莉开心,为了莱莉的笑容不断努力着。
然而到影片结尾,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正是忧忧,只有她能够唤回莱莉的意识。于是我们知道,一味的乐观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不管是忌妒,还是害羞,或者愤怒,这些消极情绪都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骄傲
红红的小脸上
满是骄傲和自豪。
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东西,
还要把它表现出来。
羞愧
在别人面前觉得自己很可笑,
忍受着嘲讽的目光,
还有刺耳的冷笑,
被人用手指着:
这是侮辱……是羞愧!
家长们很多时候会头疼于孩子的“闹情绪”,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而事实上,我们不能不羞愧但是诚实地表示,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情绪,更别提很好的管理情绪了。
知名家教专家劳拉?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中说:“孩子不能自行管理愤怒。他们也无法阻止内心的羡慕,从而出手推打自己的小妹妹……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行为。”而要教会孩子管理情绪,无疑要先从带领孩子去辨识自己的各种情绪开始。
《头脑特工队》通过对情绪的生动描画让很多人意识到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开始认识并接纳我们内在的各种情绪。单从这一点来说,这本片子就功德无量了。家长们带小朋友看了动画片后,不妨带孩子一起读一读《小情绪大情感》,因为“如果孩子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些情绪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会不再受它们的控制,进而慢慢建立起自己丰富稳定的自我世界……就像童话里的怪兽一旦被叫出名字,魔法便失去效用一样,当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处于某种情绪之中,他们便会渐渐地在自观中平静下来。”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二):带你长大
《小情绪 大情感》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像许多欧美动漫、绘本一样,在充满童趣的同时兼顾科学性和严谨性,作者的专业精神和领域天赋都让人感叹敬佩。
我们通常说“情绪”是内在的、个人化的,而“情感“则是双向或多向的、是交互的,而小、大这样的前缀既是情绪、情感的自带属性,又是两者对比和发展的直观表现,由此可见书名用心。
导读中提到劳拉?马卡姆博士的理论“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的前提是让孩子先认识这些情绪,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带领孩子认识情绪、情感的绘本。即”为了驯服它们,需要给它们起个名字“。
为什么孩子们需要认识情绪?
一是因为他们天生是不懂的,所以需要认识及后续的管理。幼儿们不能清晰的辨认自己的情绪,是如今幼儿教育的共识之一,可惜我们身边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二是有效育儿的需要。我们经常会见到父母声色俱厉的批评各种闹的熊孩子,然而最终多以妥协告终,因为单纯的批评不仅无效甚至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伤害。不久前一天我在公交站牌看到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大哭,不停的说“妈妈我想睡觉”,她妈妈的处理方式让我心碎,或许在我看到之前她试图跟女孩讲过道理了,但是我到的时候她已经向女儿不停的怒吼甚至推搡。我无意批评别人做父母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看到小女孩的眼泪真的很心痛,至少我们不该以自己的无能去惩罚孩子。小女孩最开始只是因困意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对幼儿来说,饿、困这样的生理痛苦确实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需要的只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安慰,即一点点同理心,然而我们总是像没有经历过幼儿阶段一样选择无视和批评。爱狗人士有句流传甚广的宣传语“它只是你的一只宠物,而你是它的全世界”,对孩子而言同样适用“孩子只是你人际圈和生活圈的一部分,而你是孩子的全世界”。可想而知,无视成长的规律性和亲子之爱传递受阻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困扰。
三是建立孩子自我世界的必要。孩子们只有在正确认识情绪、情感的前提上,才能开始“掌控”这一步骤。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皮克斯动画《头脑特工队》里,动画团队以动画形象向我们生动展示过情绪的运作模式。《头脑特工队》和本书都致力于让我们了解情绪的各自分工合作,这样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在精神,并逐渐获得自我反省的能力”。
回到绘本本身,《小情绪 大情感》的每页都用诗般的语言描述一个情绪或者情感,自“幸福”始,至“爱”终,配图主角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小男孩,叫贝尔纳,绘本第一页用照片配图文的形式展现了本书的主要人物,让我们知道小小绘本也有原型,切身真实感扑面而来。我看到导读才发现原来这本书不仅仅是独立的展现每一种情绪,而是有一条清晰的从怀孕开始的成长脉络。之后又重新翻看数遍,每看一遍都会感动不已。联想到自己孩子相应的成长历程,欢喜、自责、骄傲百味杂陈,因此这本书既可以当作宝宝学习读物,也可以作为父母回顾之旅。
原宝现在只有15个月龄,才刚刚经历到“温柔”章,而下一章就是“忌妒”,忌妒妈妈宠爱妹妹,二胎的话题在我家也提上日程,我也希望原宝能有个让他“忌妒”、让他“坏”的妹妹。希望原宝有友谊及爱,到此为止,我们还能拥有他多久……
有原宝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妈妈,但现在我在别人眼中已然是这样一个形象。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借口,我们能拥有他的时间并不很多,所以我要向他传达我全部的爱;也给了我一个警示,正是因为他会独立、会离开,所以要我不只是无条件的爱,更要教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作为引导人带他长大。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三):孩子的心思,家长你可知
孩子的心思,家长你可知
——评《小情绪大情感》/by Rene-summer
如果说六月的天,是孩子的脸,那么孩子的种种小情绪,家长你可知?
记得以前看过报道,家长拉着孩子的手去商场买东西,问孩子喜欢哪个,孩子一直哭闹着说看不到,直到家长蹲下身,和孩子视线在同一水平线时才知道,孩子看到的只是来来往往的大腿。
在生活中,经常有孩子任性、顽皮的时候,比如吵着要买玩具,比如故意惹小朋友哭,比如有了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我们作为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哭闹、不听话,甚至只是认为他们很调皮,却不知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而当我看过《小情绪大情感》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换位思考一下 ,从孩子视觉来看却又是另一种情感在其中。
《小情绪大情感》是法国蒙特斯?吉斯贝尔著的绘本,由树才翻译,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从在母亲子宫里自由自在到长大后背着书包“爱”上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过程。绘本的画风很温暖,颜色很柔和,人物图像线条很细腻,看起来很舒服。
或许是因为绘本的原因,故事看起来并不是连贯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片段堆积而成,但整本书看完,孩子的小心思跃然纸上,再联想起生活中的种种,孩子的种种情绪就可以理解了。
但对于这样的小情绪,该如何去引导呢?曾有一位明星说过,“大人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何况孩子呢?”虽然控制情绪很难,但作为家长就更有责任引导孩子去认知自己的小情绪。
作者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有一个小命名,比如孩子还尚在子宫中的时候,命名为“幸福”,没有成长的烦恼,在子宫里的生活是每个孩子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比如孩子打针哭闹的时候,命名为“害怕”,陌生的人,尖尖的针头,白色大褂,一切都是那么的恐惧;比如孩子学会骑自行车了,命名为“骄傲”,学会一种技能,超越其他小伙伴,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成长过程中除了幸福、害怕、骄傲,还有欢乐、孤独、嫉妒,难过等34种情绪,再加上现阶段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宝妈都准备要二胎了,如何让大宝贝不嫉妒,如何让两个宝贝和平共处,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建议家长带着自家的大宝贝提前看看这本书,提前学习一下。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四):控制小情绪,塑造好气质
最近在微博上,“主要看气质”被刷上热门话题,内容虽多是幽默戏谑,但“气质”这一心理学词汇也因此“被热门”了一把。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会了解气质的四种类型,而情绪的变化对气质有较大影响。气质虽是先天形成的,但并非不可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加以塑造。让孩子从小懂得各种情绪的形成与变化,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将会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对孩子气质的改变也会有所促进。法国绘本《小情绪 大情感》,用简单轻松的图画、诗意活泼的语言,形象地将人类的各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出来,易于儿童的接受。
作者用夸张变形的绘画手法,将人的活动状态以柔和的线条描摹出来,加之大片冷暖色调背景的使用,每个小故事都有些梦幻色彩,就像一个个与情绪有关的或好或坏的梦境交织在一起,彼此独立,又似乎相互关联。
作者将幸福作为她要讲给孩子们的第一种情绪,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幸福是每个人一生最核心、最本质的追求,将“幸福”第一个传递给孩子们,既是良好的教育,也是美好的祝愿。对于成年人来说,幸福很难定义;对于孩子来说,幸福很简单。从绘本中看,与幸福有关的这页画的是一个婴儿蜷缩在母体内的形象,他的表情是自然平和的,这就是幸福。外层的漩涡既可能是保护婴儿的母体的象征,也可能是外面无尽广阔的世界的象征。当孩子脱离母体的保护,在外面的漩涡中迷失时,他们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变得充满戾气,难觅幸福。所以从小教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各种情绪,学会控制情绪,是一生幸福之路的重要起点。
虽然作者在人物的整体刻画上十分简化,但她对面部表情的描画十分细腻,尤其是几个负面情绪,表现得非常形象。成年人也许对自己的情绪会有所隐藏,正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但年幼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害怕时的大喊大叫,骄傲时的一脸陶醉,失望时的满脸沮丧,愤怒时的怒火中烧……都被作者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可见她对儿童心理的了解。
以幸福开篇,以爱为结束,在探索情绪奥秘的过程中,孩子们由绘本中的图画和家长的引导,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情绪,学会控制那些像恶魔一样的消极情绪,将对健康人格和良好气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绘本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给孩子讲情绪情感这样的大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五):是不是只有法国人,会这么早的把爱和孤独教给孩子
本文美观版
最近读了一本不太好定义的书,推荐给大家——《小情绪,大情感》,不太好定义是说,刚刚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很美,画面和文字都非常具有美感,不过也有一些困惑,就是: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读呢?三岁的孩子会对这么细化的具体的形容自己感觉的书感兴趣吗?即使它形容得很美。如果给大孩子读,多大的孩子会对诸如“但有时候,就想一个人待着,听听自己的心里话”“满足于自有拥有的东西,还要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句子有感知并喜欢呢?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六):小小人儿的丰富情感
对于孩子的情感反应我一直认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乖,一种是不可理喻。她高兴、快乐、活泼、可爱都通称为乖,她发脾气、不听话、哭闹就是不可理喻。当我看完《小情绪 大情感》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太简单粗暴了,把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划分成单一的二分体,把一个有多面情绪的孩子看成两面体。所以来自法国的这本《小情绪 大情感》与其说是教孩子认识自我情绪的书,还不如说是让大人更加了解孩子的情绪,不仅适合与亲子共读,也适合于家长反思。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本书上的人物可爱,很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共鸣感。翻开第一页女儿就能马上说出这个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因为他的肚子上有一根脐带。当读到:“怕自己喜欢的人又喜欢上别人,就想独占妈妈,。谁也不让分享。忌妒就是这样;看到妈妈照顾妹妹,马上变得像老虎一样凶。”“玩具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站在玩具中间,这就是自私。”女儿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因为这些事情在她的身上都发生过。这些在大人眼中不好的行为其实孩子都是知道的,这都是孩子的小情绪——忌妒、自私,虽然是负面情绪,但是通过绘本故事表演出来,让孩子对这样的情绪有了认识,她就会明白如何处理这些不好的情绪,女儿看完书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现在都要把玩具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了,我长大了。
从大人的角度来说,这次让我学习了孩子的各种情绪,也明白了有些被大人忽略的情绪是造成孩子不可理喻的原因。“分离,就是有人要走了,出发了,走远了,产生了距离。留下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喜欢的人不在了。”读这段话的时候刚好天天陪伴女儿的外婆回老家了,为了让孩子理解分离,我就说分离就是外婆回老家了,你是不是觉得喜欢的人不在了啊。没想到女儿竟然开始抹眼泪了。我终于明白外婆不在的这几天女儿吃饭不乖、情绪不高的原因了,在她的心中肯定会觉得离开外婆很难受,但是她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而我也没有注意到孩子产生分离后的情绪。所以看到女儿对分离产生共鸣也对我敲响了警钟,孩子所有的的小情绪都是有原因的,表现不乖的时候父母应该多去倾听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发泄负面情绪。
这本书从婴儿幸福地呆在妈妈肚子里开始,以“突然喜欢上一个人,盯着她看,拉着她的手,不愿她离开,背上一阵颤栗,听见心砰砰的跳,这都是因为爱”结束。人的一生会有好情绪、也会有坏情绪,但是都离不开幸福和爱的陪伴。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吧,不论小情绪还是大情感,都需要爱的滋养。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七):你好色彩
一直对现代诗无感,觉得译者的用词确是非常的细腻和美好,一如:“听见温暖的话……蜷在小床上受到爱抚,像一只小鸟缩在巢里。妈妈的眼睛里,有全世界的温柔”
可是对孩子的接受力来说,有些句子就显得怪怪的,“孤独,有人爱它,有人恨它。”“恨”这样的词语我一般是不会说给孩子听到,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太美好,尽量让她迟一点接触到这些负面的东西,或许是做父母能做到的最微薄的事情。”痛苦——胃里难受,喉咙发堵”、“害怕——爬进肚子里……粘到屁股上,让手和脚都动弹不了。”这样的话语,虽然形容很贴切,也很有趣。但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未免太过难以理解,站在成年人的身份来说确实没意思,对于习惯于接受电子产品的我们来说,电视手机得来的信息快捷、方便、有趣得多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又不是孩子,又怎么能了解孩子的心思呢,就像我一岁半的女儿来说,就总抱着这本书咿咿呀呀、津津有味呢。
总觉得做绘本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皮特.潘,他们打心底里一定是不愿意长大的,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己充满童真的世界,同孩子们站在一起,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多成年人觉得没用、不理解的,被孩子们深深着迷的东西,感谢他们。
再看书里的图片,连我也深深的爱上了,一直觉得图片是最直接和准确表达情绪、思想的方式,看了《小情绪,大情感》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好像还没有长大的内心,毫不吝惜色彩的运用,任性的涂色仿佛也是他在释放自己的内心,告诉你,我觉得这样的情感下,我的感官是这样的颜色,我把我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你,你可能体会?作者是一个小女生吗?要不怎么会有这么细腻的心思,用着那么清新的颜色,又或者作者是一个年轻的妈妈,要不每个图片里的妈妈眼睛都深深得看着自己的孩子,环抱如海,生怕那个像小泥鳅的家伙溜走。再不然作者一定在一个快乐的家庭长大,不然图片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美好,澎涌而出。我看作者一定是一个快乐的爸爸,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和爱人的亲密,用手中的笔细细描绘,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展现给我们呢。
好了,或许并未极尽言辞去褒扬,但并不影响他是一本好书,只有看过才会有体会,感谢让我读到这本书的你。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八):陪孩子成长
身为父母,恐怕我们每个人都对孩子“善于”“闹情绪”深有体味。
谚语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虽然是用孩子的情绪比喻天气,前提却是一个被广为默认的事实:孩子的喜怒变化,实在是没有准的事。的确,孩子处于成长变化之中,他们对自身的掌控能力还非常微弱,他们常常陷入各种情绪的困境,渴望着成人的帮助。
来自法国的绘本《小情绪大情感》,正是这样一本教孩子认识自我情绪的书。单单是它体现的儿童观,就轻易俘获了我对作者的敬意。它展示了这样一种看待孩子的方式:孩子就是孩子,孩子需要通过了解自己而成长。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各种正负情绪,幸福、恐惧、孤独、欢乐、忌妒、难过,等等。如果孩子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些情绪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会不再受它们的控制,进而慢慢建立起自己丰富稳定的自我世界。同时,这种自观也让孩子从小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并逐渐获得自我反省的能力。
绘本的故事结构非常巧妙。表面上看,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各种情绪类型的描述,细读则会发现,整个绘本有着清晰的线索和丰富别致的细节设置。以小男孩“我”为主线,描述了“我”从在妈妈子宫中感受到“幸福”到背着书包“爱”上一个小女孩的一段成长过程。随着男孩的不断长大,所经历的情绪也“移步换景”。
例如,绘本的第一个对页描述的是男孩出生前在妈妈子宫中无忧无虑的状态。奇妙的是作者对这一状态的命名:幸福。虽然孩子们不可能对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光有记忆,但由于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便是“幸福”。作者把“幸福”作为孩子们需要认识的第一种感受,也许蕴含着这样深刻的含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感受幸福的能力是第一重要的。
从脱离母体的一刻起,婴儿便开始了自己的未知之旅。他们首先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第二个对页描述了孩子们最熟悉的打屁股针的场景,阐释的是孩子们的“害怕”情绪:感到双脚好像被钉进地面,一动也不能动/真想长出一双翅膀/浑身发颤,牙齿咯咯作响/真想大喊:救命……这些在大人看来似乎有些夸张的反应,其实正是孩子最真实的心理写照。然而,当他们通过一种命名的方式从书上重温这个场景,却会让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极大的疏解。通过了解何为“害怕”他们慢慢地克服了“害怕”。
接下来,便是男孩“我”渐渐长大历经的种种“喜怒哀乐”了:学步时的“勇气”,小妹妹到来后争宠的“忌妒”,梦想破灭后的“失望”,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感到自己弱小时的“自卑”,向全世界宣战的“愤怒”,等等。形象生动的画面配以特别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字,使每一种情绪得到具体形象而又细致入微的展现。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并不如自己想的那样了解孩子。因为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总是会受到成人思维习惯的限制。要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感受,需要我们重新去学习。这也是《小情绪大情感》最突出的特点,将我们大人重新拉回到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变化。所以这一本书,虽然是给孩子们看的绘本,却也应该是父母们首先要“学习”的。
就像童话里的怪兽一旦被叫出名字,魔法便失去效用一样,当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处于某种情绪之中,他们便会渐渐地在自观中平静下来,让情绪随时间一起流逝。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经历一次次情绪的出场与激荡,愿这本书陪伴着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心”的力量,让情感的世界丰盈而健康。
《小情绪 大情感》读后感(九):读过这个绘本的孩子,都能在18年后轻松决战高考
1
我上班乘坐的公交车经过3所小学、一个幼儿园和一个大型菜市场,每天乘车的不仅有数不清的小朋友,还有恨不得用购物车当拐棍的耄耋老人。时间长了,我们这些青壮年便习惯了上车不占座,即使车上挤得再难受,我们也会紧紧地守在一个空座位旁边,等着下一个有需要的老人和小孩钻进来。
那天照例是这样。面前的老人下车后,座位便一直空着。约摸半站地的工夫,一个令人生厌的中年妇女的声音便从身后传了过来:“这座儿咋没人坐啊,没人坐我坐。”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剧烈地冲撞,引得周围的乘客不禁皱了眉。待她坐定我才发现,这女人不过三十出头,听到售票员“让座”的吆喝声不禁无动于衷,反而将脑袋向窗外一撇,一副占了便宜的市侩样子。
又过了几站,她接到一个电话,大概是上小学的儿子忘了带什么东西。没想到这女人不仅没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回事啊你,猪脑子啊,一天到晚想什么呢,不知道我每天上班多累啊……”声音很大,似乎生怕别人听不到她的委屈。儿子大概早就习惯了妈妈的脾气,马上表示歉意和安慰,没想到女人不仅不让步,反倒得寸进尺起来。车上的人好容易挨完这通电话,没想到事情还不算完。没过两分钟,女人的老公又打来电话,大意是公司离学校太远,希望女人帮忙处理儿子的问题。想来儿子忘记的东西很重要,只得让父亲帮忙求情。女人接到电话,仿佛被点燃了炮捻子,对着手机开始一顿臭骂:“他忘了东西找我干吗,你怎么不去啊,我这一天到晚忙里忙外的,他还给我找事儿。你就不能想着点儿,你怎么那么讨厌啊……”女人唱了一段独角戏,男人便挂机了。女人按掉手机又嘟囔了两句,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她的倒霉样子。
这件事的尴尬不仅在于我认识她,更在于车上还“潜伏”着数不清的公司同事。我虽然和没直接和这个女人打过交道,但知道她干的是最低端的活,拿的是最微薄的薪水。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她没有控制情绪和转化快乐的能力,只会将小问题孕育为大问题,再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周围的人,进而受到第二轮情感围攻。这样的人,被认为是典型的没情商。
2
“情商”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得益于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出版的同名畅销书。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方面当然是使我们更加关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坏的方面则是我们这代八零后没能赶上早期启蒙教育,情商盲的负面影响直接作用于下一代身上。我们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希望他们在前行的路上播撒成功的种子、收获美满的爱情。但依附于外在的幸福本身就是虚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女人是一个情绪管理能力缺失的典型患者,她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倒霉蛋,即使老公和儿子再怎样包容她关心她,她也丝毫体会不到一丝快乐。
幸运得是,目前很多早期教育资源都开始引入的情绪管理的概念。比如之前皮克斯出品的电影《头脑特工队》,比如《菲菲生气了》这样的经典绘本。有些家长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概念营销,看几部动画片、读几本绘本,就能学会情绪管理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地控制情绪,而控制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自我认知。如果连情绪的性质和来源都一无所知,情绪控制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我女儿最近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儿,就会坐在我旁边,模仿大人的样子夸张地叹一口气。如果我们不理会,她就会继续更大声地叹气,直到大人主动走过去安慰她。这就是4岁孩子对于情绪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嫉妒还是无聊,对于她而言都只能用“不高兴”来表达。这样单一匮乏的发泄渠道在情感上的限制,又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愤怒情绪。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在《平和式教养法》一书中提出,当孩子哭闹时,父母的工作是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的愤怒消散,感受到愤怒之下更为脆弱的恐惧、悲伤和无能为力。这种剥洋葱似的情绪疏导能够帮助孩子有效处理复杂的情绪,从而达到心灵的释放。那么,人类一共有多少种情绪呢?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认知情绪呢?
3
法国绘本《小情绪 大情感》正是这样一本情绪认知小百科,全书一共涵盖了34种常见的情绪和情感。每一页通过一个小场景,诠释了某种情绪的涵义和源泉。一个个情绪看似零散,却在暗中串成一条长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孩子的全部成长历程。从胎儿时的幸福,到懵懂时的害羞,从无助时的自卑,到炫耀时的虚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嬉笑怒骂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书的最后一页介绍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它意味着与爱人的依恋,也意味着与父母的分离。翻完了这本书,孩子也在不经意间悄然离我们而去。
爱是依恋,也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