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图书馆》是一本由[美] 司各特·霍金斯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一):与预想不同的故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跟我最初的想象一点也不一样,语言,数学,战争,与死者交流,预言,医学,别的都不记得了。而且,设定的作用也一点都不没有显现出来。 主角学习的是语言,可是整本书中,个人感觉起着贯穿作用的是那个复活术。战争门类学习者,大卫,除了一个个人武力极高的设定以外,作为最大的斗争者,他并没有显示出相应的智谋。 可以这么说,整本书中的角色,除了父亲和卡萝琳以外,都属于没脑子的那种。 说好的12门徒争夺一个继任者的资格,互相残杀什么的,根本没有!插叙讲了过去,现在就是一个复仇。 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或者说,只是全知全能的父亲的一个自我冒险。
卡萝琳在九个世界中被投入铜牛而一声不吭的部分,感觉细思恐极。既然父亲有创造平行世界的能力,那么卡萝琳成为继任者,也可能只是无数个现实中的一个。 故事的最后透露出一种轮回的意味,父亲不是第一位,卡萝琳也不是最后一位。再过几个纪元,可能太阳会再次被取代,卡萝琳,嗯,跟父亲一样,找到继任者,破碎虚空,享受退休生活。 但就故事来说,还是很棒的,但是,宣传太过夸大。
故事最让我喜欢的部分是大卫被变成了永远痛苦的黑球。有点暗黑童话的意味。整体的解释也算自圆其说。
然而,私心里一直希望,卡萝琳能把德累斯顿给复活,可惜最后也没有,联系到消耗品一说,唉~
欧文,算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人物吧。挺出彩,虽然套路了一点。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二):一场奇幻的冒险,一次完美的救赎
今年读的最好看的一本奇幻小说(貌似也就读了这么一本),活了六万年的亚当·布莱克与他本领各异的十二门徒!整部书有奇幻的设定,但却有严密的逻辑和深远的伏笔,情节精彩环环相扣,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明白整部书的所有细节。故事以卡洛琳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寻找“父亲”为线索,他们自称为“佩拉匹”也就是图书馆员,而他们的图书馆,则是包含了整个第四纪元古往今来的所有知识。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更惊叹于他伏笔的铺排能力,每个人都不是毫无缘由的牵扯进这场图书馆控制权之争的,他们每个人都是齿轮上的一齿,链条上的一环,缓缓地将整个事件一点点地扯出水面。当你读完整本书,再来回顾书中所有的细节和伏笔,你会发现一切是那么地精妙,那么地无懈可击。当然,这本书也有一点遗憾,可能是剧情需要,或者是作者自己太懒,十二门徒中有好几个根本来不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在那场突袭中领了便当。除此之外,卡洛琳的成长,斯蒂夫的成长,每个人面对痛苦时所作出的选择都值得令人深思。而其中诺布朗加和德累斯顿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在人类身上消失许久的珍贵品质,忠诚、信义、金子一般的承诺。虽然故事的结局给我感觉有点仓促,但这并不会妨碍我给它一个满分的评价,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现代奇幻悬疑小说,真的非常棒!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三):三星半,有惊有喜有无奈
有惊有喜,但更多的是没填坑的不满。这本书评三星太低了,四星又太高了,可惜没个三星半的选择。
故事被人吐槽最多的就是十二门徒的技能大部分别说施展了,连门类都没有交待完全。其中还有相互冲突的门类,阿莉西亚的真实未来和瑞秋的可能未来就是相互冲突的门类。原本期待的门徒之争完全落空,很不开心……
谋杀迈那警官的动机也非常突兀,最后也没有解答。大卫不第一时间把欧文弄残废也是醉了,先前根本没有提到大卫有虐玩猎物的伏笔(他会砍下头给玛格丽特玩,但他自己还是以杀戮为先)。上帝父亲怎么被出其不意的干掉也是个问题。父亲为何用残忍手段教育他们的动机也不明(当然,你也可以说上帝父亲可以无限重启轮回,最后觉得还是残暴一些更好,但,这作为一本完本故事,真的应该交给读者去回答吗?)。哨兵狗为什么要帮卡罗琳也是个未解之谜,演出那场狗咬人的好戏到底为啥,就是为了不让他找到触发物吗,那这样故意拖延时间误导他不就行了(作者在某次访谈里面也说到狗咬人是一场他想到的独立戏码,之后才不断拼凑延展出了这个故事,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这个场景是硬塞的)。大卫杀死母鹿的时候提到正确的词汇,那正确的词汇应该是什么。启动入者斩的时候,为什么所有图书管理员都在外面,为什么不能在同一时刻触发入者斩,在睡梦中把所有的图书馆员杀掉,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是为了啥。
但故事也有亮点的地方。大卫对铜牛恐惧的伏笔做的非常不错,几个重要人物的过往设计也很不错。史蒂夫的杰克老兄,卡罗琳的小鹿母女,欧文对施恩的帮助等等。
最后,那个装成蠢货的总统,连一分钟智慧都没有发挥就领了便当,成了玛格丽特的新玩具,想想欧文和总统的那段对话也是鸡肋呀……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不善,以互相为利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不善,以互相为利用
价值观形成于我们生长的世界,如果不站在人类的角度,直接是上帝——平衡万物的上帝的角度,恐怕价值观给普通人类的感受就会类似于文中那样“超淡定的残酷”了。毕竟能死而复活,有什么肢体+精神痛苦不能循环往复呢。一遍遍来啊!看某人是不是真的百折不挠啊。
本书的上帝,仅仅只是在地球上,最多牵连了一下太阳系。至于完全广阔的宇宙,书中并未提及。比如我们喜闻乐见的外星人。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之后,我一开始,对故事结尾的感到震惊,却又温暖。
似乎爱依旧是贯穿这个冷酷宇宙的唯一珍贵要素。
但我后来想到,这不过是错觉。
父亲不过是厌倦了这个宇宙的规则,对这个宇宙的探索感到了绝望并且放弃,又不忍心直接丢掉自己多年的作品完全不管,所以找了个继承人,然后拉着自己的小伙伴儿,新开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宇宙退休玩乐去了。
既然不必死亡,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创造,和消遣。
也因为不会死亡,哪怕不能再回来,父亲也对自己的多年的作品充满了“爱”,所以一定要找到继承人。
在类似的积极反馈下,花在某事/人上时间越多,越会难以割舍。所以我书读得太少,只看到那些绝望的人毁掉自己的一切自杀的,没见过积极想活的人主动毁掉自己的作品的。
他能对卡洛琳不“爱”吗?花了那么多心思呢。
他能对大卫不爱吗?给了他九次机会呢。然而不行就是不行,这时候最美最严酷的理性被应用出来啦:爹爹要退休,就是要退休,所以你不能当继承人的话,就只有牺牲你咯。
到头来最羡慕玛格丽特,在死亡的世界里走得最深最远,在唱完最后一曲高歌后再也不必醒来。虽然她还是留在了不知是谁创造的宇宙里。
如果死者的灵魂真的没有任何感知,那应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卡洛琳的心煤?父亲最后离别时候的慈爱?
不过是身为人类的旧物罢了。
从这里看出,经历造就这人,但人永远无法超越自身的经历。他们无论经历了多么可怕的事情,终究还是保留人类的残念。
毕竟,死了还能复活,这挂开太大了。
就算是作为人类的旧物,所有的喜爱,慈爱,情爱,都是有着深沉的目的。你会因为它们感到愉悦,或者有远期的收益。
这依旧是宇宙法则之一呀!既然不喜欢宇宙的残酷,那也就不必歌颂这里的温柔。
不过,就算所有的爱,甚至真爱,都只是一笔交易,那又怎么样呢?
与其问着“为什么我们要吃饭?”不如安心享用“我们要在哪里吃午餐呢?”
理所当然地赞同这种交易就行了。
如同本书上帝的视角,你学习,你懂得,你体验,你征服,你操纵,最后你坦然地开始对抗新的敌人并且目光长远,仁慈友爱。
不过是另一种享受而已,说到底还是讲的人生啊,虽然是开挂的人生。
享受你现在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大大方方利用既定的规则去让自己获得更多乐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不善,以互相为利用。
你看每个生命都多么顽强又机智啊,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让自己存活下来并且制造后代。
你看每个生命之间,有的共生有的竞争有的寄生,用尽一切方式减缓熵的增加,我真心是喜欢《细胞生命的礼赞》的。
中间牢牢掌控一切的,所有电化学反应,所有意识潜意识,不过是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大规则罢了。
宇宙不急不缓地持续规则内的游戏,人类们啊,绝望也好,真爱也罢,爱玩玩,不玩滚,反正你也逃不出这些时空。
连父亲都只能滚了呢。跑到自己新开的小宇宙嘚瑟去。
所以,不用再去问为什么啦,因为一直如同父亲所说的“回归原点”。
还没掌握到自己开创闪闪发光小宇宙技巧的时候,就继续苟且在现有的世界里吧。
直到你成为下一个释迦牟尼/耶稣/真神阿拉/飞天面团.....
综上,这是本裹着“残酷”和“温情”的交织披风,掩盖赤果果无奈事实的书。披风下面的玩意儿啥也没穿,也不用穿,我们只要承认那玩意儿的存在并玩得开心,就够了吧。
-----------------------------------
哎,关于佛教的另类奇幻科幻再多来几篇呗。西方上帝的二元式宗教真的看腻了啊。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五):很好看的西方奇幻
之前《科幻世界·译文版》刚开始连载时,就有一看的冲动了。结果拖到了来年5月,在看到豆瓣上大家的推荐后,果断入手了单行本。5天之内一口气读完,感觉《上帝的图书馆》还是很好地契合了我的期望。
故事一开始便铺下了不少悬念,在中后段将剧情大幅铺开。在我看来,前半部分节奏不快且细腻,后半部分也将宏大的故事线处理得较为自如(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其实没收住?)。谜团解开时还是觉得挺惊艳的,特别是接近结尾部分,“卡萝琳回忆初遇“父亲”时“父亲”所说的话那段,令我觉得此处剧情确实是妙。
对于故事的描述手法,我想到了之前译文版刊过的《丑姑娘凯特》。节奏不快,娓娓道来,讲故事的不着急,作为读者的我也不需要着急。《上帝的的图书馆》营造的氛围感觉和《失窃的孩子》有一定相似: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很近的地方,奇妙的事情一直在发生着。《上帝的图书馆》是一部成人童话,为那些知道了社会的不简单却又希望保持纯洁童心的人提供些微的慰藉。
麦可是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首先他的门类就很有趣,了解每种生物的习性与语言,去丛林,去深海,去那些自然所创造出的神奇的地方。主角卡萝琳心机太深,其他门类的孩子要不写得太过古怪,要不就没有费笔墨描写。斯蒂夫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不够活跃,欧文也是一样,并且感觉作者对他做事的动机交代不足。
摘抄我最喜欢的段落:
银色的月光照亮了这个满地破碎的房间。此刻,她孤身独处,卸下了所有伪装。那一整夜,她一直抱着他,用指尖梳理他的头发,轻柔地跟他说话,用地球上所有的语言不断地重复着“对不起”“请原谅”和“我爱你”。
这一段话就是这么无理取闹地占据着我心中的一席。虽然卡萝琳城府太深,但她对于斯蒂夫的爱,最后一句就够。
最后,其实很感谢译者。好的翻译对于阅读西方奇幻真是太重要了!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六):UHDITUUUGR
上帝图书馆
April 4, 2018
作者:斯各特·霍金斯
不知道起啥名所以用本书书名微软全拼字母作为题目吧(
被封面引诱下的单。事实证明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买不了上当!
前37%看了十天左右吧,结果昨天睡前看着看着渐入佳境,一口气就看完了。
剧情一环套一环,看起来毫无逻辑的每一环后面都有解释,卡萝琳精心策划了一切,最后发现原来连她自己都是被设计好的一个螺丝钉。设定新奇,作者在恐怖、血腥、残忍、暴力上毫不吝惜笔墨,穿插其中的温情及笑点却也不显突兀。女主和男主的人设不是太立体,相反配角塑造倒是很好。
大卫,一个杀人魔头,基本把“父亲”收养的其他小孩强奸了个遍。古怪、邪恶且残忍,但平常穿着蓬蓬芭蕾舞裙,又有一点反差萌。他们12个人住在一个无辜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呵斥大卫饭前洗手,所有人都以为大卫要大开杀戒,大卫却真乖乖洗手了。老太太家被政府军队围攻,大卫救了玛格丽特——他的爱人,卡萝琳评价他永远不会不管玛格丽特的死活。玛格丽特学的门类是死亡,每一次她以不同方式死去后,大卫也会干脆上吊陪她一起死去——也救了这个可怜的老太太,这就给他赋予了相当温情的一面,虽然他仍是一个邪恶的人。
大卫应该是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了。斯蒂文作为男主反而逊色很多,以前是个小偷,后来想成为佛教徒,又在金钱的诱惑下去干了一笔大的。他是个欲扬先抑的角色,形象从贪婪却爱狗的小偷转向知恩图报现身给全人类的圣人,当然具体怎么救全人类的、全人类又是怎么叕一次在奇幻小说中沦落到灭亡的境地,我就不剧透了。
不过男主真滴惨,全书所有人,除了上帝,都好惨,全人类更惨。清明节到来之际,祝全人类安安稳稳不要被毁灭8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七):世界终究是属于坚强而看似平淡的人的
最初,《上帝的图书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只有“图书馆”三个字,图书管理员恰恰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真正开始阅读时发现,原来这是一本西方科幻小说。
故事的开头平淡无奇,甚至有一度让我感觉这是一本好心人收养孤儿,孤儿长大后寻找杀害好心人凶手的报恩的侦探悬疑类故事,因为图书馆三个字,实在是无法让人与宏大的“科幻世界”相关联。但是读到最后我发现,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恰恰是“知识才是科幻原生的动力”。
1.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的设定非常的吸引人,作为上帝的“父亲”是首席图书馆员,可以掌握所有十二个门类的知识,因而是最强者,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上帝创造了知识,知识可以解释自然规律,而作为上帝的门徒,谁可以掌握知识,谁就可以成为自然的控制者,如果可以完全掌握一个门类的所有知识,那么就能够成为精英;谁可以掌握所有门类的知识,就可以成为“父亲”的继承人,控制整个世界。
2.女主的门类设定是十二门类里最为平淡的——语言。女主的门类不像大卫的红色门类那么有杀伤力,也不想玛格丽特的门类那么神秘,不像瑞秋的门类可以了解现在未来,不像詹妮思的门类那样救死扶伤,也不像麦可的门类那么无拘无束。但是卡洛琳所掌握的语言这一门类却是通向其他知识世界的工具,看似是十二个门类里最无用的,但却让卡洛琳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了最终的继承人。
3.女主的性格设定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色,沉稳、文静、无公害。如果你仔细回忆,似乎也可以从你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里找出无数个像卡洛琳一样的人,小学的时候,她不是热衷举手抢答老师的问题的人;中学的时候,她不是热衷于对抗老师、迷恋打扮、痴迷早恋的人。这种人属于那种貌不惊人、但心中有大智慧、不跟风、不盲从、脑子里有大智慧的人,说到底,这种人是自我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但是,正是这种人,最终却成为了最有能力最有本事的人,因为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有一个坚强的内心和聪慧的大脑帮助自己来实现目标,而卡洛琳就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4.心煤的设定独居匠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煤,这块心煤不一定是自己的软肋,但却有可能是能量源、劫数或者阻碍。在书中,卡洛琳的心煤是斯蒂夫,而斯蒂夫恰恰是全书最精妙的地方。他本是十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却无端的被消失。他莫名其妙的被卡洛琳选中,然后开始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经历。他宁肯牺牲自己,只是为了唤醒卡洛琳的本知。最后会发现,其实他是早就被选为了卡洛琳的心煤,从他第一次牺牲自己来挽救卡洛琳的生命开始,早就注定了他必须燃烧自己,释放卡洛琳治理世界的终极能力的使命。
5.大卫的最终死亡和麦可的回归。“父亲”的十二个门徒都代表着不同领域的不同象征,其他领域的门徒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但却没有像红色门类大卫一样给人厌恶感和恐惧感。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除了能够通达死亡之地的玛格丽特之外,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喜欢和拥护大卫的,每个人都对大卫有厌恶和恐惧,甚至詹妮思为了能够享受几天没有大卫的日子,而推迟复活大卫。这其实就暗示了,大卫最终必须死亡的结局,也表达了作者本身对战争和暴力的厌恶。书中大卫是唯一一个“父亲”的亲生孩子,这恰恰暗示了“战争和暴力是人类本生的”,一开始大卫才是父亲选中的继承人,是所有十二个门徒的统治者,而最终还是输给了看上去平和的卡洛琳,这似乎也在说明,虽然一开始人们总是想通过战争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只有对话,而对话的工具是语言。而代表自然生物的麦可最后被“父亲”复活而回归,作为“父亲”最后送给卡洛琳的惊喜。卡洛琳的门类是语言,而在自然界中唯一掌握真正语言的是人类,卡洛琳代表的其实也是人类,在十二个兄弟姐们与卡洛琳关系最好的,这正暗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荣辱与共。而最后,“父亲”复活了诺布朗加 ,带走了诺布朗加和曾经的太阳诺布朗加的妹妹去创造一个新的宇宙,给卡洛琳留下了麦可,卡洛琳把斯蒂夫变成了太阳,这样的对应,也正是说明了人与自然、太阳是宇宙运行中必备可少的要素,而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第四纪的主导者“父亲”的心煤,可能恰恰就是诺布朗加的妹妹。
6.隐藏叙述和插曲。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的叙述方法非常特别,选取的叙述点是在故事的中间段,通过事件的发展推动后段故事的叙述,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搬隐藏的方式散布前段故事的拼图,读者可以通过在后段故事中寻找拼图,最终拼凑出整个故事。而在几个章节中插入的“插曲”,更像是帮助读者寻找“拼图”的路线图,引导读者拼凑完整故事脉络,同时也打乱了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理解难度,是故事叙述更为巧妙。
7.小说美中不足的是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过为繁琐,相对于作者对整个故事的巧妙构思来说,成为了读者阅读的负担。
8.而与美国政府的描写也显得多余,美国政府对“父亲”的恐惧,似乎暗示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第一次打击是为了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而后面欧文的出现,就显得有些突兀了。
9.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创作的初衷可能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幻画解读,他想通过自己构建的宏大宇宙格局来试图向读者解释他对于宇宙发展规律的另类解读,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但是不得不说的我认为他可能是失败了。
10.《上帝的图书馆》是我近年来尝试阅读的第一部西方科幻小说,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虽然中间有些部分在不影响整体理解的情况下我跳读了,但是由于整体的故事的大环相扣,我最终还是选择读下去,没有弃书,坚持读到了结尾。
此书值得一读,读完不会后悔。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八):设定新颖,反转生硬
先说好的方面吧。
设定新颖,用奇幻的手法写科幻。故事的开始,是典型的当代奇幻小说写法,直接给出人物,不交代背景,跟随人物的视角(卡萝琳、斯蒂夫)故事慢慢展开,世界观设定初现端倪。“上帝”是个中年“男性”,已经活了6万年。在一次事故中,收养了12个孩子,分别教授他们不同领域的知识。养父积累的知识都在他的图书馆中。某天,养父突然消失了。故事从孩子们寻找自己的养父开始。这个设定是很有意思的,“上帝”也是遵守这个世界物理规律的,他的全能,是因为全知。本书的设定中,所有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反复练习来达到的,比如起死回生、和动物交流、时间放缓、隐身。这种用知识来支撑神迹,是科幻小说的设定(很像光明王的设定)。作者在表述这个宏大世界观设定时,没有事无巨细,特意的描写各种背景,而是以情节推动为主线,在人物行动中点点滴滴随意自然的透露出这个世界的设定。这种引而不发的技巧,给读者留下很多脑补的空间,很有意思。
描写精彩。书中很多段落写的非常精彩,读完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大卫被惩罚,在铜牛中的那段,相信很多人看完会落下一辈子的阴影。作者的写作技巧很高,在描述这段之前,已经多次埋下伏笔,渲染情绪。比如一开始孩子们开会时大卫对铜牛的刻意回避,卡萝琳对铜牛位置的关注。尤其是在这之前还描写了卡萝琳的鹿在铜牛中的烧烤盛宴。这种意象的叠加,相当于两次描述,会加深读者对铜牛烧烤残酷的印象。其它精彩段落,比如大卫劫持斯蒂夫那段,从欧文的视角来叙述,就像慢镜头回放,写的亦真亦幻。大卫反击海豹突击队的那段,像电影画面一样,镜头感十足。
说了印象好的方面,再吐槽吐槽。
反转生硬。现在的小说、电影,似乎都要有个反转,才显得技艺高超、内涵丰富。也可能是消费时代,读者/观众被喂的多了,中规中矩的结尾平淡无奇。大家都预设有个反转,没有的话反而觉得不过瘾,非要来个什么大阴谋、大苦衷,才符合预期。本书最后养父“上帝”的洗白,就是强行反转,生硬、无脑。没有前面任何铺垫或者暗线交代,直接通过卡萝琳和养父的对话,就把前期的人设完全推翻。养父由心里变态的暴君变成所有罪恶都让我来承担的奉道者,卡萝琳和养父一笑泯恩仇。父女完成传承,老父亲还去二次创业,搞自己的宇宙去了。暴力颠覆了前面80%时间建立的人设,完全是为了一个反转而反转的happy ending。
没有理由的残酷。书中最后,养父解释了为什么要残酷到变态的对待这些孩子,是为了选出合格的继承人。嗯......这个设定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但问题是养父一开始就把继承人锁定在卡萝琳和大卫之中了,其他人没有资格参加,都是陪练,是牺牲品。这样未免有些不公平。好吧,我们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只有卡萝琳和大卫有资质成为新上帝,其他人生而为配角。但是,作者也没有清楚的交代为啥一定要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才能选出合格的继承人呢。其它的培养方式呢?成为上帝就一定要冷酷无情吗?没有给出合理解释。集中故事的戏剧冲突,让剧中的人物在划定的有限资源里争夺,这种设定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没有从逻辑上说明这种变态选拔方式的必要性,就会显得动机薄弱,行为不可理解。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九):孙加:翻译《上帝的图书馆》带来的点点滴滴
The Library at Mount Char
编者按:孙加,杭州任教的大学教师,2013年开始投身科幻文学翻译事业,而她选择与之精神交流的,正是著名却充满难度的菲利浦·K.迪克。菲利浦·迪克的创作有一种疏离、跳脱之感,而她的译作精准体现出了这种独特的韵味。此后,她以中英双语方面的高超造诣,将更多作家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中国幻迷面前,尤其善于挑战高难原著,深受幻迷认可,并荣获第二十七届银河奖最佳翻译奖。
严重警告:下面内容含有巨大剧透,请尚未阅读原著的小伙伴们,不要下拉!不要下拉!不要下拉!
试阅请点击:《上帝的图书馆》上半部全文试阅
《上帝的图书馆》读后感(十):精致的暗黑童话
读上帝的图书馆是因为亚马逊推送的广告,广告词是“比美国众神还好看”,当时我正读美国众神读的头疼,美国众神散漫的剧情让我一头雾水,所以我赶紧买一本换换脑子。字数不太多,两三天就读完了。这书跟我一开始想象的少儿奇幻风格不一样,是专属于成人的暗黑童话。
这本书脑洞挺大的,上帝是图书馆员,培养了十二个孩子当接班人,每天变着法的折磨他们,专管谋杀的大卫每天穿个芭蕾舞裙以折磨其他孩子为乐,太阳是人做成的等等等等。
书里面的每个小细节在后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呼应,非常精致工整,让我这种强迫症患者得到了非常大的满足。但是缺点如其他书评说的一样,书的格局不够大,明明有一个神作的底子却没有展开,十二个孩子有一半都没怎么提及,而且之间的争斗挺小儿科的,不够“神”的水准。前面几次培养大卫失败的经历上帝也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没有给足够重的笔墨来说明这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要采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来培养接班人,都没有提及。从这方面来说,作者又给我们挖了许多坑没填上
总的来说,喜欢现代奇幻风格的读者还是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的,读的时候感觉很流畅,悬念感营造的也不错,一些清奇的脑洞会让人眼前一亮。另外既然美国众神改编成电视剧了,也期待这个小说可以被改编,让编剧再丰富一下剧情,相信会有不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