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是一本由杨嘉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界限》读后感(一):老好人也会觉得心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人们有着很高的道德礼仪。而我们从小受这些传统美德的熏陶,让我们明白 做人要谦逊,做人要大度,不能够斤斤计较,所谓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人不能够太自私,不能够这样不能够那样,越是大家族这样的家规祖训就越多。 然而,在我们一味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也会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就是我们的心理界限,所谓的界限只是一个广义的词语,是泛指,而实际意义其实就是我们心理能够承受多少,如果在帮助人的的 时候感觉到啦心里不快乐。那么就是到了我们心理的一个临界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了。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下去我们还没够承受吗?如果承受不了的话,心里的这一道线,会不会崩塌! 人本来都是善良的,在时间的推移下,和种种事情的改变下,有的人不在善良,有的人不在相信别人,那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受了伤,不相信这就是人们在心里设置的防线,这道防线是保护了自己不在受伤,同时你也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 作者杨大大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用这么多年的工作总结了人们的心里特点,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哪些人需要建立心理防线。哪些人需要改变。通过作者的逐步分析,讲解,让我们能够了解到我们心里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从而自我调整,不至于让自己变得抑郁。 作者用很贴切的语言来形容那些喜欢帮助人的老好人们,像便利贴女孩,提款机大哥,蜘蛛侠好累,救世主女孩等等!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还是要建立自己心里防线的,如果没有这道线,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过得那样的累,那样的不开心。 其实我一直到在想,像蜘蛛侠那样的人真的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吗?还是那只是人们都美好的一种向往,而他只付出没有回报,他的心里一点点的的不舒服都不会有吗?而作者在这本书中却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像蜘蛛侠这样的人,是需要心里防线的,因为人都有低线,当被人触及到的时候。就会发脾气,不高兴。而人际关系,其实很脆弱,也许就是你的一次生气,别人会只为你小气,从此疏远你,对于你以前做过的种种好事全部忘记,这就是人性 作者在《心理界限》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怎样去建设自己的心理防线,在别人看来你还是那个人,不会感觉到你很自私的同时,又保护了我们自己。 这本书真的是很有用的,现在的孩子更需要有这样的一本书来塑造他们的性格和心里,因为现在孩子的心里都太脆弱,经不起一点点的伤害!
《心理界限》读后感(二):借债风波帮他找到内心边界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每一个成年人性格的明显缺陷都能从童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走向社会后,我发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具有鲜明性格缺陷的人,他们或是特别抠门;(对自己特别大方,对他人就很抠)或是特别负能量;(每次都能听得到他抱怨连连,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负他)或没有时间观念总是爱迟到。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性格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点,人身上有缺点没有关系,缺点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到了他人的生活就是严重的人格缺陷了。
有一个公检法系统的朋友,是临时工作人员,但是已经干了十几年了。(由于生活圈子接触较多所以例子多,不要带入,切记!)年龄将近四十左右,儿子已经上小学,我没有接触过他几次都是在饭局上听他聊天,他的性格缺陷是没有主见,总是一副被人压迫的样子,我的老公借给他两万元(老公信用卡),想不到他悄没声息的将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借了个遍,甚至单位里打扫卫生的大妈都借给他五千元(他还是很有借钱的能力的),朋友最多的借给他八万元。
广泛借贷之后不出意外地他跑了,理由就是投资失败,但没有人知道他把钱都投资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固定资产都被法院拍卖,自己也拖家带口离开这里到外地打工去了,这笔钱彻底成为烂账,真是气死人啊。
身边借钱不还的人不止这一个,另一个老公的同事(事业编)以母亲治病为由借走了两万元,至今五年了仍不还钱,跟他要钱不是说没有就是找理由推脱,让人十分火大。
这两笔钱都是我老公借出去的,其中一笔给母亲看病的是我同意的,另外一笔是信用卡逾期不还。
我老公的性格缺点是不会拒绝别人,总是难以开口,我接二连三的被他的朋友们欺骗,对他的交 友能力产生了怀疑,再有他的朋友开口朝他借钱我都一律的拒绝。
用四万元买个教训也总比让他把自己房本拿来给别人抵押贷款好的多。(难以想象这样的借口都有,自家买房拿着朋友的房本抵押贷款,怎么张得开口,他们这个系统的都是奇葩。)
他的缺点就是心理界限模糊且不自知,对身边的人没有要求,自己随波逐流,害人害己。现如今我已经不在惯着他,但凡想从我的手中借出钱去都是做梦(都是被逼的)。
自己没有原则就别怪别人无情,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现在不再胡乱答应,我也因为这些事情彻底的掌控了财政大权(在这之前他还企图跟我争夺家里的财政大权来着,现在不再提了),这个年纪才在金钱观上成熟,用这些钱来买个教训避免以后他头脑不清醒,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揽,真是太值得了(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我的钱啊,就当扶贫了)。
本人从作者的文中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对照的例子,但有时候我也犯了其中某个错误,对麻烦别人这个事情,从内心深处抗拒,总是认为自己会对别人造成困扰,不希望麻烦人,更害怕被拒绝。
我不担心被人麻烦,却害怕麻烦别人,真是奇怪。现在看来这样的别扭其实也是心理界限的模糊。搞不懂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在中学时代我做过一件事情,我当时最好的女性朋友不学好,总是爱和社会上的人接触,出于同学情谊(我当时比较单纯呢),我主动开始监督她的行为,认为自己可以将她的坏毛病改正,她答应的很好,但是却屡屡重新犯错,让我失望多次,我的耐心最后让她磨净,我们的友谊就此破裂。
虽然她后来很后悔,多次想要挽回,想和我重新和好,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用一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情:想改变一个人太难,除非她自己愿意。
我经历了这些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是个比较专情的人,在那个年纪我对感情的认知也有些偏激,认为友情是一对一的,受不了我的朋友对别人好,我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感情却很受伤),之后我又开始另一段新的友谊和一位转学过来的女同学。从她的身上我才真正学到如何正确处理感情,比如说分享;比如说放手;比如说忍让。
她让我的友情世界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让我思考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方法:不是过分的亲密和独占,自己为是的认为自己正确:开始学会共同分享友谊;分享心情;分享内心。
人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还有心灵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可以直观看到,比如说高矮胖瘦,心灵的成长效果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呵护。
《心理界限》读后感(三):你知道你的底线吗?——评《心理界限》
小玲子编辑
每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具备了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两个属性。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单单因为生理属性彩盒动物进行区分的,更是因为人独特的社会属性,能够思考的特性决定的。
在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重属性中,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用到最多的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例如我们从出生到离开学校步入职场进入社会度过自己一生的历程中,我们会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这些证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确认而已。如果哪一天当你突然失去各种身份的时候,即使你的生理属性还存在,也就是你的生命体征这些指标一切正常,你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排斥,这个时候的你可能生不如死。
我们既然看到了社会属性的重要性,那么也就能够意识到在生活工作中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但另外的矛盾也就出来了,当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是陌生人也好身边的亲人也罢,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是委曲求全接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还是选择激烈反抗当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呢?这种情形每个人都会碰到,基本上碰到这种情形的人都会感到两难。生活中就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职场新人或者不计较的人选择了忍让,接受自己不愿意或者不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本来以为帮忙的对象会感激,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成为一个老黄牛,不仅得不到感激还被人认为是应该做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眼前的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看看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拥有启点文化负责人和心理咨询师双重身份的杨嘉玲编著的《心理界限》一书。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平常与人交往中总有一些经常处于弱势,总是习惯于让步的人,书中的四大部分内容会让你明白何为心理界限,被伤害的人究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共同表现。
心理学角度出发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模式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在辑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为亲密的家庭关系中其实也有着界线模糊的时候,作者笔下展现了萨尔瓦多·米纽庆的完全没有交流、有正常的交流以及交流太过紧密的家庭界限图。这个家庭界限与心理界限究竟有什么联系,情绪在其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书中作者给出的典型案例得到启发。
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你会发现在生活工作中为什么明明知道一再退让不好却还是控制不住这样做的原因。究竟应该怎样克服这些,书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建议。
《心理界限》读后感(四):心理界限让我和关系重生
记得我小学时候,男女生还是可以同桌的,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是两个人一张的大桌子,和现在的学校不同,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人一桌。我们那个时候桌子相对较大,是现在孩子用的两倍吧!所以一桌两个人.
不过问题来了,都是两个女孩还好,关系好了可以你侬我侬,关系不好,也就是彼此靠着自己的那一边希望老死不相往来。可是要是一男一女,事儿就大了!
一般在小学恰巧处于男女生相互排斥的阶段,那个时候男孩和女孩几乎是不说话的。所以一旦和男生同桌,麻烦事儿就来了,往往我们就会在桌子中间来一条三八线。有的是用笔画的,有的是拿小刀刻出来的,很有大家就是一对仇敌,谁也不能过线的意思。
一旦过线,不是我狠狠的把他撞过去,就是他狠狠的用笔尖把我扎回来,为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地盘,保持三八线。
其实那个时候的三八线就是一种边界线,它确定了我和对方在桌面上的权利。这是一种看得见的边界。
在我们内心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边界,心理学中称作心理界限。
可是很多人的心理界限不清晰,这种人往往生活的很痛苦,比如说我,我说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所以特别容易不果断,一旦别人提出点什么事情,我总是说好的,可以。其实自己内心呢?挺不开心的,但是不敢说不啊,害怕啊。这其实就是没有尊重自己的心里界限,结果弄的自己不开心,对方往往也不怎么乐意。
要怎么改变这样的问题呢?寻寻觅觅中我发现了一本好书《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杨嘉玲,心理咨询师,热爱写作,习惯透过文字,让人感觉温暖,获得疗愈。起点文化负责人。通过建立公司,她更了解一般人在真实生活中必须面临的考验,因此,总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帮助个案突破盲点,相信心理工作者们带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是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简单有温度的话语,启发人们思考。
《心理界限——最不轻易让步的自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从案例分析,通过故事让我们看到自己,让我们有一种这就是我的感觉,然后问题点睛帮我们弄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深层心理原因;最后一部分则是综合的解决方法。之所以说说综合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前面的案例部分而言,在案例部分已经有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后这一部分的解决方法,则是更系统全面的让我们改善自我,让我们达到真正的重生。
咱们先来看案例分析部分,这里介绍了六种常见心理界限不清的情况:
1、满足大家自己受伤的便利贴女孩。 2、明明已经尽力,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父母情绪代替者。 3、多做多错的蜘蛛侠。 5、付出过多而不被人爱和尊重的救世主女孩。 6、讨好别人,而自己一点都不好的怕误解型人。杨佳玲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让我们更容易对号入座,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且直接指出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和内心感受,让人看了之后几乎欲罢不能的想要继续读下去。
紧接着环环相扣的为我们展示了深层的心理原因,之所以没有边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力量没有被点燃,并且给了我们三个秘方:
1、说出需求让对方更理解自己 2、彼此给对方一些空间,让彼此成长。 3、通过界限维护自己的美好。只有这些就够了吗?不够的,大菜来了!大菜来了!《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最后一部分,通过具体的图表和方法让我们学会自我确立界限和自我管理,真正达到重生。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我们改变自己却有很多机会,一个没有心理边界的人一旦学会确立自己的边界真的足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里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身为心理咨询师,在很多年之前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其实我就像是那个便利贴女孩,我觉得我需要为自己的父母,妹妹们负责,那个时候我为他们做了很多事情,可是我不但没有得到尊重,而且不经意的伤害了和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
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因为我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弄清楚界限,我们相互践踏,才让原本美好的感情变味了,后来我理清了自己的边界和父母也分开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我找到了他们的边界,也确立了自己的边界。这个时候一切都正常了。所以我会用重生来形容确立自我边界这件事情,因为我和我的关系都已经重生了。
在这里杨佳玲给我们提供了好多切实可用的方法,比如接纳自己的需求,拿回自我决定权,优先满足自己,等非法实用放方法。最棒的是她还给了我们一张时间管理表让我们可以清楚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以及如何决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权,让我们一目了解的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且应该如何改变。
如果你在为关系痛苦,你也许是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理界限问题了。
《心理界限》读后感(五):做一个有心理界限的人不易
做一个有心理界限的人不易
很多人忙于处理生活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很少会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生活或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去哪里寻找问题发生的源头,或者有的人会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深陷自责,无法正常的继续生存下去。对许多人来说,设定心理界限的有很多难处。可长时间将自己置于危险或不舒服的处境,是一定会受伤的。
心理界限是指每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超过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被逼迫的感觉。作者给比较常见的、缺乏心理界限的人分成了五类并且相应地起了名字,从而便于读者理解。便利贴女孩,父母的情绪配偶,好累的蜘蛛侠,救世主女孩,被误解的痛。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迷思,在生活或工作上受到伤害,并且对自己的处境不自知。通过作者的举例,我想很多人都会找到和自己相似的类型。
一旦确认了自己的界限状态之后,不管是健康、模糊、僵固,重点不在于为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而在于对自身状态的发现之后,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就像作者所说,我们应该明白,“界限”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一个标准或做法就一刀切,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意愿”和“感受”。学着说出自己的需求,放弃那种“如果我不说,你就能做到,代表你真的很在乎我。”的思想,把自己的状态讲清楚,才是对双方真正有益的。不说清楚,别人摸不着你的底,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踩到你的底线,你又会感到被侵犯。想要建立亲近而不侵犯的状态,就必须学着说清楚。
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戒伤害练习来做出改变。第一,调整体质: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把决定权拿回来;赋予新意义;调整内在的语言;打破想象。第二,强化防御力:有效管理个人时间,不被别人的事情移花接木;做好财务管理,过有节制的人生。
按照作者的说法,一个心理界限清楚的人,就是“自我分化”程度很好的人,他会在心智和情感上都可以脱离他人的控制与影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做出最适合自己与团队利益的选择。我想成为这么一个人应该也是很不容易的吧,毕竟在大部分人的成长中总会有些盘根错节的矛盾,这些矛盾慢慢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想要真正迈出那一步去真正划定心理界限,永远都比看起来要难的多得多。
《心理界限》读后感(六):借债风波帮他找到内心边界(御姐手工作坊备用版本)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每一个成年人性格的明显缺陷都能从童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走向社会后,我发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具有鲜明性格缺陷的人,他们或是特别抠门;(对自己特别大方,对他人就很抠)或是特别负能量;(每次都能听得到他抱怨连连,好像所有人都在欺负他)或没有时间观念总是爱迟到。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性格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点,人身上有缺点没有关系,缺点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到了他人的生活就是严重的人格缺陷了。
有一个公检法系统的朋友,是临时工作人员,但是已经干了十几年了。(由于生活圈子接触较多所以例子多,不要带入,切记!)年龄将近四十左右,儿子已经上小学,我没有接触过他几次都是在饭局上听他聊天,他的性格缺陷是没有主见,总是一副被人压迫的样子,我的老公借给他两万元(老公信用卡),想不到他悄没声息的将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借了个遍,甚至单位里打扫卫生的大妈都借给他五千元(他还是很有借钱的能力的),朋友最多的借给他八万元。
广泛借贷之后不出意外地他跑了,理由就是投资失败,但没有人知道他把钱都投资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固定资产都被法院拍卖,自己也拖家带口离开这里到外地打工去了,这笔钱彻底成为烂账,真是气死人啊。
身边借钱不还的人不止这一个,另一个老公的同事(事业编)以母亲治病为由借走了两万元,至今五年了仍不还钱,跟他要钱不是说没有就是找理由推脱,让人十分火大。
这两笔钱都是我老公借出去的,其中一笔给母亲看病的是我同意的,另外一笔是信用卡逾期不还。
我老公的性格缺点是不会拒绝别人,总是难以开口,我接二连三的被他的朋友们欺骗,对他的交友能力产生了怀疑,再有他的朋友开口朝他借钱我都一律的拒绝。
用四万元买个教训也总比让他把自己房本拿来给别人抵押贷款好的多。(难以想象这样的借口都有,自家买房拿着朋友的房本抵押贷款,怎么张得开口,他们这个系统的都是奇葩。)
他的缺点就是心理界限模糊且不自知,对身边的人没有要求,自己随波逐流,害人害己。现如今我已经不在惯着他,但凡想从我的手中借出钱去都是做梦(都是被逼的)。
自己没有原则就别怪别人无情,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现在不再胡乱答应,我也因为这些事情彻底的掌控了财政大权(在这之前他还企图跟我争夺家里的财政大权来着,现在不再提了),这个年纪才在金钱观上成熟,用这些钱来买个教训避免以后他头脑不清醒,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揽,真是太值得了(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我的钱啊,就当扶贫了)。
本人从作者的文中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对照的例子,但有时候我也犯了其中某个错误,对麻烦别人这个事情,从内心深处抗拒,总是认为自己会对别人造成困扰,不希望麻烦人,更害怕被拒绝。
我不担心被人麻烦,却害怕麻烦别人,真是奇怪。现在看来这样的别扭其实也是心理界限的模糊。搞不懂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在中学时代我做过一件事情,我当时最好的女性朋友不学好,总是爱和社会上的人接触,出于同学情谊(我当时比较单纯呢),我主动开始监督她的行为,认为自己可以将她的坏毛病改正,她答应的很好,但是却屡屡重新犯错,让我失望多次,我的耐心最后让她磨净,我们的友谊就此破裂。
虽然她后来很后悔,多次想要挽回,想和我重新和好,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用一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情:想改变一个人太难,除非她自己愿意。
我经历了这些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是个比较专情的人,在那个年纪我对感情的认知也有些偏激,认为友情是一对一的,受不了我的朋友对别人好,我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感情却很受伤),之后我又开始另一段新的友谊和一位转学过来的女同学。从她的身上我才真正学到如何正确处理感情,比如说分享;比如说放手;比如说忍让。
她让我的友情世界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让我思考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方法:不是过分的亲密和独占,自己为是的认为自己正确:开始学会共同分享友谊;分享心情;分享内心。
人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还有心灵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可以直观看到,比如说高矮胖瘦,心灵的成长效果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呵护。
《心理界限》读后感(七):愿你温暖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
似乎处于这个时代的人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又能让自己感到开心和美好。有时候,你的好心好报,反而被别人当作虚情假意,好心办坏事,最后自己心情也受影响,委屈与难过;有时候,对方处于弱势地位,即使你是受害者,也有人劝你忍让,好像自己不退让是多不道德一样,结果不开心的是自己;也有的时候,你明明是这样想的,也想这样做,但偏偏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出于各种原因或他人的眼光,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
其实,你成全了他人,却委屈了自己。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你开心吗?为何要一直做个“老好人”,让自己不断地受伤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或因外在的,或因内在的。为了让每个人活得更好,心理咨询师杨嘉玲通过各种浅显易懂的故事,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心理界限、健康的界限及其对我们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它会颠覆你多年的观念,让你看清事物的本质,并重塑对自己有益的信念,从而戒掉被伤害的“循环”,找回你与他人的平衡状态。
正如书中所言:“修养是一种美德,然而必要时的强悍,是维持好修养的前提。” 所以,一味的退让或讨好别人,只会让自己受伤害,然而为他人着想的同时,自己也不能轻易地让步,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你做了好事,心里却不好过;如果你成全了自己,却没有帮到别人而感到愧疚;如果你正受到以亲情、爱情、友情为名义的道德绑架或遇到生活难题而感到不快,这本用心理学方法,化复杂为简单,将理论转化为案例的书,也许会是你的指路明灯。
愿你温暖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这句话,说给你听,也告诫我自己。
《心理界限》读后感(八):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吸引了我。初看目录也是满满的励志啊。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照顾你的当下,保护你的未来。
无形的界限,有感的痛----如果没有做好心里界限,最后就是伤痕累累。太习惯把别人的事当成事,这不是心善,这是心病。作者在这一辑中,通过例子佐证,清晰解读了没有心里界限会碰到那些事,最终的受伤结果也丝毫不会因为你的“心善”而有所收敛。
那些被伤害的人的样貌----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你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能量。作者在这一辑中,列举了数个没有心里界限的人,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或者说,属于自己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的角落,所以他们默默承受着被伤害的事实而无法自拔。如果没有办法在自己心里给自己确定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模样,就等于找不回自己,始终在没有前进。
默默付出的背后,没被点亮的力量----如果付出换来的是自己的不痛快,那么付出的善意就会被无限缩小。作者引用了一句谚语我很喜欢,“先顾腹肚,再顾佛祖”,如果我连自己的情绪都没有办法照顾,那么我就没有资格去关照别人,牺牲自己换取别人,除非你自己不会不痛快,否则还是别当表面圣人。
戒伤害练习,建立完整自我能量---完成自我的解放,才能对周围施以力量。在这一辑当中,作者一边建立逻辑心里界限,一边用前面具的例子分析解决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很喜欢作者说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是自己,才是别人的家人。老天爷把你们放在同一个屋檐下,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是帮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这样,再亲密的人也需要有距离,再陌生的人也可以通过彼此的善意拉近距离。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带着善意,不算计别人,那可能就没那么多烦恼,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人跟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理智、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整本书其实没多少篇幅,不过作者的逻辑思路清晰,前面举过的例子后面会有很好的解答,有始有终。所举例子也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常事,但是经过作者剖析却变得铿锵有力,直击人心。
《心理界限》读后感(九):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既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
在《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界限,只会让彼此的关系逐渐崩坏,所以,我们要戒掉不必要的人际负担与伤害,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既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
本书的作者杨嘉玲,她创立了启点文化,热爱写作,她用有温度的话语,启发读者反思生命的处境,找到前进的动力。
当你懂得设立防线时,你的善良才会更好地被珍惜当你懂得设立防线时,你的善良才会更好地被珍惜
那么,什么是“心理界限”呢?
书中告诉我们,所谓的“心理界限”,就是每一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的感觉。
而“界限”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一个标准或做法一刀切,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意愿”和“感受”。
有句话说,聪明是种天赋,而善良是种选择,所以,我们有责任去学习判断,把自己的善良留给真正珍惜我们的人,切不要让自己陷入“帮与不帮”的纠结中。
因为,心理界限不清的人,常常会让自己处于矛盾、纠结的状态,他们常常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犹如一辆没有刹车的车,一上路就只能一路加速前行,根本不懂得量力而行。
所以,真正善良仁慈的人,从来就不会无止境地容忍,因为,每一个人的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别人身上时,日子一久,你就会被掏空。而所谓的“宽容”,就是要先有“宽”度,也就是要先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做到包“容“。
设立心理界限,是成为更好自己的第一步
书中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别人,除非当事人自己愿意。
是的,不管你的出发点有多善良,只要对方不是发自内心的,当情况和他想象的不一样时,他就会把责任丢给你,认为那是你的错。
所以,唯有你的心理界限清楚了,你与他人的联结才是一种对等的互动,而不是一场关系的交易,你必须懂得让自己快乐,这个世界才会跟你微笑。
所以,只有你先尊重自己了,别人才会把你放进心里。
有的时候,你以为“以大局为重”,或许在别人眼中还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呢,所以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说出自己的想法,说不定别人只会把你当背景了。
同时,此书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以正确的方式建立心理界限,并不是自私,也不会让我们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升个人心理的强度,允许自己能够拒绝他人,不再隐忍退让,不再随着外界的期待翩翩起舞,既能够与人有所联结,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由又满足的生活状态中。(首发今日头条)
《心理界限》读后感(十):原来很多人都有心理界限问题
一本看着很爽的书,对,是很爽。因为看着看着,我才看到自己一直是有心理界限的问题。以前每次发生,都令自己很苦恼,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解决,更没想到这是一个心理问题。记得刚工作时,我也有书中所讲到人物的毛病,例如,像惠蓉怕得罪人,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像瑞廷做老好人,经常有求必应帮同事。每次事后都弄得自己好累,虽然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后来逐渐强化以自我为主,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缓解了,但因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心理界限的问题,迟迟没建立出一套应对准则。心理界限就是每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界限不是固定不变,是会依据不同的事调整。界限过度分明,则会造成彼此关系太过疏离;过度纠缠,也会让彼此的互动太过混乱,彼此会缺乏自主性,太过依赖。这就是我过去为这些苦恼的原因,不知该到那个度才是合适的。作者提出了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个方法,非常实用。学习后第一件事,马上向老板写加薪报告。不能再因为加薪不好谈,或怕老板有想法而拖拖闪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