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很早就买了,直到寒假,才抽出时间来看。虽然我还没有把这本书读完,但是我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本书那么畅销,那么受人喜爱。
作者最大的成功,我想是用通俗的文笔,把本来艰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非常活泼,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篇幅不长,却让读者感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书中刻画的这些人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一个皇帝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皇帝不是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在位最久的万历,而是朱棣。
朱棣是一个传奇的皇帝,在我看来,他一生的功过都有,功大于过。
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华。而登基后的杀戮,则体现了他的残暴和软弱。这也是他最大的过失吧。
在朱棣统治期间,他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郑和几次远航,传播了中华文化,永垂青史;他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书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不少史学家给了朱棣极高的评价: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是的,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两个大臣
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466年明朝灭亡,几百年里,可谓人才辈出,但我只对其中两位大臣最为钦佩。
于谦
是于谦挽救了北京城,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当北京城被围,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时候,是于谦一声大吼,坚持留守,并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几百年后,我们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和他的诗将永远被人传颂。
郑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三个女性
书中女性人物并不多,但是并不妨碍读者对她们留下深刻印象。
马皇后
她从朱元璋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
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居然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实在感人心魄。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给朱元璋的遗言:
“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居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说完,她含笑而逝。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钱皇后(朱祁镇的妻子)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抓,朱祁镇并没有屈服,他依然每天站在土坡之上,向南迎风眺望,无论刮风下雨,日晒风吹,始终坚持不辍。
也先的将领被朱祁镇的这一行为彻底折服了,他们佩服他,却也不理解他。他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这个人,使他在绝境中还能如此坚守自己的信念。
“为什么你能一直坚持回家的希望?”
“因为我相信,在那边,还有一个人在等着我回来。”
千里之外的京城确实有一个人还在等着朱祁镇回来,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背弃了朱祁镇,但这个人仍然在这里等待着他。
痛苦没有能够换回她的丈夫,却损害了她的身体,由于长期伏地痛哭,很少活动,她的一条腿变瘸了(损一股),到最后,她不再流泪了,不是她停止了哭泣,而是因为她已哭瞎了眼睛,再也流不出眼泪(损一目)。
朱祁镇终于回家了,他知道,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人。他终于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金钱和权势买不到的东西,即使他不是皇帝,即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这个人依旧在他身旁,一直守候着他。
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我确信,从古至今,真情永远是有的。
纪姑娘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她进了皇宫,她虽然没有权势,没有背景,甚至于没有过人的容貌,却有着一样女人最为强大的武器——善良。
成化五年(1469)的一天,纪姑娘正如往常一样认真清点着仓库,一个人(明宪宗朱见深)走了进来。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相遇,他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上天给了平凡的纪姑娘一个不平凡的命运,就在不久之后,她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可当时纪姑娘面临的环境则应该用另外两个字来形容——危险。因为当时的后宫正处于万贵妃的管辖之下,而这位万贵妃最不能忍受的声音就是婴儿的啼哭,对于她而言,这无异于丧钟的轰鸣。为了她的地位,她必须除掉所有可能对她造成威胁的新生命——包括那些即将诞生的。
出于母亲的天性,纪姑娘很想保住她出生的孩子,所以她多方隐瞒,从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
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作者。
在皇帝知道自己有个儿子不久,纪姑娘就去世了。她什么连叫什么名字都没留下。她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四个文人
在《明》书中,让我最为钦佩的是这样几位文人
方孝孺
方孝孺一介书生,辅佐朱允炆,最终被朱棣所擒,大义凛然,誓死不降,他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他告诉后人什么叫做气节,他为我们所怀念。
杨慎
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
相比杨慎并不成功的官场生涯,我更欣赏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财富,他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一样,名垂千古。
解缙
解缙最大的功劳,当属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写。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感谢解缙,感谢你主编了《永乐大典》虽然你的结局不是那么完美,但历史会记住你,后来的人会记住你。
唐寅
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他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那个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他和那首桃花歌: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让人忍俊不禁,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感慨万千。
比起那些横刀跃马、指点江山的英豪,我们是平凡的;远离那些尔虞我诈、以命搏利的争斗,我们是幸福的。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也许,几百年前杨慎的《临江仙》,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
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
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我们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清高”。我的学生们更是单纯得可爱,他们比我还简单。常常因为得到我的一句赞扬而高兴,为我发的一张小奖状而激动,也常常因为我的一个阴沉脸色而苦闷。这样的一群喜形于色的人在你的周围,你还用得上勾心斗角?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来对待他们:真心地爱他们,你就会得到他们对你更真心的爱戴!
所以,看完了这套书,还是最想说一遍:真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
找了两篇、
(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的一袭长袖潇洒的垂下,战袍在猛烈的西风下猎猎作响,手中的长剑还沾有敌人的血液,你怒视前方,倏的,手起剑落,鲜血染红的天边,出现了美丽的火烧云。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我似乎还记得,我似乎还记得,北宋的灭亡是因为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所以他们逃走,以保全半壁江山的代价。
有了前车之鉴,所以你在同样人心惶惶的朝廷之上发出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皇帝震撼了,他想的,同样是南迁。
语言总是容易的,实际行动却是困难的,也先的数万大军正对京城虎视眈眈,他们已然兵临城下,于谦,你凭什么在内忧外患之下逞英雄?你毫不畏惧吗?要知道,在这之前,你是个文官。
——不, 我畏惧过。不会畏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英雄,我畏惧,并在困难之中逐渐强大,强大到足以战胜困难,战胜畏惧。宁肯殉国,不肯苟活!
每个人都有保卫家园的信念,你也是,在短短几天之内,你已准备好士兵的粮食,鼓舞起了二流士兵的保卫家园的勇气(时值土木堡之变之后)。
你缓缓披上你那不算流光溢彩的战袍,提起你以前从未提起过的长剑,骑上你从未骑过的战马,你就那样高傲的看着敌人,上了那战场。
望着缓缓关闭的城门,你目光坚毅,你是要破釜沉舟吗?这城门,迎接的除了尸体,只有凯旋归来的勇士?
我倏的想起你才说过的话,那时温文尔雅的你第一次颁布的死命令:“城门关闭之时,即是死战之时,战时,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军不顾将先退者,立斩;前队退者,后队斩前队!”
原来如此,不胜,即亡。
天空有了火烧云,是一滴一滴的鲜血染红的,风吹得帅旗猎猎作响,长剑上的血滴已然凝固,城门缓缓开启,迎接胜利之师!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二)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朱元璋人品也忒差了。还有明朝的好皇帝是不是忒少了点儿。朱由检也挺可怜的。倒是有几个好官,但结局都不怎么好。
那本书后面有啊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