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段范文,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喜讯
各位同事:
由______________举办的“_____摄影比赛”已经圆满落下帷幕,我公司______同志的作品《_____________》,在上百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可喜可贺!
________同志的这份荣耀,既是他本人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本公司的一大精神财富,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在此也忠心地祝愿______同志能够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成绩。同时也希望全体员工以他为榜样,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宛希俨的人物事迹
1919年5月至6月,武汉地区掀起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在恽代英、林育南的领导下,宛希俨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沿街散发传单,呼吁民众共同反对侵略者与卖国贼,要求北京政府拒绝签和约,给学生以爱国自由。在武汉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各校开始罢课,并于6月1日举行示威游行。湖北督军王占元、省长何佩瑢调集大批军警镇压学生运动,酿成“六一”惨案。惨案发生后,热血沸腾的宛希俨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的浪潮,他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各种形式抗议军警暴行,鼓动商界罢市、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湖北当局慑于群众运动的迅猛发展,被迫释放了惨案中被捕的学生,公葬死难学生并优抚其家属,赔偿惨案造成的全部损失。武汉地区的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使宛希俨经受了一场斗争的洗礼,他由此发现“全国人民之大团结”才能“为大规模之运动”,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920年春,宛希俨加入林育南、谢远定、李书渠等人发起的健学会。5月,他与陈学渭等人发起成立了以“本互助的精神,切实做人和研究适用的学术为宗旨”的进步社团——武昌人社。健学会和人社都是在恽代英首倡的互助社影响下成立的小团体。10月,恽代英亲自参加健学会,与会员一道阅读进步书刊。宛希俨受恽代英、林育南等人的影响,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并开始阅读有关理论书籍。其中,恽代英送与他的《共产主义ABC》,宛希俨爱不释手,常常废寝忘食地反复阅读。通过学习,宛希俨心里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问,渐渐地找到了答案。
1921年9月,宛希俨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在这里,他更加勤奋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升。1922年5月,宛希俨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他以个人身份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于次年参与协助建立国民党南京区党部,兼任第一区党部常委。这一时期,由于宛希俨等人的努力,南京国共两党在许多重要活动中都实现了合作。
宛希俨还利用寒暑假回乡探亲机会,与旅沪、旅宁的黄梅县同学吴致民、熊映楚、王一飞、李子芬等人发起建立黄梅平民教育促进会、少年黄梅学会,组织群众、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同时筹建黄梅党团组织,领导开展群众运动和反霸斗争。1924年5月,中共黄梅县委成立,宛希俨兼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在县委的领导下,黄梅县的农运、青运迅速蓬勃开展。1925年初,中共南京小组分为中共南京支部和中共浦口支部,同属中共上海地委领导。宛希俨任南京支部书记,主持南京党组织的工作。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正式成立,宛希俨当选为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部长。
1925年5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上海爆发,当时正在上海的宛希俨亲身经历了这场斗争。他回到南京后,立即向东南大学学生会作了报告,旋即奔走于南京各学校,筹备召开全市学生大会,声援“五卅”运动。6月3日上午,南京各界万余人在公共体育场集会。会上,宛希俨报告了上海“五卅”惨案经过,号召各界同胞一致奋起,积极声援。会后,各校学生手执小旗、臂缠黑纱,上街游行示威,一路上呼口号、散传单,声势浩大。到达下关时,正值英商和记蛋厂工人下班,宛希俨当即派学生拦住工厂大门向工人作演讲。在学生们的宣传下,次日上午,和记蛋厂工人集体罢工。
此后,宛希俨和曹壮父、吴致民等人以东南大学学生会的名义,常驻下关指挥罢工运动。为使斗争进一步深入,他们把政治罢工和争取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向买办资产阶级提出增加工资待遇等13项复工条件,并在下关大舞台成立工会,组织动员全市30万工人参加大罢工。面对英方镇压,宛希俨等4人出任调查委员,撰写《南京和记案调查报告》,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上,严正驳斥了英帝国主义的狡辩。
1925年11月3日,全国学生总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反对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政府密谋的关税会议。宛希俨代表南京学生前往出席,被推选为审查委员会委员,并代表大会授权在记者招待会上报告此次学生会议对时局问题的看法。他的讲话义正词严,说服力强,给全体与会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底,宛希俨赴广州,出席1926年1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调至武汉工作。 回到武汉后,宛希俨受命协助中共武汉地委委员**创办《楚光日报》,并任主编。
《楚光日报》于1926年3月24日正式创刊,是在中共武汉地委的实际领导下以民间报纸名义公开发行的四开日报。社址最初设在锦春里2号(今汉口铭新街3号)。《楚光日报》由**以“郭炯堂”的化名创办,名义上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机关报,但因其主编宛希俨和工作人员龚孟贤、刘竹贤、祖山竹、秦君侠都是共产党员,所以实为湖北共产党组织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北伐军进入武汉以前,该报以“灰色面目”出现,慎重而巧妙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北伐军进驻武汉以后,该报先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辖之报纸”,后才明确为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的大型日报,实际是共产党的喉舌。
**十分器重宛希俨,事无巨细,均与之商讨,更将办报的重任委托于他。由于当时的湖北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若在报纸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就会遭到查禁。**告诉宛希俨,《楚光日报》开始不要办得太红、太革命,先让报纸站住脚跟,取得阵地,然后一步步发展。宛希俨根据**办报的指导思想,报纸创刊初期,其评论的色彩并不浓重;而取得合法地位后,则开始大量报道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消息,不断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宛希俨还常常深入工人、农民和学生中,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并亲笔撰写反映群众斗争的报道文章,或在社会新闻版上经常刊登有关消息。6月9日,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汉口各界汉案周年纪念大会”启事,以显著位置刊出汉口“六一一”惨案(1925年6月11日,英国士兵在汉口射杀聚会群众,死40人,伤数十人——编者注)纪念宣传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收回租界”“撤销领事裁判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严惩杀人凶手”等口号。同时还在题为《再论复验红契与民间疾苦》的社论中揭露军阀吴佩孚对湖北人民的横征暴敛和各省军阀争夺地盘、荼毒民生的罪行。
《楚光日报》以其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日销售量一度高达7000余份;同时也引起了湖北当局的注意。1926年7月和8月,《楚光日报》两次被汉口警察厅查封,宛希俨和编辑夏绮被拘捕,后经营救出狱,报纸被迫停刊。10月,北伐军占领武昌后,《楚光日报》移交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主办,直至1927年汪精卫叛变后最终停刊。
北伐战争高潮到来前夕,宛希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部署,筹备召开了国民党汉口特别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二次代表大会。宛希俨是两次大会主席团的执行主席,会上均被选为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执行委员、常委兼宣传部部长。
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镇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开始分批从广州迁往武汉。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共中央秘书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等机关也由上海迁到武汉。11月下旬,宛希俨调至《汉口民国日报》任主编。 《汉口民国日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党部、湖北省党部、汉口特别市党部三家名义创办,受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大型革命报纸。其编辑方针系由瞿秋白、蔡和森领导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定,由**主持具体工作。沈雁冰回忆称,这份报纸“实际上直接受党中央宣传部的领导,是党中央的机关报”。该报于1926年11月20日正式发刊,平时出对开3大张,遇有革命纪念活动,还加出半张特刊。其社址设在当时的武汉散生路忠信二里4号(今汉口江汉路泰宁街2号),宛希俨、高语罕和沈雁冰先后担任总编。当时,全报社不过20余人,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
《汉口民国日报》并无专职记者,“为求题材丰富,消息灵通起见”,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等地聘请业余兼职通讯员撰稿,或由有关单位直接供稿。从内容看,《汉口民国日报》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和政策,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土豪劣绅的罪恶,揭发和批判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破坏革命事业的阴谋活动,并以大量篇幅发表国内外革命运动的消息,特别是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以及青、妇、学、商各界革命活动的消息;报道北伐战争胜利的喜讯以及国民革命军进入长江、黄河流域后武汉风起云涌的大好革命形势;宣传农讲所为革命培养干部的典型事例。
1927年1月3日,英帝国主义在汉口租界调水兵上岸武力驱赶集会群众,造成“一三”惨案。惨案发生后,宛希俨等人一面以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代表的身份出面交涉,一面则在《汉口民国日报》上连篇披露惨案真相,报道武汉及湖北全省人民群众抗议活动的消息,并奋笔疾书了社论《收回租界问题》。
而就在同日,**乘国民政府第二批成员到达南昌之机,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背弃广州原议,提出将国民政府搬到南昌,以便于他对国民政府进行控制。面对**叛变革命的阴谋,《汉口民国日报》发表了宛希俨署名的社论《要求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立即迁鄂》《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等文章,揭露并批判**违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关于迁都武汉的决定,擅自主张迁都南昌、欲将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置于其北伐军总司令部控制之下、叛变革命进行分共的阴谋活动,指出其对革命运动的危险性,提出了斗争任务是要促进党的统一、军事的统一,由党指挥军队。同时还指出,国民党内的矛盾,不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问题,而是国民党自身的矛盾问题,与其造谣说国民党“共产化”,不如说共产党“国民党化”,如果国民党丢弃民主化、革命化的使命,丢离社会主要基础农工,无异于宣告自己死亡。不仅如此,1927年3月19日,他以《**竟反对恢复党权》为标题,详细报道南京市国民党党部被无理宣布解散,九江市党部、市总工会被武装捣毁,4位负责人被惨杀的反动暴行,指名抨击**。27日,宛希俨在《汉口民国日报》发表社论,首次公开提出“打倒**”的口号。郭沫若在南昌所写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也被宛希俨拿到《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
批蒋之外,群众运动也是《汉口民国日报》关注的重点。3月,由**在武昌都府堤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开始在武汉陆续发表。宛希俨以《湖南农村斗争内容之分析》为题,于1927年3月4日和5日在《汉口民国日报》上连续发表**的报告。为突出农民斗争的意义,宛希俨在发表这篇报告时,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为封建势力与民主势力之消长”。报告发表后对当时的农民运动起了极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4月,宛希俨被调至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机要科长,协助秘书长林祖涵展开工作。不久,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为此,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国内外的严重局势,决定到南昌组织武装起义。宛希俨服从革命需要,投笔从戎。他奉命为起义做准备工作:一方面指示各级工作人员转入地下活动,一方面整理文件,清理枪支弹药。直到接到**的指示后,他才与爱人黄慕兰和部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携带着文件和部分武器,搭乘去九江的船只,离开了武汉。 船抵九江后,宛希俨因病在庐山住了几天,于1927年7月27日到达南昌。陈潭秋向他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即陈潭秋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宛希俨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28日,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派刘伯承、聂荣臻来到小校场三益巷(今陈家井6号),同中共江西省委宛希俨、黄道等人举行秘密联席会议,商讨有关武装起义的问题。刘伯承、聂荣臻在会上传达了前委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行动计划,希望省委做好工作,组织群众配合起义。宛希俨、黄道代表江西省委表示:一定发动群众,坚决支援起义部队,配合斗争,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会后,中共江西省委在松柏巷女子中学召开了省、市党团员骨干分子会议。宛希俨代表省委在会上作动员报告,他说:“**、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到处惨遭屠杀。但是,革命者是杀不绝的。这次贺龙、叶挺部队集中到南昌,要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是党中央决定的,前委具体布置的。我们党员和革命团体要做好配合起义的准备,保证起义胜利。”宛希俨最后要求大家回去立即行动起来,但要严格保守秘密,严防敌人破坏。此后,各级组织纷纷召开相应会议,为配合武装起义做好准备。起义前夕,根据党的决定,陈潭秋、宛希俨等江西省委领导成员转入地下斗争,不公开参加起义。
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并取得胜利。5日,起义军撤离南昌,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朱培德部明令封城,大肆搜捕屠杀革命者,全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陈潭秋、宛希俨等省委领导继续留在南昌,巧妙隐蔽身份,坚持地下斗争。当时,中共江西省委机关设在南昌一家姓徐的酱园店中,店主徐老夫妇的儿子、媳妇都是共产党员。陈潭秋化名徐国栋,公开身份为这家店铺的二老板;宛希俨则化名徐国梁,扮作小店员。如遇国民党警察、特务来店盘查,全由陈潭秋和宛希俨应付,他们对答如流,没有引起军警们的怀疑。
在这段时期,宛希俨的主要任务,是和陈潭秋等恢复中共江西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宛希俨无所畏惧,继续开展工作。他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为省委起草文件,并通过秘密交通送到各地党组织负责人手里。宛希俨还编写了《如何做艰苦细致的秘密工作》的小册子,阐述了保密与安全纪律的重要性,规定了秘密工作的要求和开展地下斗争的条件,并亲自到一些秘密联络点,挑选并培训人员开展地下工作,这些对于指导当时的地下斗争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他还将全国各地秋收暴动的胜利消息编成小册子,下发到基层,使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同志们受到极大鼓舞。在大家的努力下,他们不仅与南昌城内的秘密机关有联系,还与方志敏所在的中共赣东北特委、赣西南特委以及井冈山前委都保持了联系。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中,省委机关安然无恙,工作从未停止。
1928年2月,为了进一步发动农民武装暴动,中共江西省委将全省党组织划分为赣东、赣南、赣西、赣北4个特委,宛希俨奉命到赣南兼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2月13日启程前,他来到医院,向刚刚生产结束的妻子黄慕兰告别。他们在《汉口民国日报》工作时相识,两人志同道合,经**介绍于1926年冬在武汉结婚。来江西后,黄慕兰任省委秘书兼交通员。而如今,这对革命伴侣即将分离,宛希俨告诉妻子:“我奉中共中央指示,调到赣南特委工作,如果此行顺利,就来接你们母子上山;如有万一,你要服从党的安排,把孩子送回黄梅老家,交给祖父祖母抚养,长大成人好继续革命。”
宛希俨到赣南以后,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建立起了赣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大余、于都、信丰、万安等地先后爆发了农民暴动。对此,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调动大批军队进行镇压,一方面指使警察、特务在赣州城内进行搜查。3月下旬,中共赣南特委机关遭到破坏,宛希俨等2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不幸被捕。
在狱中,宛希俨严词拒绝了敌人的利诱劝降,经受了种种酷刑折磨,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1928年4月4日,宛希俨在赣州城内卫府里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江姐是谁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另有同名歌剧、评剧、越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
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有哪些?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东方》 魏巍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将军吟》 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芙蓉镇》 古华
《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张洁
《钟鼓楼》 刘心武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少年天子》 凌力
《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浴血罗霄》 萧克
《金瓯缺》 徐兴业
《战争和人》 王火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白鹿原
《白门柳》(第一、二部) 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抉择》 张平
《尘埃落定》 阿来(藏)
《长恨歌》 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王旭烽
《张居正》 熊召政
《无字》 张洁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英雄时代》 柳建伟
《东藏记》 宗璞
《秦腔》 贾平凹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暗算》麦家
《湖光山色》周大新
《你在高原》(10册)张炜
《天行者》刘醒龙
《蛙》莫言
《推拿》毕飞宇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李发模写的,关于娄山关的诗歌,大爱之歌
序
大地醒了, 安息的魂魄, 你还沉默着!
春花开了, 美丽的姑娘, 你还沉默着!
站在墓前, 我望着对对春游的情侣,
啊! 姑娘, 姑娘啊, 莫非你还含泪思索?
漫长而寒冷的严冬已经过去了呀,
熬过来的人们多么幸福、快活。
可你, 永无声息, 默默而去的姑娘呀,
还借林涛在问: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你至死都不明白,
年纪轻轻就被逼进了坟墓?
为什么在红旗下生长的年轻人哟,
在脖子上却被套上“ 血统论”
的绞索?
啊! 姑娘, 你方什么死不螟目呀,
今天, 哪怕一个小学生都会解说!
可你, 姑娘, 你再不能复生的姑娘啊
我忍不住, 忍不住要为你唱一曲悲痛
的歌!
(悲痛的歌哟还未开口就哽住喉,
歌哽喉咙哟两眼只有热泪流。
痛苦地打开姑娘生前的书信呀,
我心如刀绞哟手儿颤抖⋯ ⋯ )
第一封信
你的信, 象一根火引,
爆响了我们童年时代的笑语歌声;
同时, 它又象一根刺藤,
绞痛了埋在我心中的苦闷。
,
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曾多少次向我叙说过“友情” ;
我这颗少女激荡的心,
也多少回追随你熟悉的身影!
可是, 我怎么能与你比, 我的出身,
我在断崖前, 你却有大好前程。
家庭问题, 使我把身姿放低又放低,
工人出身, 能使你把胸脯高挺更高挺!
是的, 哪一个年轻人没有远大抱负,
哪一位少女又愿轻抛爱情?
尤其象你, 有健康的思想, 非凡的才能,
曾吸引住多少姑娘艳羡的眼睛。
但是, 在重重压力下, 我却不能,
不能向你敞开爱情的大门。
你想过没有, 工人的儿子爱上地主家
的姑娘,
将给你的工作、前途带来怎样的厄运?
请原谅我吧, 不是我不爱你,
而是我们之间有一道“ 万里长城
尽管我还年轻, 还年轻呵,
正值二十二、三青春的年龄⋯ ⋯
(捧着这第一封信哟, 我象捧着——
她那颗晶莹而又痛苦的心。
与其说不答应, 倒比答应了更为兴奋
呀,
说是兴奋吗? 我的心儿又为她隐隐作
疼! )
第二封信
当我打开, 你的又一次来信,
呵不! 我是在启开感情潮水的闸门。
你说: “ 出身不由自己, 道路可以选择,
这是党说的, 谁也不能否认!" ,
这句话哟, 从广播中飞出,
曾多少次弹响我心的竖琴:
这句话哟, 象领袖温暖的手,
曾多少次轻轻楷净我眼角的泪痕!
我知道, 党并不嫌弃我们这些孩子,
你, 也并非凭着一时对我的怜悯;
你知道, 我从不渴望高攀一个条件好
的爱人,
去求得荣华富贵, 改变自己的处境。
我是人, 我要有最起码的人格,
那就是凭自己的努力, 而不依偎他人!
我是个普通的女青年, 我有我的志气,
我要为伟大的祖国献出青春!
然而, 在这塞满“ 砸烂, 砸烂”的日子
里,
每升空气, 都飞旋着“踏平! 踏平! ”
世俗的眼光又不得不使我默认,
出身好坏, 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我恨, 我恨我为啥出身在这种家庭,
但心中又充满了自我矛盾。
不是我不愿革命啊, 不是的,
而是硬被推进了无底的深坑⋯ ⋯
记得, 在我童年清晰的记忆中——
当五星红旗在心上刷下第一道红印,
“ 就懂得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共产党最好! **最亲I!
在小学, 多少次期终考试,
我向党捧出一个又一个百分。
慈样的老师问我长大了千什么?
我天真地回答: “科学家, 医生, 新农
民⋯ ⋯ ”
还记得呵, 在中学的柳荫树下,
和同学们谈论起理想, 青春, 爱情。
啊! 在我年轻火热的心上哟,
令已展现出一幅未来的灿烂远景!
祖国啊, 我喜欢您云铺霞染的晨昏,
祖国啊, 我喜欢您排山倒海的雷霆,
我为祖国的广裹、文明而深深骄傲,
我为生长在这伟大的时代而万分荣
幸!
正当我在人生的路上迈步向前,
迎来了**的闪电雷鸣。
而一股股浊浪也乘机扑来,
混淆阵线, 颠倒爱憎, 扼杀生命。
从此, 一顶“ 黑五类”
的帽子戴在我头
上,
学生会里再没有我的脚印;
从此, 我被推出“大串连” 的行列,
歧视呵, 抢走了我的笑语歌声!
与我疏远了, 周围最熟悉的同学,
—据说这是阶级立场坚定;
谁对我越冷漠, 越不关心,
—就证明他的
“ 敌我界线”划得越
清。
啊! 我象一只受伤的孤雁,
跌落沙洲, 发出凄凉的悲鸣;
啊! 我象一块被抛弃的果皮,
甩在路边, 任人乱踢乱扔!
我痛苦, 仿徨, 偷偷落泪啊,
可有谁敢同情? 有谁来怜悯?
我问天, 问地, 百思不解啊,
可有什么用? 他们封锁了**的声
音!
绳索呵, 我甚至想借它结束自己的痛
苦,
但一想起党, 心中又充满光明;
我真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啊,
流尽一腔委屈和悲愤!
可是, 我又敢找谁?
找谁呵, 吐露积压在心中的苦闷。
痛切的话, 在心底压缩了多少遍啊,
含泪咽进肚, 暗自隐在心⋯ ⋯
我劝你, 断了这个念头吧,
跨了我家门坎, 会败坏了你的名声。
到那时, 鄙视和指责将飘落在你的门
前,
到那时, 村中会飞出我拉拢你的罪名。
我求你, 再别用爱情加深我的痛苦啊,
你为我留下一分爱, 也会留下一分恨!
我只有, 只有躲在屋角里暗暗哭泣,
我不愿惹来一些人的狂笑和吼声⋯ ⋯
(一字字哟, 是爱情的泪在滴, 血在喷,
无形的刀哟, 在她心中戮下多深的伤
痕。
啊! 莫把那些罪过强加在她的身上,
她是聪明的少女啊, 有一顺温柔的心
啊! 我要象战场上抢救受伤的战友,
大胆爱她, 爱个彻底, 爱得深沉!
难道说, 让她的爱情, 她的青春,
换来的只是长叹一声, 一声, ⋯⋯ )
第三封信
邮递员把你的鼓励, 爱憎,
一次又一次投进了我的房门。
⋯ ⋯ 啊! 原来你和我,
有着多么共同的理想, 感情。
起初啊, 你的每一次来信,
都使我感到对您的债务剧增。
欠人的钱财可以做牛做马偿还,
欠下您的“情” , 我将怎样还清?
低头, 我一边抽回忆的丝,
一边咀嚼您信中的话语叮咛。
慢慢啊, 我用心的耳朵,
从您的话语中听到了我的声音:
。
你问我, 有人批“ 当今大儒” 时,
心中是否也燃烧着忿恨?
还说, 坚信有那么一天,
真理和人民一齐站起, 将歹徒严惩。
你问我, 看着银幕上消瘦的总理,
是不是也很沉重, 担心著祖国的命运?
还讲, 为完成总理提出的“ 四化” ,
我们年轻一代应刻苦钻研本领。
尤其呵, 你问到邓总恢复工作时,
我心中是不是也象您一样高兴?
在那盼望的消息传来的时候,
是不是也奔走相告, 喜泪纷纷?
你憎恶,—披着红衣行凶的权贵,
你敬仰,—横遭迫害的革命功臣。
你怒视,—那些争权夺利的家伙,
“ 干杯”声中, 有多少被害者的血泪飞进⋯ ⋯
你冷眼看他们飞扬跋危啊,
我心中恨死了这帮暴徒恶棍。
我们都坚信历史前进的规律,
就象长夜后黎明又将来临。
政治气候, 带来了自然界的美,
片片枫叶都染上我喜悦的感情。
啊! 让他们寻求最龌龊的字眼,
说吧, 骂吧, 力竭嘶声;
共同理想的线, 已挽着我俩的手,
哪怕每前进一步, 都会踩着议论纷纷。
感谢哟, 您的信, 象响箭,
从您心弦飞出, 射掉了我的心灰意冷;
我把信件捧在胸啊, 象熨斗,
熨平志忑不安, 痛苦的皱纹!
啊! 是您把我从痛苦中摇醒,
燃起了我生命的千度热情。
爱情的花朵, 我已悄悄移栽在心田,
那神秘的害羞哟袭上我少女的心⋯ ⋯
(捧着这期待中甜蜜幸福的应允,
我用想象描绘着未来的情景。
庸俗的情欲, 会蚕食有限的生命,
革命的爱情哟, 将燃烧起战斗的青春!)
第四封信
秋风哟, 又把红叶捎给枫林,
叶尖蘸着银露, 逗引小鸟啼鸣。
政治气候带来了自然界的美,
片片枫叶都染上我喜悦的感情。
叫我怎么不喜悦呢? 亲爱的,
“ 三项指示” 的金风, 正愈合我心灵的
伤痕。
高考恢复了文化考核,
我科科平均九十多分⋯ ⋯
悄悄哟, 我又摸出了我们的定婚合影,
瞧您, 对我笑了, 笑得那么温存!
莫非你知道我远在乡下.
正准备捎给你得到好成绩的喜讯?
每天, 我到小学去代课,
从儿童们身上, 我又追回童年的笑声;
夜晚.,与青年们一同钻研农科,
沉甸甸的谷穗上, 结着我的辛勤l
尽管每天都很苦很累,
但, 这苦中有乐, 越累越高兴,
这情景哟, 又使我想起,
开初我们一起当“知青了,—
那时, 你是知青队的队长,
我担任大队赤脚医生。
每天每天, 我们同踩着露水下地,
每晚每晚, 我们一盏灯读书讨论。
社员们说你, 象只雄鹰,
在广阔天地里, 搏击电闪雷鸣;
社员们说我, 象只春燕,
在明媚阳光中, 衔来柳绿花明。
当你设计的水电站催动马达飞转,
明亮的电灯传出我目光的深情;
当我使社员重病回春,
你为我祝贺, 是那样真诚!
那时呀, 我已悄悄地—
让你占据我少女整个的心;
看得出呀, 你已默默地—
看上了我的勤奋, 热情。
然而, 我们爱得再秘密,
又怎能躲过别人的眼睛。
小伙们碰见你一一总爱笑指我,
姑娘们围着我—常提你的名。
谁知啊, 好景不长,
严峻的现实折断了我的天真!
不久, 我教书的爸爸被打成“ 反革命” ,
据说: 他私下里曾骂过江青。
暴徒的皮鞭, 重落在他的身上,
啊! 那一鞭鞭痛在全家人的心。
爸爸被抓走了, 妈妈的心被他的脚步
踏碎,
爸爸去了啊, 留给全家的是寂宾, 愤
恨⋯ ⋯
后来, 我们一家被“遣送下乡” ,
理由: 现行反革命加地主家庭。
那时, 你来送我, 不祝一路平安,
倒叫我每一步都要准备斗争。
你说: 千锤百炼是十分痛苦的,
然而, 它却能考验一个人是否坚韧。
你鼓励我, 要积极靠近党,
莫背家庭包袱, 要振作精神。
那天啊, 我鼓起勇气, 揣着入党申请,
准备来找你诉说心中的衷情。
我用手, 紧紧地, 紧紧地按住胸脯,
按住我那颗快要跳出来的心。
近了, 那就是你住处虚掩的小门,
窗门洞开, 好象你正张望我, 多么深
情。
我把充溢得快要流淌的情感啊,
关进理智的闸门, 不让它流露半分。
我推开门, 屋里一切都是那样平静,
内屋传来你咳嗽的声音。
啊! 你病了, 怎么病得这么快?
床边, 坐着公社新上任的主任。
透过门缝, 我看见, 你多么难过,
眉宇间还挂着一抹愁云。
主任正压低嗓子警告你,
一声声啊, 象尖刀括进我的心灵。
“ 同志, 你怎么也阶级不分?
难道你真情愿跳进火坑?
你是党员, 又是工人的儿子,
怎能与一个‘遣送家庭’ 的女儿结婚? ”
“ 主任啊, 她已经够痛苦了,
我怎能再用痛苦去折磨她的心?
‘⋯ ⋯ 有成份论, 不唯成份论, 重在表
现! ’
怎能把前辈的罪过强加后代的身?”
“ 同志, 她再聪明, 再是真金子,
‘ 可她那‘花底片,—————臭气熏人。
氛和她结婚, 不仅会给你的子女带来不
幸,
还会影响你的党籍, 工作, 前程⋯ ⋯ ”
⋯ ⋯ 啊! 我浑身打了一阵冷战,
眼睛模糊了, 两耳在轰鸣。
我深深地吞下屈辱——主任的话语,
眼朝窗外, 竭力保持着冷静。
“ 告诉你, 当赤脚医生她已没有资格,
队里农科组, 也要抹去她的姓名⋯ ⋯
而你, 很快会走上工作岗位,
她——永世也是一个穷‘知青’ ⋯ ⋯ ”
啊! 多么沉重的打击, 多么沉重的打
击啊,
我还蒙在鼓里, 想得那么开心。
痛苦啊, 攫住了我的神智,
痛苦啊, 也使我更加清醒。
含着泪, 我悄悄地走出房门,
揣起申请, 也揣起血泪浸泡的心。
啊啊!听明白了,我听明白了啊,
在主任心中, 我是属于另一种人!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里,
一路风雨, 浇不熄我燃烧的心。
树上小鸟, 叫声是那样清脆,
我啊, 难道还没有小鸟的欢欣!
倒在床上, 我伤心地哭了,
安慰我的妈妈, 哭得比我更伤心。
“ 孩子, 怪爸爸吧, 恨妈妈吧!
啊! 当爸爸妈妈的又去怪罪何人? ”
多少夜, 月亮和星星都闭上眼睛,
朦陇入睡的我啊, 梦中也有哭声,
夜夜从梦中醒来的时候,
啊! 泪水也湿透了我的枕巾。
你曾几次来看我, 我回回关住门,
门关得再死, 也无法关住我的心。
回回从门缝里望着你远去的背影,
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歉疚的感情。
请别怪我大心狠, 太冰冷啊,
我的心一直烈火腾腾。
我爱你, 又怕影响你啊,
不爱你, 又怎能丢下你的深情?
我要问, 啊l 祖国, 在你的热土上,
难道就容不下我们这样的人?
啊! 祖国, 在你的怀抱中,
难道就不该有这样的子孙?
从此, 我把痛苦深深埋在心中,
在人前, 从来不哼一声。
每天, 把沉重的担子压在肩上,
压得越重, 倒越把心灵的痛苦减轻!
记得, 你踏上工作岗位那天,
来我家告别, 要与我谈心。
我门上门, 把你拒之门外,
是的, 我已关上了爱情的大门⋯ ⋯
在生活的激流中哟, 我沉默了,
谁知, 沉默中爱的根儿扎得更深。
今天, 我把全部悲酸一起泼上信纸,
是为了啊, 激发我对未来工作的热情,
亲爱的, 我已把你对我的深情,
——在工作中, 浇铸过硬本领,
同志呵, 我要把我对您的爱,
——注满自学的秒秒分分⋯ ⋯
你说, 莫让白发把壮志纹死,
人活着, 就要脚踏实地前进!
好同志呵, 你的脚迹已化作事业,
而我, 才踩下第一道浅浅的脚印⋯ ⋯
(信封, 岂能装得下她的激奋,
每个字跳出来, 直揪我的心。
姑娘呵, 正当你的青春再次充满活力,
你怎知天空已布满阴云?
总理去世了, 巨星陨落了,
我们伟大的领袖呵, 又重病在身,
天安门前, 息了四月清明的怒潮,
“ 反击**翻案风”的铡刀啊, 正屠杀
革命和光明⋯ ⋯ )
第五封信
知识, 竟成了耻辱的象征,
勤奋, 竟遭到棒打的厄运。
人世啊, 给我的难道只有失望,
横空, 又飞来“ 小复辞” 的帽子一顶。
教“ 民办” , 嫌我这“地主崽子”
引坏了纯洁的学生,
申请入党, 怕我这地主家庭的出身
站污了组织名声。
搞农科实验, 骂我——
天生的本性为“ 走资派”卖命,
考学校哟尽管考上高分,
榜上无名, 还遭恶语扎心。
“ 狗息子, 也想往上爬,
除非太阳从西边升⋯ ⋯ ”
“耗子生儿打洞洞,
哼哼, 休想与工人的儿子通婚
啊! 多么奇怪, 多么奇怪的逻辑,
推导出一条荒谬的结论:
“ 地富女儿与工农的儿子通婚,
就会混淆阵线, 带来国家变色的危险
性! ”
祖国啊, 仅仅就因为我出身不好,
气上大学没份, 参加工作没名⋯ ⋯
祖国啊, 难道就因为我是地主的孙女,
爱上工人的儿子也违反禁令?
广播哟, 你天天在喊“ 辩证法” ,
为什么偏偏又搞“唯成份论” ?
祖国啊, 有着文明历史的祖国,
难道你就容忍那帮极“ 左, , 分子横行?
夜, 已经很深很深了啊,
雨, 还在下个不停。4
雨呀, 莫非也为我流下伤心的泪,
吞雷电啊, 莫非也为我愤愤不平?
我疯一样在雨中跑啊,跑啊,
雨点, 象悲伤落满了我的周身;
我在夜里奔跑, 呼喊啊,
夜空中, 回荡着我不平的呼声:
霹雳啊, 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快快劈下吧, 劈死这帮瘟神;
闪电啊, 你在何处? 你在何处?
快快斩下吧, 斩断这伙祸根!
是他们, 任意践踏党的政策,
是他们, 用强制的武卫棒把人民的一
切夺到手心。
啊! 那位主任, 那位“ 打砸枪” 出身的
主任呀,
半夜里, 竟敢蹂躏我少女最珍贵的青
春!
坏蛋啊, 你能一步步逼死我,
逼死我, 我却有不散的阴魂。
我死去也要作个厉鬼,
我死去也要抓你们到地狱审讯!
人民的心呵, 岂容你们肆意践踏?
少女的心上, 岂容留下你们的污印?
寻找死亡我跑呀跑上高崖,
石级呀, 颤抖着把我举上峰顶!
告别了, 倾听过我哭声的家乡,
告别了, 曾与我一起流泪的雨云。
生我育我的祖国啊, 告别了,
我在你怀中长大, 死了也以你的怀抱
为坟!
不是我想死, 不是我想死呵, 祖国,
我怎能割舍你生我养我的深情,
我还年轻, 我要活, 我要活呵, 祖国,
我是千万个同命运的孩子中的一人!
隔着千山我看不见你的面庞啊, 我爱
过的人,
隔着万水你听不见我在高崖上的呼
声:
我有冤, 我有仇, 我有恨啊,
但愿我的呼声能在你的心上引起共
鸣
(啊! 高崖, 莫让她跳, 莫让她跳啊,
她活在人世这么短, 她还这么年轻;
啊! 树藤, 拉住她, 快拉住她吧!
她还是个姑娘, 还没做孩子的母
亲” ’ ‘ ”
啊! 雨住了, 雷停了, 夜色更浓重,
大地啊, 这可怜的姑娘可曾睡稳?
啊! 姑娘, 姑娘, 你就这样永别了吗?
黄土下, 你是不是还满面泪痕⋯ ⋯ )
尾声
我, 抹去腮边的泪, 捏紧手中的信,
“哗——哗——” 远处林涛又传来她的
呼声。
啊! “ 四人帮”倒台了, 冰消了, 花开
了,
祖国, 情侣们的欢笑——是对姑娘的
回音。
姑娘, 请放心, 请放心啊,
有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一切就有了
保证!
看, 四个现代化的东风绿了千山万岭,
多少象你这样的姑娘, 又获得了青春
和爱情⋯ ⋯
爱国科学家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558063.html?si=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单位同志结婚喜讯通知范文 喜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