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带着对新世界的不理解,心与心的交织摩擦产生的好奇心、爱心、观察能力……但同时也有了更多家长的管束,似乎又渐渐退化了这些能力。因此,在自主创新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积极提倡小孩“幼弱”的灵感,不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保护这些日后成就的萌芽。
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因对塑料、人造橡胶领域内高分子物质的合成与结构研究贡献突出获得诺贝尔奖。不难推想,这正是由于他小时候对于这方面的好奇心和爱心激发出了强大的观察能力,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感。毫无疑问,这些对他以后的事业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可见,一个人小时候热衷的事情也许有时候一无是处,一旦潜能被激发,它们就都是日后成就的萌芽。
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一位著名日本作家名下的一位主人公。他由于终日对于葫芦的痴迷,自我一套懂得如何收拾美化葫芦。但这一切在父亲眼中看来都是废物,最终命运被扭曲。父亲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不能继续地爱惜葫芦,可不想自己的葫芦竟以高价卖出。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父亲的阻止,他今后极大可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葫芦大师”。因为一切有了束缚,梦想才不能自由地飞翔。日后成就的萌芽也因此被扼杀,千万的家庭不知已摧毁了多少个“成就”。这就更需要我们对“葫芦”的呵护支持。
当然,同卡尔·齐格勒的例子有许多。爱迪生由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激发了好奇和动手能力,一手创造了电灯……达·芬奇带着天真善于观察的能力,为后人在艺术欣赏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切均源自于对事物的热爱。甚至有时显得十分平常,但对今后却充满了浓厚的教育和推动意义。
现如今,经济的发展摧残了幼童心中的梦,他们无奈地被迫上培训班,接触那些已经被研发出来的高等机器,不再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自我发现生活的奥秘,去延续他们身上小得可怜的好奇心。在实验室中,他们进行着所谓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如放手,让孩子思想自由地飘荡,自己思索那些“神奇”的事物,不要再用机械、电动来束缚孩子的成长。
那些日后成就的萌芽,也许不显眼,却能在生命途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己创新的世纪,我们不妨提倡保护那些成就前的萌芽,让生命之花更加璀璨。
不经意间的好奇心,一个随意的制作……也许就可能成就一位大师的风范,更让生活有了精神前进的动力。拥有着它们——那些“萌芽”,生活更有价值。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那些“成就的萌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