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烫发、红风衣、棕靴,手里还拎着书包,大连一女大学生开着市场价一百七十多万元的奔驰S500向教学楼驰去,而这名学生的豪华大奔竟是父母为她买的:只为走读上学方便。
对于学生用车,人家有钱,爱怎么花是他自己的事。我们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都没有谴责的理由。也许会有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即使看不惯也顶多叹息一下自己没有一个富得流油、出手阔绰的父母。然而,从教育、成长的意义上来说,这种阔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泱泱国度里,我们一直崇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这种读书目的又嬗变为“为自己的前程而努力”。但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有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了“孝敬父母”。上学理由嬗变的背后,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目的性在消解,责任意识在淡化,主体感逐渐淡泊。日常消费,以步代车,是每个人的私事,其本无所谓当与不当,但上升到民族未来的高度,还是令人不免有着一丝担忧。有钱也不用如此露富,毕竟学生应以学为主。这种消解背后,家庭教育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很大度,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我们也常看到这些孩子很难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困境。
时下,“要花钱找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想法。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就开着一百多万的大奔,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父母,而应该是孩子自己。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不少有钱的父母给子女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不足为奇,但大学生尚需依靠父母生活,有必要开着名车上学吗?尚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是否会将开名车作为炫耀工具?其实,靠自己一手一脚挣来的财富,远比父母给予的珍贵。即便要以车代步,走读生开车上学图个方便,那也不能把这当成炫耀的工具呀。没有艰苦的环境,能够培养出责任意识强烈、能够吃苦耐劳的一代吗?如此这般让他们学会的也只是坐吃山空!
对孩子的爱,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才是对孩子和国家民族都有利的,这是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的问题。
美国商业巨财洛克菲勒在给孩子的信中说:“你希望我能永远同你一起出航,这听起来很不错,但我不是你永远的船长。”这一段话,可以让天下的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