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母亲在怀她的时候,家里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故。
大概是不想刚踏入人间就遭受痛苦,所以,她迟迟不肯出生。母亲怀着她从沈阳到天津,又辗转到山东老家。一到山东,345天不肯出世的她呱呱坠地了,响亮的啼哭,仿佛为了说明自己是想让生命在山东开始似的。
外祖母在她还未满月的时候病危。大家瞒着母亲,怕产后虚弱的她伤心,但外祖母因为没有见到最放心不下的女儿和刚刚出生的外孙女,几天滴水不进还是不肯咽气。她满月那天,舅舅大清早就把他们接到外祖母床边,外祖母看看她,又看看母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还挺胖的。”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母亲常常讲起这个场景,她听着觉得伤感也觉得幸福,虽然她从没有见到过同伴嘴里那最亲的外祖母,但是,她觉得外祖母从她一出生就喜欢她,她很满足。父亲也在她满月那天走了,他又去了东北,去读他多年以前就想读的大学。5岁的姐姐哭着拽着父亲的衣襟送父亲,走了好远好远的路就是不肯松手,姐姐仿佛知道,这是一场不会太短的别离。
她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侯的可爱,母亲说她刚出生就像满月的小孩子似的白白胖胖,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么难看,她骄傲地笑了;母亲还说,她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只要抱出家门,就被村里的婶子、大娘抢去抱着不肯还给母亲,就连村里辈分最长、最不喜欢小孩子的那个老奶奶,也抱过她,夸过她。她笑眯眯地听着,心里很满足,在她幼小的心里她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虽然她没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大姨却给了她更多的爱,就连姨夫也很喜欢她。一到大姨家,大姨夫就把她举在空中,或者故意用胡茬扎她,她咯咯笑着,父亲的缺席并没有给她幼年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幸。她很幸福,也很霸道,就像一个公主,有时还仗着大姨和姨夫的宠爱欺负比她稍大的表哥。
三个孩子中,母亲给了她最多的爱。她一直和母亲睡在母亲的床上,直到长大,她还清晰地记得枕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感觉;母亲喜欢看小说,每次在油灯下,她和母亲一起看,不识字的她看完图画便要求母亲读给她听。她听着,幻想着,还问一些很好笑的问题:妈妈,刘秀造反的时候骑的白马是唐僧的那一匹吗?孟姜女真的有那么多的眼泪吗?母亲笑着,掐掐她的小鼻子,算是回答。母亲也给了她最自尊、最严格的教育。不许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不许跟人打架,不许随便跟着小孩子到处跑。她很乖,从不吃邻居家的东西,从不跟别人打架,总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疯跑的时候听见母亲的呼唤就不情愿地跑回家。她虽然听话,但总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不让她跟别的小孩子一样。她渐渐长大,也习惯了一个人玩。
她是姐姐甩不掉的包袱,姐姐上学也得背着她。她觉得学校里很新鲜,玩得很开心。有的学生被罚站,教室外面的她总要跟人家攀谈,天真的话逗得被罚站的学生很开心地笑,他们总是能够结下很不错的友谊。她喜欢听老师们上课,而且过“耳”不忘,她在二年级听的故事,总要到一年级的门后讲给那个爱开小差的女生听,而且讲得很完整。还有一件小事,让她在周围的村庄都出了名。有一次,老师在讲台上领读了两遍课文――《刘胡兰》,然后让二年级的学生背诵,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同学有谁会背诵了吗,同学们没有一个回答的,门外的那个不认识一个字的5岁的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老师,我会。”老师吃惊地把她带到讲台上,她面无惧色地流利地背诵下来。姐姐的同学们吃惊了,老师吃惊了,从此,她在学校里更加受宠了,谁都知道她是那个小小的神童。在家里,她也更成为了母亲的骄傲。
她的过人天赋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学一首歌,比她大5、6岁的姐姐、哥哥们总是不如她先学会,还要她教她们唱;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反应最快,表达最快的;幼儿园的每首儿歌,都是她先学会。骄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潜滋暗长,她慢慢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了,她的孤独也由此开始。她依然快乐,但是,有种她无法表达的感受却让她变得不安。
8岁之前,快乐是她生活的基调。她是老师们最喜欢的学生,同学们不敢得罪的公主,她还比一般孩子个子高,唱歌也是比别的孩子唱得好,学校所有抛头露面的事落不下她。在村里,她也是很有礼貌的孩子,她和她的哥哥、姐姐一直受着村里人的赞赏。她生活在众人的羡慕里,享受着大家对她的爱,骄傲又无忧无虑地过着她的童年。
8岁那年春节终于到了,寒假在大姨家她发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大姨家的小孙女3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