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时候,我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提不起精神做那些成堆成堆数也数不清的作业,于是便面向讲台瞻仰值日生擦得不是很干净的黑板一声不吭,试图证明古人那些“沉默是金”、“智者无言”的经典理论。
事情的结果是同桌在我眼前挥两下手,打乱我坚定的目光,然后拍拍我的肩膀,说:“发什么呆呢?”他这一招“点金为石”的绝技,立刻把我从智者推上了另一历史新高度――发呆者。
大家都知道发呆是一种状态,但具体是一种拥有何种特殊性质的反常状态,估计就没几个人能回答得上来了。字典里的解释为“发愣”,它的概念同“发呆”一样模糊,于是只好将字典往后翻400多页,然后关于“发愣”的解释为“发呆”,然后两者陷入无尽的循环中。于是,我对这字典彻底失望了,同时又不得不佩服字典编写者的高超技术。
为了研究这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从理论上甚至于实质上进行分析解决,找到突破口,我和同桌决定利用下午的自修课时间进行一次议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测试。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我们的观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同桌认为发呆是属于一种无思维的与外部世界暂时性失去联系的神游状态,古人称之为“灵魂出窍”或是“出神入化”之类,非一般人在一般环境中一般时间段所能够达到的境界。而我的观点是发呆为精神因某一复杂事物而过于集中,导致大脑内信息数据在短时间内处理不及时,引起系统混乱,重新启动后就会发现未备份信息丢失,一部分记忆空白,这种事件常常发生在上课时、考试时等系统忙碌阶段,且不受精神直接控制,无预知性无特别征兆。
为了更进一步寻求确实可信的答案,我们决定进行计划中的第二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桌比我更快进入了状态,并进而深入地体会,出现了系统死机后另一种常发性现象――长时间休眠。紧接着,随之而来的是梦中微笑加上口水横流,脑袋与脖子呈九十度倾斜……
抬起头来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当然也有一部分哈欠连连的,无所事事的,嘻嘻哈哈的,剩下的我突然发现一切的一切都带有一丝丝木然和呆板,机械式地在作业本上书写,不知所措地盯着厚厚的课本。原来我们都在生命的站台上发呆,原来我们的生活早就充满了空虚与无助,原来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往哪儿走,原来少年的激情和欢乐已被活活埋葬了。
窗外的天空多美妙,清晰的深蓝色调,有明媚的阳光普照,照亮前方的大道。
但是那儿缺少了一些东西,是柔柔软软的变化多端的可爱活泼的洋溢生机的云朵。没有云朵的天空,正在向我们暗示着,这生活中残缺的一部分。
当你默默仰望黑板,或是毫无目的地翻书,或是浪费很多很多时间的时候,你已在发呆了。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或许会怀念那逝去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