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哈吉斯是一个极端平衡的导演,用“太极”来概括他的风格,恰到好处。念书时代,作文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写东西要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保罗的这篇《撞车》的作文却颠覆了传统文章的理念,给读者展现了他高超的编剧能力,大概这也算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一个理解吧。
电影的主旨是“人性”,通过一系列交织错综复杂的事件,以撞车作为线索,逐一来剖析人心最深处的“天使”和“魔鬼”。剖析一个人容易,剖析一群人不容易;剖析肤浅的容易,剖析深刻的不容易。《撞车》却做到了深刻地剖析一群人的内在思维变革,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影视作品,无疑是深入人心,值得推崇的。
“人性”作为“兽性”的后生产物,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氛围下,“人性”消失了亮点,取而代之的是斑点。伊拉克百姓无情地遭受炮弹的袭击,以色列人对自杀炸弹心有余悸,山西煤矿工人“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切都毫无“人性”而言。回到《撞车》,回到洛杉矶,在那生存的人类也同样遭遇着“尴尬”。种族歧视,国家歧视可见一斑。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权利威胁比比皆是。母子矛盾,夫妻矛盾已不鲜有。在一片黯淡的状态下,城市死气沉沉,缺乏盎然之感。幸亏有了一次次的撞车,惊醒了都市人的弊病,迸发了他们原来所拥有的“人性”。单凭这一点,《撞车》就是一部意义积极向上的教育电影。
前面说到了平衡,当然也要来阐述一下“人性”的薄弱点。我们生存的世界里,有很多人,男人女人好人坏人,帅的丑的靓的衰的。某些人面善却不人道,有些人面恶却心地善良,常言说了好“知人知面不知心”。《撞车》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看人要全面,“形而上学”要不得。
“人性”是把双刃剑,因为没有“薄弱”就不能显现“闪光”,都是“闪光”,也就无所谓“闪光”了。保罗的《撞车》,在“人性”方面的诠释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征服影迷最大的法宝。
由于影片人物网、事件网错综迷离,要把故事有机地、协调地串连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保罗用的是圈型记事手法,这点类似于昆廷的《低俗小说》。在一连串的人物交织拍摄中,他的开门,变成了她的开门,她的对话,变成了他的对话。影迷们如果稍一放松自己的注意力,就会错过前后线索的发展进程。有了这个“苦恼”,《撞车》则就不太适合在影院观摩。
《撞车》的配乐是一个大杂烩,也许是自己钟爱多元化音乐的元素,因而对本片的配乐颇为好感。影片的主音旋是黑人元素的“嘻哈”,在一连串窒息的说唱里,得到了久违的快感。乡村乐,流行乐充斥其中构筑了影片配乐的“星球大战”。再加布迪约克倾情演唱的《深度》,完全占据了我的心巢。
难以想象《撞车》里竟然有那么多好莱坞的一线影星,更难以想象的是影片的制作资本只有700万美元。在一系列的疑问中,我确信《撞车》一定会在第78届奥斯卡电影节里呼风唤雨,独树一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