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四年一次的体坛盛宴,如今在伦敦拉开了帷幕。四年的辛苦,四年的咬牙坚持,四年的泪水…如同高考一般,有人欢喜有人愁。无数学子课堂上有他们的“头悬梁,锥刺股”,可高考喜榜上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位。 这也让我们不可避免的陷于某种悖论中:我们批评高分崇拜,但每当高考放榜时,又情不自禁地扑向“稀有”的“状元郎”。对于奥运,我们一味的腔调:“重在参与”,却将小小几寸的摄影镜头对准最高领奖台,难于移动。悖论一再向社会展示了我们自身的“成功论”,“价值论”的冲突与矛盾。这个古来称道“宽宏大量”的民族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何不能采取一种更善意,宽容的对话方式呢? 馆场上空回荡的《义勇军进行曲》背后是我们“举国体制”后,逐渐显露的真实。 7月29日举行的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决赛中,两届世锦赛冠军吴景彪意外输给了朝鲜选手,与金牌失之交臂。面对媒体的镜头,这样一位真汉子竟放声痛苦,连连鞠躬道歉,“我有愧对我的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对所有关心我的人。” 与此同时,三届奥运会跳水冠军吴敏霞的母亲为了让她专心训练,竟将自己患乳腺肿瘤的事情隐瞒了八年之久,就连外公外婆去世也瞒着她。吴敏霞直到母亲结束治疗后才获知实情。 种种事例,将中国金牌战略推向了风口浪尖,更有网友直斥这种制度,“为了一块金牌,都快把人逼疯了!”的确,媒体的焦点永远聚集在几个金牌运动员身上,这也将大众的恶俗趣味暴露无遗。对于这些为祖国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我们似乎少了一丝宽容。同样是四年的艰辛,他们没有谁因苦因累放弃,他们心中有一点光支持着他们。可是,只因他们未站上最高领奖台,我们便狠心将那一点光也熄灭吗? 的确,成者王,败者寇。这个理念已在中华大地上扎根数千年。中国社会还没有准备好给失利者一个避风港,又或是一个坚实的臂膀。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还没有学会给予一个鼓励,又或是一些合理的回报。 奥运会不是生活的全部,金牌也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中大多数人与体坛无缘。但在人生这个大的赛场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都在为梦想奋斗。社会总需要底层的人民。否则国家就像“空中阁楼”般摇摇欲坠。 在人生这个大赛场上,最高领奖台旁还有许多不容错失的美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