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外面吃饭时,看到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紧跟着母亲,拽着衣角的手始终不肯松开,内心突然涌动起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温暖感。一下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比着赛唱一首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把歌词全都写在了这里,实在哪句也不忍割舍。那时天天回家给妈妈唱这首歌,那种时光让人怀念。我依然那样爱母亲,可是,大了却羞于表达了。那一刻,我问自己,你是孝子吗?我坚信我是的。可是我的孝举却显得少得可怜了。
我怀念表达孝心的品质。虽然孩提时能做的不过是端上一杯茶,搂着爸妈的脖子唱这样一首歌,我现在也不可能再如当初一样,向他们撒娇,我却那样深深地怀念,当初在课堂上听老师们的教导后回去认认真真地给爸妈打水洗脚。长大了总是想得太多,独立得过了头,忘记了曾经的“乖”。所以,我怀念。北大前几个月刚刚发布了新的自主招生政策。“孝敬父母”被放在了“志向”“能力”诸多条目间。也有人质疑,我也明白,即使把“孝敬父母”列在首条,对北大的自招,是不会因为这条约束而减少任何人的。但是我仍然欣赏北大的做法,作为国内的顶尖大学,这事最起码表明了一种态度,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与反思。而端正态度是一切行动的首位。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背“人之初,性本善”一样,起初的熟记不过停留在字面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的督促。可是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走向社会时,逐渐遇到种种污秽,那句“人之初,性本善”让你为一个人的一个善举而对前进的路充满希望,让你有了加入他人来改变这一切的勇气和信心;当你面对别人这样那样的伤害,那句“人之初,性本善”告诉你他并不真想伤害你,他是被迫的,而你最终选择了宽容。
青年礼上的“跪父母,接家书”也如此吧。我想,它仅仅是一个方式,而目的在于唤起学生们的孝心。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局限于这项仪式本身,争论不应该停留在是否应该举行这样的仪式。作为学校,在这个仪式之前对孝的教育比这个仪式要重要得多,而如果学生真有这份孝心,他们就绝不会去抱怨仪式的繁琐,绝不会视之如儿戏,而且就算被迫跪下,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那也必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跪下,不失表达孝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端正了自己的态度,那么任何仪式,不论形式,都会认真对待。而这一点,是我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致失去最初的美好的品质所不可或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