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文本能力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如08年宁夏、海南卷: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文学类文本选材时往往会选名家之作,如《河的第三条岸》、迟子建的《泥泞》、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汪曾祺的《侯银匠》、张炜的《歌德之勺》和古典名着《水浒传》的《林冲见差拨》,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对近两年新课标省份高考试卷探究题的分析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反对立类。
例(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2、深层剖析类
例(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3、拓展启示类
例(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三、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一)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考生要特别注意。
(二)深层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
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态度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线限的回答,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了,所以,做好这样的题目,考生除了要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回到具体的题目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三)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
探究题中最缺少创新和最缺乏思维品质的设题方向,之所以这类题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设题较简单,参考答案也较容易设置,这是探究题处在初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类题会越来越少。
那么,考生如何完成这一类题呢?以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生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入展开,应该也可以得满分。
(2009江苏)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本题已经暗示了答题方向,“不以描写见长”,那肯定应该涉及到表达方式:“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古喻今。
这里又涉及到对探究题的理解的问题,探究题是新生事物,学术界也还没有给定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在评卷时,不少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扣点打分,那些在某一点上对文本有独到理解的考生就要吃亏了。为此,笔者呼吁设题者和评卷点在设定评分标准时不追求面面俱到,更多注重点上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度。当然,考生答题时也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