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最棘手的是议论文写作,对于命题或给定的材料,学生由审题到立论,关键在于思路的启迪。职业中学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这个矛盾尤其突出。由于“反向思维”具有脱俗的新颖性,符合写作贵在创新的特点,顺应了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不仅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可以拓宽思路,独辟蹊径,因此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反向思维”的方法破题立论,具有开阔视野,诱发独创性的优势,是议论文写作中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一、启发学生用逆反思路分析材料。
所谓“反向思维”就是指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透过材料的表面,运用与常规观点相悖的思路立论,从材料的深层挖掘出新的内容。
“反向思维”基于材料本身符合辩证法的逻辑,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矛盾具有二重性,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就决定了议论文写作中“有得反,反能通”。“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本意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一解剖,材料就焕发出辩证的光芒:办事不看对象的主观主义者受到了谴责,千百年来背黑锅的牛得以平反;再如“滥竽充数”一经推敲,便发现南郭先生的错误不只在于“充”,其要害在“大锅饭”,这个历史纠葛的责任也主要在于齐宣王的官僚主义。可见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用“逆反”的思路分析材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二、把“反向思维”引入课文分析,以读促写。
“反向思维”的魅力在于顺从了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意识需要,合乎他们的思维习惯,乐于接受,易于掌握。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时期,求知欲望旺盛,思维特别活跃,尤善标新立异,对“正宗”的观点往往表现出“逆反”的见解,处于观念更新的个性张扬时代,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更为鲜明和突出。“逆反”的思路与逆反的心理一拍即合,很符合学生的个性口味,有助于激发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适时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自我意识的完善。课文《曹刿论战》的观点是“褒曹贬鲁”,经提出“鲁庄公是肉食者吗?”学生争论激烈,课后就以“历史故事的启示”为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结果不少学生见智见仁对鲁庄公的民主作风,虚心态度,知人善任的大将风度大加赞赏,从而推出“肉食者不都鄙,至少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也有其明智的一面”。这个结论显然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到了新的境界,实际的作文教学也实现了“以读促思,以思促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
三、选评用“反向思维”立论的范文。
“反向思维”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推陈出新”,它的生命力无疑体现了“独创性”的特点。千篇一律是作文的大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反向思维”以特有的新奇与“文贵创新”的写作基本规律相吻合。其妙之处在于全然一新的“标新立异”,精髓全在“新鲜感”。因此,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运用“反向思维”立论的范文,对学生的思路是富有启发的。
试看《为东施说几句》一文郭庭平透过“效颦”的表象,为东施姑娘总结出的三条优点
第一:有眼力,首先发现了“病态美”;
第二:肯学习,敢于实践;
第三:甘当镜子,以其盲目模仿的教训启示后人。足见东施虽丑,但心灵却美。
评析这类范文的目的就在于启迪学生运用“逆反法”独辟蹊径,言人所未言,言人所难言。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学生以《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合呢》,《改错的前提是知错》等为题对“拾金不昧”进行反思,大胆质疑,以“崤之战”中的秦穆公表现为例证进行类比,令人耳目一新。可见,“反向思维”是很有市场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文风,还可以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深刻地挖掘主题。
无疑,运用“反向思维”的基础是对命题材料的透彻理解,它要求习能够自圆其说,牵强附会是不会使人信服的,随心所欲是逆反思路的死胡同,要强调学生对相应材料的消化,全盘考虑,反复推敲,不反则已,一反则到底,非反出个新道理不可。
简而言之,事物复杂性决定了材料的多元性,材料的多元性则决定了审题可以“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立体地全方位地剖析,进行发散性思维,强调中鼓励学生“反向思索”,逆反理论,爆“冷门”,搞独创,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