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个子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顾眼。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蹲下来,再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领里,就不会斥之为“顽劣”——他们是孩子。
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
二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读到“乌鸦把一个个石子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时,老师问“慢慢”可以换个什么词。有换“渐渐”的,有换“一点一点”的,也有换“逐渐”的,老师高兴地予以肯定。忽然有个小朋友说“还可以换‘慢腾腾’——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老师微微一笑,说“不行啊,‘慢腾腾’用在这里不合适。”
老师说得对吗?对的。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样说是断然不对的。此话如出自大人之口,人们一定会发笑。但是,如果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呢?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玩具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茶杯、茶壶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孩子说“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我看完全在情理之中。
今年4月初,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的是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足黄色的。”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擦掉,画成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老师又热烈地鼓掌。这次的掌声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但对前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像力封杀了?
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会觉得学生了不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