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断前行,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更有焦躁不安。这种情绪有时候会陷入恶性循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困扰。特别是在我与孩子的交往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而带着评判的观点,对她有失公允。我亟待改变这种状态,非常幸运,我邂逅了《非暴力沟通》。读书过程中我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也有过“静心见晴空”的顿悟,具体有以下几点随想。
清晰地表述需求
在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罢,我可能会不经意的和同事、家人、朋友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戏,在没有清晰表达需求的情况下,总是希望谈话对象能够明白我的意思。猜中了全是惊喜,猜不中有惊无喜,整个过程累人累己,还效率极低。比如,以往孩子练琴的时候,我明明想让她先弹比赛曲目,但是我不说出来,我希望她自己能够知道。但实际上,她可能会优先选择喜欢的曲目,从而导致比赛曲目没有时间练习。这样一来,我会很郁闷,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情绪传导,也会导致她倍感压力,最终导致琴也练不好,母女关系还紧张。后来我在尊重她的前提下试着清晰地表达需求,而后她弹得愉快,我听得愉悦,皆大欢喜。
用心倾听
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我也逐渐变得焦虑起来,心也总是难以平静。尽管孩子乖巧懂事,但我仍然会忧虑孩子的学习;尽管工作尽心尽力,但我仍然会忧心年终考核成绩。多种因素导致我变得浮躁。在时间紧,任务重,创先争优的快节奏下,“倾听”竟然也成了一种奢侈。在读到《非暴力沟通》的“用全身倾听”和“倾听的力量”这两个章节时,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只要我安静下来,静下心来,在考虑彼此感受和需求的前提下,去倾听,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于是某一天晚上,我试着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在她讲话的时候,尽量不发表评论。之后我惊喜的发现,小家伙很愿意与我分享她在学校的点滴,整个过程她很高兴,弄得我心情也很好。
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在辅导孩子习琴的时候,我会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候会非常生气,觉得继续待在那里会对她造成伤害,于是我选择离开,一个人到阳台静坐,我很希望改变当时候那颗暴怒的心,希望得到安抚,也渴望改变这种状态,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有种枯木逢春的感觉,我有点迫不及待,我试着去观察她,去了解她的需求,去体会她的感受,同时,我也在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初心是什么,渐渐地,我发现,那颗难以安定的心竟然平静下来了,慢慢的,她练琴的效率也远远大于以前,甚至她还觉得这样的方式很有趣。
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很感谢在我内心不太平和情况下的这一次遇见,遇见了《非暴力沟通》,遇见了书中诸多“智者”。他们让我知晓,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与人交往,一开始,也许会非常难,但我愿意去坚持,去尝试,尝试着放慢脚步,平缓心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对方的需要和请求,也更愿意为了孩子,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