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夯实知识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8年的中考命题很可能会有新的题型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管遇到怎样的题型,都能轻松应对.对于记叙文而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组材线索.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感情为线索,还有的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行文的线索,可以较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与脉络.
2.记叙文六要素.写人记事,必然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就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掌握文章的要素,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记叙的顺序.包含四种:顺叙,平叙,倒叙和插叙.
4.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行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5.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等.
6,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特色.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意义,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中心的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
二,把握解题方法
一般而言,语段阅读应先读试题,然后再读文章.当然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做一下分析.
1,层次分析类试题:注意提取语言标志.
《创新不言败》中第一题就是层次分析类试题.要求我们概括年轻女老师对"我"的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考查我们对行文脉络的整体感知能力.因而,本着初见时怎样,得知我要休学时怎样,写好证书时怎样去答,这一题便能得到很好的分数.
2,语句分析类试题:注意揣摩具体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确实,理解某一句子的内在含义,必须到文章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去揣摩和体会,归结起来,在语境中品悟句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到该句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寻找答案 ,一是到该句后面的相关情节中提炼答案.
3,语句作用分析类试题:答案力求全面准确.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等;一是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等.有些时候,同一个句子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具备,因而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都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4,形象分析类试题: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解答这类试题,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可以说,理解文章内容是基础,而简明的表达又是得分的关键.
5,开放探究类试题:注意文章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解答开放探究类试题,需要我们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是观点看法.当然,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常见的开放探究类试题除补写题外还有如下几种形式:(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突出整合,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故,名句等);(5)强化积累,完成语言或材料积累卡片.
三,加强表达训练
中考记叙文阅读以主观题为主,因此,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我们把几类试题答题的常用词语及相关技巧做了一下概括,供同学们参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常用词语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设置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分析语句作用的方法及常用词语:分析语句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作用,后谈表意的作用.常用词语可参考上文.这里只对结尾段和照应句的常见作用做一下归纳:
(1)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观点,或升华情感.
②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语一般力求精美.可多用四字短语.
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当然,我们上面列出的这些答题技巧,必须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另外,卷面的整洁情况也会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因此,同学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工整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