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大神知道:古代汉语中怎样用符号分析句子成分???在线等啊!!!具体题目有回复再问!
古代汉语用符号分析句子成分,也同现代汉语一样,先把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双竖线隔开,然后主语下用一横,谓语下用两横,宾语下用波浪线,定语用圆括号,状语用方括紶,补充语用尖括号。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
古代汉语的状语和副词的问题,麻烦高手请进。(包括句子成分划分)
1.复句是多个单句组成的,每个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复句之间是关联词连接的。关联词就表示了两个单句的关系。
2.凡是共的意思,在这里是状语。后面省略了“有”。共有六七万人。有是谓语。共是状语。
3.第的意思是但是、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在这里不是状语,而是连词。后面省略主语我。
但是臣恐臣不足当此路。恐是谓语,宾语是“臣不足当此路”。这个宾语是个句子。臣是这个小句子中的主语。
4.唯是只有的意思,是个连词,只有太学才有教导之官。只有……才……,是一套关联词。这个句子是复句。
5.只有我和你。如果这是个完整的句子,后面没有“才”与“只有”组成关联词的话,那么这个句子是单句。这个单句的谓语是有,只是状语。宾语是我和你。主语是省略了。比如,这里只有我和你。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关联词,不是状语。因为状语只是修饰谓语的,而这些关联词是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他们不是句子的成分。句子成分只在单句内部。这些关联词是在单句外部。
6.只有阏氏子弟在。有是谓语,只是状语。阏氏子弟既是有的宾语,也是在的主语,是兼语。主语是省略了:营里,本部。这个句子是单句,和上面的第五句中的“只有我和你”是一样的。
总之,要先区分清楚是单句还是复句。
爱莲说中有何种句子成分
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 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 空洞的说 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 高歌咏叹的对 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 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第17题。古代汉语。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语文上的体现是:
基本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
谓语由动词来承担.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
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状语是在谓语(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
例: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
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谓,主)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 (主,谓)
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
“子邪,言伐莒者?” (谓,主)
言伐莒者?子邪 (主,谓)
说我国要出兵攻打莒地的人,是你吗? (主 ,谓)
****额外知识扩展**************
上天有好生之德
上天有爱惜生灵动物,不事杀戮的品德..
诸恶业杀生最重,诸善业放(护)生第一
启承前启后作用的句子叫什么句
这两个成语都有“承接前边的并启发后边的”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
1.它的每一句都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便发生前后呼应的效果。(老舍《小花朵集》)
例1的“承前启后”用来指语句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换作“承上启下”也说得通。
但这两个成语是有区别的。
“承前启后”是“继承前代(过去)的,启发后代(未来)的”的意思。
2.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是我国文艺界承前启后,拨乱反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
3.同志们为拨乱反正,承前启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下定决心。
4.五年、十年以后,他们之中很多人要成为生产上的骨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抓好他们的技术再学习、再训练十分必要。
例2例4用作定语,例3用作介词“为”的宾语。
“承前启后”也作“承先启后”。
5.我们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6.这是一个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举行的,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例5例6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是“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的意思,一般多用于写文章。
7.垫话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曲艺》)
8.不过“也”和“得”在性质上也不尽相同:“也”字是承上的,“得”字是承上启下的。(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9.有些独立成分,如“总而言之”“总之”“可以断言”“总的说来”等等虽然在结构上不同其他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胡裕树《现代汉语》)
10.此外,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例7例8和“是”构成合成谓语,例9例10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有进也指工作上的上下连接作用。
11.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张弛集》)
12.你是车间主任,应该转达领导意图,反映群众意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汉语成语小词典》1959年版用例)
例11和例12用作定语,这两例的“承上启下”不能换作“承先启后”。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承接前边的启发后边的”的意思,但有区别:①“承前启后”多指继承前代(过去)的事业,开创后代(未来)的事业;“承上启下”多指文章中起上下衔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承前启后”着眼于“任务”,“承上启下”着眼于“作用”。②“承前启后”有时也指文章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衔接作用,这样用的“承前启后”与“承上启下”相通(如例1)。“承上启下”有时用来指上下级之间的连接作用,“承前启后”没有这种用法和意义。③“承前启后”经常跟“继往开来”配合运用,相得益彰。“承上启下”不这么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句子大全网 » 有哪位大神知道:古代汉语中怎样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