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学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一下,可以为师矣
孔子治学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也悦乎?
列举《论语》中关于治学嘅几条名言警句?
本文就孔子关于学而知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教诲加以论述:简述原文意义,阐发笔者个人的见解,并联系实际说明孔子治学的论述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如能对治学者有所帮助,笔者不胜欣慰。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不仅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又为他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治学方法。他本人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又使他的七十二位学生德才兼备,成为流芳百世的“圣贤”。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对历代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可作为当今学子们的借鉴。
一、学而知之
孔子在学生中反复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是个喜欢古人的东西,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他教导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君子”。他认为对待学习有四种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是上等人,他说这种人还未曾见过。通过学习懂得知识的是次一等的人,他就属于这一类的人。遇到困惑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还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有的人具备很多优秀品质: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但是他不“好学”,就会走向反面:容易让人愚弄,行为放荡,危害亲友,说话尖刻伤人,犯上作乱,狂妄自大。孔子总结自己治学成长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七十岁以后生命即将结束)。终其一生,修养提升的根本还是“志于学”,足见学习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荣辱是何等重要。“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只有“学”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围绕一个“学”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这是制定教育方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当认真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二、学习态度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决定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孔子要求弟子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贡问: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为什么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雍也)“敏而好学”,就是勤敏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虚心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轻,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觉得丢面子。从《论语》中可以多处看到,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大学问家,不但向古圣先贤尧、舜、禹、文武周公学习,还能虚心向他的学生求教,向一般百姓请教。子贡:“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先生什么不学,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曾子的一段话对“不耻下问”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公冶长)凭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凭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象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充实却象很空虚一样。正因为“有若无,实若虚”,才不会骄傲自满,才能做到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余下全文>>
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我不禁想起了他的哪句治学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孔子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
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读了孔子的治学名言,再对照生活实际,谈体会,体会到了什么?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习并且常常复习,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学习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愤怒不去启发,可以说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当然还有很多。
写出《论语》中的十则治学名言。急急急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读了孔子的治学名言,再对照生活实际,谈体会,体会到了什么? 直接开门见山说体会到了什么?
虽然有的礼节、思想过于迂腐烦琐与现实格格不入,但也有其应肯定之处!思想博大精深对人修身养性道德操守,对社会和谐美好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孔子的知名弟子都有谁?
孔子的知名弟子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子等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