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7、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说说你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的理解,并说说你喜欢...
里面喜欢的人物真的很多很多,像拉吉达,我很喜欢他风趣幽默,记得当时我看这本书时,跟我一同事说了他,同事感概的说: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多么开心啊。
还有安道尔与安草儿,他们是那么的善良美好。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的,妮浩,每次想到她,我心里都冒出一个词:伟大。
我总希望她不要那么伟大,能自私点。
有关额尔古纳河右岸全要!背景,思想,意义,蕴含的意蕴。
等等的都...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
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
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
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
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
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
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
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
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
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
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
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
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
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
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
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
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另一段:刊登在2005年第六期《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女作家迟子建的新作。
小说通过一位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脉传承。
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曾是这个民族的故乡,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更是积淀着无穷的森林宝藏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
那种神奇、神秘的力量,那份清澈、深沉的挚爱,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又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晚唱,不由地令人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幅少数民族的苍凉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现实作品。
上部 清晨 我有九十岁了。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他们都离开大山去那个叫布苏的地方定居了。
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出生在冬天,父亲林克,母亲达玛拉,除了死于风寒的姐姐,我还有一个姐姐列娜,一个弟弟鲁尼。
父亲非常清瘦,是个爱说爱笑又爱枪的人,他能用连珠枪捕获到森林中最大的动物堪达罕。
我伯父尼都,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他还担任着萨满,也就是巫师或者部落和氏族的精神领袖。
尼都萨满和父亲一点也不像亲兄弟,很胖,不喜欢人们说笑或谈论女人,据说他只在我出生那天,因前夜梦见一只白鹿而对我的降生无比欣喜,喝了很多酒,还跳舞跳到火塘里去了。
我爱去他的屋子,那里不光住人,还住着神,被称为“玛鲁”的神,统统装在一只圆形皮口袋里,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这使我好奇。
听依芙琳姑姑说,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挑起战火。
这使我对铁匠伊万的蓝眼睛妻子娜杰什卡曾充满敌意。
伊万是我伯祖父的儿子,娜杰什卡则是俄商从左岸带到右岸金矿当***的,是伊万凭着一双打铁的大手,把她从俄商那里带了出来。
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冲突,正是那年打灰鼠的最好季节。
尼都萨满说这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父亲不同意,因为母亲生下的女孩没有存活且因失血过多不能再受风寒。
尼都萨满冷笑着说,你不让她生孩子就不会失去孩子,气急败坏的父亲揍了尼都萨满。
我第一次听到母亲责备父亲自私。
那次迁移途中,姐姐列娜骑在鹿上瞌睡而倒下冻死。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内容简介
展开全部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
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额尔古纳河右岸主要人物性格是什么?要7个性格,可以是多个人,也...
主人公:“我”——文中没出现“我”的名字。
先后嫁给两位鄂温克族酋长,最后两人丈夫和女儿先后离去,在其他鄂温克人都搬到山下定居点定居时,她和安草儿坚守在希楞柱,度过余生。
伊万——主人公伯祖父的儿子,铁匠,后被日本人带去训练对苏作战,日本战败后参军,**被斗,惨死。
对于别人问他是否去苏联找他妻子和孩子,他说:“我不会去找他们的,想走的人是找不回来的。
” 娜杰什卡——伊万的媳妇,俄国人,抗日战争时期带着一儿一女逃到额尔古纳河左岸,再也没回来。
吉兰特——伊万的儿子 娜拉——伊万的女儿 尼都萨满——主人公的大伯,喜欢主人公的母亲,一生未婚 林 克——主人公的父亲,因与哥哥尼都萨满都喜欢达玛拉,一生和哥哥不和。
达玛拉——主人公的母亲。
在丈夫林克死后,因为尼都萨满的耐心热烈追求有所心动,但又因民族禁忌和儿女朋友的反对,郁郁寡欢,死在儿子婚礼的舞蹈中。
列娜——主人公的姐姐,不幸夭折 拉吉达——主人公的第一任丈夫 ,媒人是饥饿。
维克特——主人公的长子 娶了柳莎(马粪包的女儿) 九月——主人公的孙子,娶了 林金橘 六月——主人公的曾孙 死女婴——主人公的第二个孩子,因听说拉吉达的死讯,孩子也胎死腹中。
安道尔——主人公的次子,呆傻,但心地善良,娶了水性杨花女瓦霞,伪装成野鹿,被哥哥维克托误打死。
安草儿——安道尔的儿子,主人公的孙子,娶了优莲 帕日格、 沙合力——安草儿的双胞胎儿子,主人公的曾孙 瓦罗加——主人公第二任丈夫 ,媒人是战火。
为了保护放映员和马粪包,被熊踩死。
达吉亚娜——主人公的女儿,嫁给了索长林 依莲娜——主人公的外孙女,先嫁给一个水泥厂的工人,一年后离婚,又嫁给刘博文(马伊堪的侄子)但经常吵架,后辞职来到山上画画,后来喝醉洗画笔时被河水冲走。
索玛——主人公的二外孙女 鲁尼——主人公的弟弟,发现伊芙琳想把美丽的妮浩嫁给她的儿子,当机立断,娶了萨满妮浩 果格力——鲁尼的长子,母亲妮浩为了救何宝林的儿子,失去了自己的爱子。
“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了下来,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
”“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贝尔娜——鲁尼的次女,担心母亲再做萨满时让自己死去,偷跑。
后被偷鹿少年找回参加母亲萨满妮浩的葬礼。
交库托坎(百合花)——鲁尼的长女,因母亲救马粪包,不幸夭折。
马粪包为了赎罪,自残 耶尔尼斯涅(黑桦树)——鲁尼的次子,因母亲救人,为了救母亲被河水冲走。
凄凉的妮浩痛不欲生,为了治病救人,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
死男婴——为了救偷东西的孩子,妮浩怀着身孕穿上神衣跳舞,失去了自己的又一个孩子。
玛克辛姆——鲁尼的三子,疑似萨满,主人公怕他命运再和他母亲般凄惨,把萨满教具上缴国家,后他的萨满潜质渐渐消退。
从此,她麝香缠身,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
依芙琳——主人公的姑姑,嫁给坤得。
得知坤得婚前有喜欢的对象,为了报复丈夫,心理逐渐变态,一生对其冷战, 对儿子金得的婚姻横加干涉,最后逼得儿子自杀,自己也更加刻薄近乎癫狂。
金得——依芙琳的儿子,喜欢妮浩,但妮浩喜欢鲁尼,在母亲的强迫下被迫娶了杰芙琳娜,但当天就上吊而死,对抗强硬的母亲。
拉吉米——主人公第二任丈夫的弟弟,因战争失去了生育能力。
马伊堪——刘博文的姑姑,拉吉米收养的女儿,瓦罗加起的名字,意思是:被丢在马厩,又爱动,长大一定爱跳“伊堪”,就是圆舞或篝火舞的意思。
美貌惊人,但被养父拉吉米当作珍宝,视为长不大的孩子,30多了仍不让其出嫁,被逼无奈,生下私生子西班后跳崖身亡。
西班——马伊堪的儿子,其父不详。
文中透漏,有点像安道尔的风格。
哈谢——主人公的邻居,娶了玛利亚 达西——哈谢的儿子,英俊潇洒、聪明能干、心地善良,为了挽救寡妇杰芙琳娜的命运,毅然娶了歪嘴杰芙琳娜,一生没有孩子,死后,杰芙琳娜为之殉情。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风里来!风里去!好的文字,不仅有画面感,也是有味道的。
那种微妙又独特的气息,幽幽的从那些你只消得看上一眼就毫不怀疑就是你调调的铅字里散发出来。
诡异的,像是异性之间那种原始体味的吸引。
回想一开始,我在简介里看到它开篇的第一句,即有一种被按在椅子上的困顿。
是那种,纵使周遭所处环境喧嚣混乱、纵使前一分钟还被现世折磨的心烦意乱,在看到这文字刹那,依然能把你抽离现实、让你思绪拉远、让你甘之如饴停下来的困顿。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猜想它会否与我之前所喜爱的《尘埃落定》一样,是那种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故事。
就像是那些民族风大摆裙上错落有致的花纹,定是别有一番自己风味的。
在下单的众多书籍里,只有她作为第二批订单姗姗来迟。
当天晚上,我即开始躲在电热毯烧得老热的被窝里开始阅读。
我想'清晨"与"正午"的书写,作者定是一气呵成,因为我也读的格外顺畅。
在"黄昏”时,进度慢了下来,尤其在看了一个豆友的书评后。
这一停,就是好些时候。
当我时隔多日终于又投入到书里的情绪一鼓作气看完全文时,时钟正指向凌晨12点。
故事里连绵不绝的死亡,反倒叫我的意识无比清醒。
我想这一定算是我读过了故事里,死去人物最多的一本书。
每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死去,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必然。
鄂温克民族就在这新生与死亡交替的进程中从森林走向了乡镇。
我最喜欢的。
是书里关于风声的描述。
那么的隐晦,又是那么的直白。
激烈的、温柔的、呼呼不停的风声,带来了民族的繁衍与部落的壮大。
却也是在抬头能望见蓝天,躺下会有松鼠来给你挠痒痒的风里,鄂温克人躺在四颗相对的树间,等待着被风带走。
这简直比骨灰洒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里还来的浪漫。
《额尔古纳河右岸》主人公叫什么?为什么?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全书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主人公的姓名全书都没有给出。
在百度吧里有人说主人公叫玛丽亚·索,可以解释的原因是:(1)提供这一内容的人曾经采访过迟子建女士,向她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创作原型(小说人物不可能没有创作原型),或是实地到鄂温克部落考查过,或是查阅过有关鄂温克族酋长的族谱,于是就知道了这个真实的名字。
(2)假如不是上面一条原因的话,那“主人公叫玛丽亚·索”一说很有可能就是杜撰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展开全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风里来!风里去!好的文字,不仅有画面感,也是有味道的。
那种微妙又独特的气息,幽幽的从那些你只消得看上一眼就毫不怀疑就是你调调的铅字里散发出来。
诡异的,像是异性之间那种原始体味的吸引。
回想一开始,我在简介里看到它开篇的第一句,即有一种被按在椅子上的困顿。
是那种,纵使周遭所处环境喧嚣混乱、纵使前一分钟还被现世折磨的心烦意乱,在看到这文字刹那,依然能把你抽离现实、让你思绪拉远、让你甘之如饴停下来的困顿。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猜想它会否与我之前所喜爱的《尘埃落定》一样,是那种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故事。
就像是那些民族风大摆裙上错落有致的花纹,定是别有一番自己风味的。
在下单的众多书籍里,只有她作为第二批订单姗姗来迟。
当天晚上,我即开始躲在电热毯烧得老热的被窝里开始阅读。
我想'清晨"与"正午"的书写,作者定是一气呵成,因为我也读的格外顺畅。
在"黄昏”时,进度慢了下来,尤其在看了一个豆友的书评后。
这一停,就是好些时候。
当我时隔多日终于又投入到书里的情绪一鼓作气看完全文时,时钟正指向凌晨12点。
故事里连绵不绝的死亡,反倒叫我的意识无比清醒。
我想这一定算是我读过了故事里,死去人物最多的一本书。
每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死去,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必然。
鄂温克民族就在这新生与死亡交替的进程中从森林走向了乡镇。
我最喜欢的。
是书里关于风声的描述。
那么的隐晦,又是那么的直白。
激烈的、温柔的、呼呼不停的风声,带来了民族的繁衍与部落的壮大。
却也是在抬头能望见蓝天,躺下会有松鼠来给你挠痒痒的风里,鄂温克人躺在四颗相对的树间,等待着被风带走。
这简直比骨灰洒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里还来的浪漫。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详细故事情节,不要与百科的重复,百科太...
部落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诉说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
他们任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丈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r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杜撰的还是真的确有其事?
尘埃落定 这本不用我说了吧 阿来(藏族) 陆续在《人民文学》和《上海文学》发表“机村人物素描”和“《空山》事物笔记”系列,而且《空山3》也已露出小荷尖角。
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新年伊始的《空山2》(包括《达瑟与达戈》《荒芜》,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广芩(满族)的《青木川》(太白文艺出版社) 萨娜(达斡尔族)近年来对于额尔古纳河畔的描写引人注目,《达勒玛的神树》(《当代》第2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钟山》第5期)、《山顶上的蓝月亮》(《中国作家》第8期)俱是佳作,可以说构成了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的“达斡尔原乡叙事”。
《 石舒清(回族)乡村笔记》(《回族文学》第2期)、《二爷》(《朔方》第5-6期 叶梅(土家族)的“恩施文化小说”系列颇为引人注目,《恩施六章》(《长江文艺》第7期) 2007:少数民族文学阅读笔记 回眸2007年的少数民族文学,没有引人眼球的事件、喧于众口的话题、横空出世的人物,但是在沉静的守望中有着不动声色的暗涌,如同平稳又坚定的河水向前流走,不时激起绚丽的浪花,给人以惊喜。
。
以下省略,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3ab2101008p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