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我们想介绍协作对象的哪一部分,或想从哪个方面介绍事物的特点。比如,我们写“苹果”,有人写的是苹果的颜色、成熟度、口感等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有人写的是“凭什么”来反映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社会特点,还有人可能写的又是其他的方方面面。总之,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选择的题材不同、所要反映的事物特征或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都可视为写作角度。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先择什么样的用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 记得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有一个班级的老师布置大家写随笔纪念。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着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由于角度选得好,使这篇随笔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显得极有新意。 由此看来,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命题议论文虽然规定了议论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写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前面说过,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也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入议,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那么,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用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上面提到的《最后的“作品”》,就抓住了茅盾临终前写的“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这样,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有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失街亭》以后,就“斩马谡”的情节发表看法,写了《从孔明斩马谡谈起》的读后感,由于选择了“孔明用人”的写作角度,文中提出了“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的主张,对“识才、荐才”问题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就比论述“骄者必败”之类众所周知的道理新鲜多了。 自然,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对“执法如山”和“任人唯贤”的含意一知半解,对两者的联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问题上发表有新意的议论,也是很困难的。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例如: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1、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2、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3、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1和3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1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了;角度2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在写作中如何确立作文的中心500字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运动会作文)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谓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过身边、周围发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风给人们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歌颂“改革开放”这一大主题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对作文立意技法的初步探索。当然,除此之处,肯定还有不少这方面的方法,这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的探索。
材料作文如何确立写作角度500字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的是“选取立意角度”,有些材料作文题,命题老师只提供描述性材料,却对材料不作任何提示,本意是让学生不受老师提示的约束,可多角度思考立意。然而不少同学则抓芝麻丢西瓜,完全不对材料做整体分析,仅就材料中片言只语,立意作文,往往因偏离材料本质而懊丧不已。
要使立意角度不偏离材料的本质,前提是要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把握材料基本话题,角度的确立都要与基本话题有联系。我以为学生可从剖析基本话题入手,来确立写作角度。如这样一则材料: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时尚”;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MP3上标注者“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法国顶级模特的时装上印着“中国制造,法国名师设计”;一名商务人士向飞机窗外望去,机身上写者“中国制造,全球工程师结晶”……
这是中国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放的一则30秒钟商业广告,其创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制造”并非廉价品的代名词,同时也在强化一个印象:“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正如广告结尾所说,“当我们说中国制造,也意味着与世界一同制造”。以此突出“中国制造”是世界合作的结晶。
显然,这则材料的基本话题是“中国制造”,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制造”,探寻其本质含义。“中国制造”是什么?是“世界合作的结晶”,表明合作精神,表明借鉴和吸收。再看“中国制造”的是什么,从材料中可见,制造的仅是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关键体现核心技术的不是中国制造,技术是国外的,制造是中国,这就表明“中国制造”并无创造。表明吸收借鉴失掉了主体性。如果联系实际,就可立意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合作是必然趋势;发展自己需要“拿来”;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提升中国形象;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为何不能成为品牌大国。
材料作文确立角度很重要500字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的是“选取立意角度”,有些材料作文题,命题老师只提供描述性材料,却对材料不作任何提示,本意是让学生不受老师提示的约束,可多角度思考立意。然而不少同学则抓芝麻丢西瓜,完全不对材料做整体分析,仅就材料中片言只语,立意作文,往往因偏离材料本质而懊丧不已。
要使立意角度不偏离材料的本质,前提是要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把握材料基本话题,角度的确立都要与基本话题有联系。我以为学生可从剖析基本话题入手,来确立写作角度。如这样一则材料: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时尚”;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MP3上标注者“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法国顶级模特的时装上印着“中国制造,法国名师设计”;一名商务人士向飞机窗外望去,机身上写者“中国制造,全球工程师结晶”……
这是中国商务部联合4家商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投放的一则30秒钟商业广告,其创意主旨除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制造”并非廉价品的代名词,同时也在强化一个印象:“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正如广告结尾所说,“当我们说中国制造,也意味着与世界一同制造”。以此突出“中国制造”是世界合作的结晶。
显然,这则材料的基本话题是“中国制造”,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制造”,探寻其本质含义。“中国制造”是什么?是“世界合作的结晶”,表明合作精神,表明借鉴和吸收。再看“中国制造”的是什么,从材料中可见,制造的仅是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关键体现核心技术的不是中国制造,技术是国外的,制造是中国,这就表明“中国制造”并无创造。表明吸收借鉴失掉了主体性。如果联系实际,就可立意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合作是必然趋势;发展自己需要“拿来”;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提升中国形象;要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为何不能成为品牌大国。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