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4.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牛顿被苹果砸
张光直教授,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接受正宗的西方人类学传统教育,亲身经历了美国新考古学运动的兴起。半个世纪前又进入台港大学人类学系,开始了中国考古研究历程。数十年间一直在异国他乡从事学者生涯,“逢人见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直至20世纪80年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张光直才第一次回北京,回到他的出生地,回到他小时候呆过的家乡,惊风落叶至,漂流客心归。由此可知“吴襄”又非“无乡”,乃游子思乡枨触之谓也。
张光直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能讲台湾话,会日文,但他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乡情始终未曾淡薄,对故土、对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魂牵梦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然而张光直又非是狭义上的故乡人,因为往来各地沟通有无的张光直,与其他学者合力发挥出的开启北美汉学研究从而加速美国汉学根本转变的作用上,以及借助直接参与到西方学术主流中和长期生活在西方语境下得天独厚条件所提出的将中国考古学融于构建世界性一般原理的中西文化凿通之功,从而搭建起中西方考古学界桥梁,把中国考古学纳入到西方考古学的语境和体系中去,使得两种文化共同衍进,亦使得“吴襄”(无乡)一名寄寓有超逾国界学问之囿打通狭域学术藩篱的大文化之意,成为胸襟博大厥功至伟的国际文化学者,张光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英文的,亦是如星闪烁、如月氤氲着东方思维。张光直筚路蓝缕时期的著述《早期中国考古》和奠定他学术权威性地位再版多次的《古代中国考古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教材,膺获世界考古学界“里程碑”之隆誉。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