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写作机会的增多,很多高二同学都感觉自己的作文比较空洞,知道怎么论述,却找不到什么素材来说明。也有同学疑惑,自己看过的文章也不少,怎么到了考场上就想不起来呢?
其实,“过眼”的东西,并不必然会成为“积累”,这是问题的关键。成为自身的“积累”,说明已经成为自己思想、认识、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了,才可能随时调用(包括考场上的旁征博引)。而许多时候,包括学习课文,我们并不“用心”。“过眼”了一些东西,但没有使之成为我们“思想、认识、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想起来”。比如,当初在学习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从文言词句上做些积累,甚至也能背诵下来,却没有切身体会廉颇“请罪”的“不易”、“伟大”,更没有思考过人怎样改正错误、完善自我,一句话,并没有对这个故事“动心”过,怎么能指望在考场上一下子就想起这个贴切的材料呢?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一些现象给出解释。比如,有些同学平时侃侃而谈,好像也知道不少的东西,但是写出来的文字仍是空洞。原来,“谈资”并不必然构成写作所需的“素材”,他在“谈”的时候只是追求其“趣味”(“趣味”还可能不正),并没有思考、体验的沉淀;只是“知道”,并无新的思想、认识产生。因此,也就不会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热门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