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菌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赚稿费反思去年那篇引以为傲的《清》,以及由它所带出来的一些现象。仅仅因为这篇习作的等级,就能断定这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吗?(编辑菌:不用担心,我并不严肃,这只是一篇随笔。)
——编辑菌有话说
昨天毕业考试考完了,压力骤减啊有没有!闲着没事,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五年级的作文本。兴致乏乏地打开它,却见目录上闪亮的“清”字,我这才提起了精神。
《清》,是我五年级时,唯一一篇得到5个“+”(班里优秀作文分级除了“甲+”(即一个+),还有两个“+”、三个“+”和五个“+”)的作文,还得到了老师的当众表扬。当时把我可是美得不得了,甚至骄傲了一年呢。
现在,我们再重读一次。
首先,一句“七年前,我曾去过一次公园”怼我脸上。哈?去年我11岁,那七年前我岂不是四岁?这么久远的事情,我都能记得起来?
接着,“印象最深的还是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时隐时现地射下来。”我的天,这我都记得?不过这个倒可能是真的,也许我久远的记忆,呈现出的都是这般朦胧诗意吧。
重点在后面。“我陶醉于其中,心无杂念,身心一片清明。”我去,我当时在打坐?为什么要“心无杂念,身心一片清明”呢?我又不是和尚,又不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怎么去公园玩一趟就“顿悟”了呢?
也许,这和那段时间林清玄的书看多了有关吧。
我真不是恶意侮辱他老人家,只是培优机构让我们精读批注的那本少年版散文自选集,真的……一言难尽。好些文章都是在讲什么佛呀清欢呀,和至道学宫有的一拼。我也被“忽悠”地信了,诞生了这篇作文。
就算是这样一篇无脑文,好像细节处也不够完美。第一件事写完了,紧接着又是去黄鹤楼玩的经历。有一个情节是我坐在空无一人的楼台里,静静喝水。但我“品水”的描写,却是“取下水杯,慢慢地喝着”。喝水就完事了,写取水杯又是想干啥?之前好不容易营造出的一点氛围,瞬间就消失得一干二净有没有!后面的描写,倒很不错,但也无济于事了。
真的,我不是故意挑刺,毕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
后来的重游黄鹤楼与去大雁塔,细节是真好(可能我今年这方面的水平在原地踏步),但立意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原立意是要抨击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商人的利益熏心,但注意,是“过度”啊,难道景区适度开发也有问题吗?烧香收钱没毛病,我不知道强调这个干什么。景区里办纪念品商店也正常啊!当时的我只看到这些纪念品利润有多高,殊不知每年景区的维护费是怎样一笔开销,不想方设法卖点周边贴补一下,难道别人要去摆地摊?文中为黄鹤楼被掏空开商店而可惜,可这本就不是原来的黄鹤楼,又为何要它和原来毫厘不差呀。这部分真正的重点,其实是大雁塔收双重门票这件事,只可惜,它被一笔带过。
还有最严重的一点,这篇文章很矫情。我现在很好奇,为什么那时的我执意要去寻找所谓的“清欢”呢?说是”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有清欢”,然而,这和大环境有什么关系?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感受清欢的方式总是固定的。对于编辑菌而言,随着音乐完整地写完一篇随笔,就是清欢。无论是旅游景点开发商的“利益熏心”,还是古老的景点的人满为患,和我有什么关系?就算我在这满满“文艺范”地叹息,又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吗?真的是,可见一斑。照我这么说,真正的清欢,恐怕只属于小资阶级了吧。
综上,《清》没有多么优秀,也没有多么不堪。这篇文章矫情又中2,但总比某乎某位题主晒出来的那样不堪(下回再讲);但它,开启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倒也说得过去。何况,我能感到不堪,是基于我的水平的进步的。
搁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