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平生词作的风格,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16565,以靖康之难(钦宗靖康二年,1127)为分界线,这时候她44岁,开始流离逃亡的生活,承受深沉的国难家愁,多年收藏的古物典籍、碑帖字画,在战乱中散失.不久(南宋高宗建炎三年,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她怀着孤寂悲哀的心情,辗转漂泊,尝尽了流离之苦,不胜故国之思,加上疾病缠身,冤狱缠讼,以一个弱女子,承担了人生重重的苦难,遍尝到人世的种种辛酸,在历尽颠沛愁苦之中,她将深切的哀吟化为凄美的词章,留给后人永恒的追念.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及特点: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前期生活舒适,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闲适之情、爱恋之情,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词作以朴实无华,清丽灵秀的词句,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描绘出了她活泼的少女情怀,温馨的初恋生活,以欢乐为基调.
如早年写的《如梦令》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姑娘们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啄,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神思飞扬.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
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并反映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其想象别致入微,用字清新灵活,尤其“绿肥红瘦”四字,意象优美.
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词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写她爱春爱美,用“春欲放”写含苞欲放的花,好像整个春天就在这朵花上,即将向人间开放,意象极为生动!这是一枝具有真实生命的花朵,它会随着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而开放,也会随着季节的转移而凋零,那红色晚霞般的花瓣上,点缀着露珠的痕迹,作者把它想象成伤春的人脸庞上残留的泪点,于是,花瓣与人面,泪点与露痕,已分辨不清彼此了.这是多么微妙的心理,是何等细腻的联想!下片人花相比,又生怕“郎”说她不美,最后,将那鲜花斜插在发簪,让“郎”比比,到底哪个更美?“怕郎猜道”,用“怕”字,含有几许酸意,但却是酸中有甜,因而刻意修饰,好教郎君比比,是否人比花朵更娇美?这简直就是一串绝美的戏剧性镜头.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既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据说清赵明诚想胜过妻子,废寝忘食,苦心经营三昼夜,逼出五十首词,请朋友陆德夫评鉴,德夫指出其中三句最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文学是最真实的一种艺术,丝毫都勉强不得.明诚创作的技巧,也许不在清照之下,但他作词的目的是有心与妻子一比高下,出于一种游戏心理,当然不能与清照真情流露的作品相比.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思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
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在词的创作上,李清照常以深入浅出的笔调,抒写她欢乐或凄苦的情感,如《点绛唇》下片写倚栏远望:“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情绪,没有堆砌词汇,没有雕饰句子,但却自然流露出闺中少妇倚栏望远的寂寞之感,和望断归路的惆怅之情,意味深长,咀嚼不尽.又如她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另外,像《念奴娇》以“柳眼梅腮”来形容冬末春初,大地春回.在温暖春雨的滋润与晴和春风的吹拂下,冰冻的天气慢慢变暖.此时,鹅黄嫩绿的柳叶,象春神的眼睛;白瓣黄蕊的梅花,象春神刚刚睡醒的面颊.感觉敏锐的女词人,已约略感觉到春神的心灵在跃动.不但把移情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把整个大地的生命现象,表现得鲜活而灵动,极为传神.
而《一剪梅·红藕香残》写于李清照初婚不久,赵明诚即离家远行之后.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起首便奠定了全词凄清深沉的基调,秋风萧瑟,荷花残败,为浓郁的离愁平添了几分凄清.为了排遣自己孤独寂寞的愁怀,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然而独自出游却更加引起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因而希望在洒满清亮月光的西楼收到大雁捎来的丈夫的书信.上片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委婉曲折,凄楚动人.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的无可排遣.词人将自己的相思之情融入了飘零的落花,悠悠的流水中,设想丈夫在思念自己.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夫妻双方都为相思所愁苦,因而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暗示夫妻俩的相爱之深.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由表及里地刻画出思妇忧郁的神情意态,表露出词人思念之深.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望,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女词人眼里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萧条”、“宠柳娇花”、“玉栏干”、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词本是一种妩媚生姿的文学体裁,所谓“诗庄词媚”,正说明了诗词的分野和词的特色,诗庄重典雅,而词则婉丽妩媚,适于抒写委婉细美,幽约凄迷的情思,贵阴柔之美.李清照以女性天赋抒心灵多感,又身为纯粹的词人,故能将主观抒情的词体,表现得恰当好处,所谓“活色生香”,“本色当行”都是对清照词最高的赞誉.
李清照还善于用夸张修辞法抒写情思,如《蝶恋花》写离情:“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四叠阳关”指阳关曲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千遍”道出离情之无限.又如《点绛唇》相思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有一寸那么短小纤弱的柔肠,却盘旋缠绕着千丝万缕的愁绪,真是不胜负荷!
总之,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知识女性.
二、李清照晚期词的内容及风格特点.
1、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风格多写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以愁苦为基调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次年复来,掳去赵佶父子,赵构出逃商邱,组成南宋政权,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令人失望.对此,李清照颇多抨击.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称为“压倒须眉”之作.“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两度否定,不将正确答案揭出,让读者去揣摩.细心的读者,会循着上文“离怀别苦”的句子,而知道她说的不外离情相思,造句新颖别致,饶有余味.《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正集》评曰:“顺说出妙.瘦为甚的,尤妙.”《草堂诗余隽》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下片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愁”,引流水作证,证明自己的相思,同样细腻而含蓄地写出婉转曲折的词意,显得丝丝入扣.
而值此家国危难之时,李清照在辗转逃亡中,经营半生的艺术成果,在青州陷落和几度江南兵乱中被焚遗抢劫殆尽;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建康突然病逝,在家亡国破之际,她流徙飘萍,而今孑然一身,孀寡无依,打击之重是不言自明的.此后,李清照命蹇多乖,流离奔波,历尽艰辛,才到了杭州,谁想,竟又遭恶人中伤,尝尽了人间的苦辛,心灵上经受了极大的创痛.
民族的危亡,个人的不幸,给李清照以沉重的震颤,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浓重的伤感情绪,感时伤世,悼亡思乡,表达国破家丧的凄怆心情,她饱经忧患的沧桑阅历,使她的词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视角也有所扩大.她对故国乡关的殷切思念,对亲人爱人的难以克制的绵绵思念,使其对景伤情,然而哀哀中年,形只影单,于是只有在幻梦中追寻旧日温情.白天独坐帘内,瑞脑香雾中有明诚的笑脸;夜间梅香阵阵里有你唱我和的诗句与二人共饮的酒香.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其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在《清平乐·年年雪里》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以深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土沦亡的悲痛,感情真挚,摧人心肝.词风变得凄怆深沉,苍凉悲楚,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颇能感人衷肠.如《孤雁儿》写孤独惆怅之情:“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用极浅俗的语言,写沉痛的孤独感,令人十分同情.而且特意选用《孤雁儿》这一调子,象征自己就是一只秋空孤飞的鸿雁.词作充满着孤独寂寞,感世伤怀的凄冷美.
又如《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景,此景非常景.狂风扫百花,尘中有余香,一副凄惨衰败之景.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此刻什么样的心境已可见一斑.“日晚倦梳头”主人公出现在大家面前,太阳已经高挂天上,慵懒无聊蓬头乱发的中年妇女,何事忧伤?“物是人非事事休”,直抒胸臆,这是“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委婉含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换头一转,但笔断意未断,如此浓愁何不借春光美景来驱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又转,恐怕双溪春光明媚,撑船泛游也难遣自己的情愁.一个物化的 “愁”字,变精神为物质,并赋予它重量,使人感觉更强烈.词上片景中有情,缘情布景.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一副惨景、一种悲情起句;缘何悲,愁何状接承;下片换头一转,笔断“经”未断,欲借景驱愁,末两句又一转“愁”情浓郁无法驱散.波澜跌宕,吞吞吐吐,通过神奇的艺术构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约蕴藉,跌宕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整首词表现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它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这个“愁”字是“词眼”,有了“眼”,词的“神”就出来了.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永遇乐·落日溶金》这首词则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浓重的故国旧家之思,给人以深深的感染,甚至引发了辛弃疾、刘辰翁等爱国词人的由衷共鸣.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声声慢》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它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词人巧妙运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开头一连使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张端义《贵耳集》评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这是赞美她技巧的纯熟,寻觅是动作的叙述,冷清是气氛的描写,凄惨哀戚是情感的刻画.这首词就象一首急促的管弦演奏曲,渐入于凄楚幽咽之境,这与她早期中年的词所表现出的柔和如流水般的情调截然不同.在情感上是痛苦的倾诉,用字重叠,节奏急促,写到“晚来风急”,令人心弦也随之绷紧,情绪也迫切紧张起来;再到“满地黄花堆积”正象征着愁情之凝聚不散,写到孤守窗前时,则说“独自怎生得黑”,把一种强烈忍受煎熬的苦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最后形容雨声,又用“点点滴滴”四个叠字,在情意上缠绵婉转,一唱三叹,声调上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极具音乐之美.加上整首词句法长短不一,变化繁多,配合有四声的抑扬顿挫,使音乐性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2、李清照晚期的词还有俊爽开朗,超脱豪迈的一面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词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她的词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倜傥而有丈夫气.晚期的词作也有直接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沧沉郁,情感也更加深刻,进入了一个人品、词品极高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以浪漫主义梦游方式,借助干梦境的描述,用驰骋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诉隐衷,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这样的词笔出自清照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是“惊人”的.在词中,她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表露出诗人不满人间的黑暗,憧憬天上的光明,寻求精神的归宿,充分体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对于一个封建社会受到压抑、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这种设想本身就充满了豪气,表现了李清照旷远的胸襟.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并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说明这时的她在饱经风霜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忧时伤世的知识女性.
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她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是主观的抒情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结晶.
综上所述,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丰富的情感,超奇的理想,独特的创造力,造就了李清照前后期词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也为她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