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相关链接: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其中民间诗歌部分,相传由周王室派专人搜集而得。称为“采风”。《诗经》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农桑耕稼、狩猎放牧的劳动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用歌咏、舞蹈、弹奏等来抒发他们美好的情感。于是,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就广泛流传下来。
古代帝王每当举行祭祀等国家大典时,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会盟时,都要弹奏庄严、壮美的音乐。因此,宫廷中专门配置了负责诵诗、奏乐的人,这就是乐师。乐师们既要从民间搜集各地的歌谣,进行筛选、加工后献给君王,又要自己创作适合宫廷需要的各种歌曲,并加以汇编、保存。
东周时期,各国的乐章通过交流或进献,最后都集中到周王室,统一由太师掌管。这些来源不一的诗作积累多了,经过整理润饰,最后汇编成册,华夏民族的第一部诗歌集就在这些周王室的乐师手中诞生了。
这部诗歌集在当时称作《诗》,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于是又称为《诗经》。《诗经》中共有305篇作品,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诗经》中的诗,在当时都配有曲谱,可以吟唱。根据作品性质和乐调不同,可以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就是民歌。因为从这些歌谣里可以察知各地的风土人情,所以称为风。《诗经》有15国风,分别是15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诗作。《诗经》的国风,内容丰富多采,保留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绝大部分是民间抒情诗,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诗经》的国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以简朴的语言描绘事物,以朴素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雅,是正声的意思,都是宫廷乐歌,又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诗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赞美诗,用于宗庙祭祀,是一种宗教性的颂诗,共40篇,多数是由贵族创作。
整部《诗经》就像一部瑰丽、珍奇的史画长卷,一阙雄浑壮阔而又柔美抒情的交响乐。我们从《诗经》中仿佛看到了农夫在耕耘、工匠在营造,贵族王公在饮宴、游猎;仿佛闻到了山林、草原中的青草、野花的清香;仿佛听到了鸟兽昆虫的鸣叫;仿佛真切地感受到深挚的友谊、纯朴的爱情,等等。
《诗经》中有对统治者荒淫、腐朽面目的嘲讽,对贫富对立、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的鞭挞,对乱世中战争、徭役带给人民无限痛苦和伤害的泣诉,也有对很多英雄人物文治武功的颂扬。
爱情、劳动和战争是《诗经》中最常见的题材。《诗经》中很多爱情诗,反映了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所带来的极大痛苦,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中的很多作品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所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历代文人都奉她为诗歌创作的典范。同时,《诗经》是研究周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风俗、语言、部族起源和社会关系的真实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天,《诗经》由于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最古老的诗集之一,被译为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即第二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