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然而,一年年呈下降趋势的全民阅读数据,让人们开始担心阅读的生存环境。在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交融与争锋中,我们对省会青年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诸多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图书馆青年阅读群体缺失,功利性阅读日益加剧,防止电子阅读带来“浅阅读”……
每到世界读书日,不少人便纠结、羞赧,甚至黯然,原因很简单,我们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矜,但多次调查显示,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读书少显然不是好事,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称:“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这话虽然不怎么悦耳,但值得深思和警醒。
读书的现实意义无需置喙,因此,提升国民阅读量是当务之急,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但笔者认为,仅仅呼吁国民提升阅读量还不够,还需要正视现实中的多重命题。
如何兴建更多的公共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少,是不争的事实。以色列人均读书多,与其拥有诸多的图书馆密切相关。据称,以色列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图书馆不仅少,而且许多成了摆设,比如为数不少的县级图书馆,藏书不足,名存实亡。前不久,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今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这是一则好消息,“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座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图书馆,对读者来说就是天堂。但是,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图书馆。
还必须正视的是,在农村、乡镇,没有图书馆怎么办?有论者认为,农民及农村阅读人口,读书量低,是因为购买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行。此说不无道理,但不是问题的全部,这实际上折射出了公共服务不对等的命题,在城市,或者大中城市,不乏图书馆、阅览室,但农村极其匮乏,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如何生产更多的好书?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古人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但是,现实中好书真不多。据悉,仅就长篇小说而言,我国每年出版1200部以上,试问,在这些惊人数量的小说中,有多少值得国人占用珍贵时间阅读?可以说,那些“只为君王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的“含泪”文字,不值得读;那些制造低级趣味、诲淫诲盗的文字,不值得读;那些教人厚黑,宣扬苍白而虚假的励志文学,也不值得读。读这样的书,无益反倒有害。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常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吗?”有多少写书者,能对得起文学、对得起写作、对得起读者、配得上时代?
此外,如何能让人读得起书?书籍虽被称为精神食粮,但昂贵的书价的确让一些低收入者望而却步,精神食粮也不是随便就能享受的。再比如,如何减少浅阅读?当前,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盛大文学CEO侯小强甚至断言——“十年之后,人人都爱电子阅读”。一项调查显示,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比例高达24.6%,其中16.7%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接触过手机阅读。也许,电子阅读是大趋势,但这种阅读往往流于表层,是悦读、消遣读、打发时间读,难以深入,其弊端不容忽略。
阅读靠自己,阅读是权利,但同时离不了完善的公共服务。有学者称,“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基于此,笔者期待,书价能够下降一点,好书能够多一些,图书馆能够鳞次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