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与 飞 机
朱苏南
大约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的祖先便仰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做起飞行的梦了。人们也曾做过一些可以在空中短暂停留的东西,如墨子的木鸟等。但是人们还不能自己去领略飞行的乐趣。
人们曾想学鸟儿的办法,扑动一双人造的翅膀在天空中飞行,但总是失败。直到1890年,奥克塔夫·查纽特才证明单靠人的双臂和双腿,是发不出足够的动力的。人们只好另辟蹊径。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终于发明了现代飞机,人们总算圆了飞行梦。鸟是通过不间断地上下扑动双翼,扑打身体下方的空气来获得向上的反作用力借以停留在空中的。然而飞机是一种机械,经不起像鸟那样无休止大强度地扑动双翼。人们是运用流体力学的有关知识让飞机飞起来了。人们把机翼的上下两个表面做成不同的样子。上表面略有凸起,而下表面比较平。这样飞机在飞行时,空气就会以不同的速度流过机翼的上下表面,而流过上表面的空气速度大些。由于同样的流体在以不同的速度流动时会对周围物体产生不同的压强。速度越大,压强越小。所以,在飞行时,机翼上表面受的压强会比下表面受的压强小些。飞机就从这压强差中获得向上的升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克服重力作用而不掉下来。
飞起来了的飞机还是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因为人们还无法控制它的升降和转向。一开始,人们还是运用流体力学的知识,在飞机上安装带有活动的空气舵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构成倒“丁”字形尾翼。当水平尾翼上的空气舵在飞行时向上翘起时,空气会被迫向上抬升,同时对尾翼产生一个向下的反作用力,使得机尾被压低,机头相应向上翘起。飞机就可以向上飞行。水平尾翼如此设计是合理的,但是这个方法用于垂直尾翼,仅在陆地上有用。在空中,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了。鸟儿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为什么飞机不能呢?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鸟的飞行动作之后发现:鸟在转向时,总是先把身体侧转,再借助升力转弯。否则就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转过较大的弯。于是人们在飞机的主机翼上装上一对活动方向相反的副翼——当一侧的副翼向上翻起时,另一侧总是向下翻起。空气对两侧机翼就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力,使两侧的机翼一边向下一边向上,进入侧转状态,然后飞机就可以借助升力完成转向了。
随着飞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同的飞机通常需要不同的性能。民航客机、运输机、轰炸机需要很大的载重量,战斗机、侦察机需要很高的速度。人们根据鹰具有的在飞行时把翅伸得又平又直的特点,给运输机等装上又宽又大的机翼。制成的运输机等可载重近百吨。人们又根据雨燕在高速飞行时将双翼向后掠开,以减少阻力的做法,将战斗机等的机翼做成后掠式。这样的战斗机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两倍或三倍。
现在的飞机已经是种类繁多,各有巧妙了。但是,无论是什么飞机,它总有很多东西是从鸟身上学来的。所以,现在的飞机就像幼儿园的阿姨说的那样,是只“银光闪闪的大铁鸟”。
荷 花
曹耘心
叶刚出水时,只有铜钱般大小,但它生长迅速,可谓“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夏季里走过江南水乡,处处点缀着美丽的凌波仙子——荷花。
荷花是一种一年生植物,大多数生长在水中,又被叫作芙蓉或是莲花,还有一些则生长在陆地上,称之为“旱莲”。
俗话说:好花还需绿叶扶,荷花的美是离不开荷叶的,荷”。长成后,田田的叶子层层叠叠,安排得错落有致,叶面上有着薄薄的角质层,结构很是致密,既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又减少有用物质的流失,也许正因为如此,荷叶上时常滚动着晶莹的水珠。
荷叶长成后不久,便会从中慢慢冒出零星的花骨朵,花骨朵呈圆弧形且比较大,生得很饱满,中间似乎充溢着气体,所以绽放荷花也比较大。花虽未开,但它那飘飖之态,袅娜之姿已使人陶醉。
到了花开时节,满塘荷花更是惹得人们驻足观赏。通常我们所见的荷花为粉色,但白色、黄色的荷花也不是鲜为人见。那白色荷花纯洁似雪。几根鹅黄色的花蕊蕴藏了无穷的内涵,而黄色的荷花又显得娇嫩欲滴。荷花的花期很长,到了深秋季节。当别的草木都迎霜凋谢时,依然能看到荷塘中挺立着的粉色荷花,带给了人们无限生机,不禁会使人联想到米切尔笔下的“乱世佳人”。
荷花的美不仅在它的颜色,它的形态更惹人喜爱。荷花的花瓣较大,中间微微突起,摘一瓣放于水中,就象一叶轻舟,花蕊则直立于中心。
荷花凋谢以后,会结果实,果实呈圆锥形,称为“莲蓬”。莲蓬外面并不光滑,有很多褶皱,颜色为绿色,其实说这是果实也不准确,实际上它的果实就藏于这锥形中,在锥形的底面,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圆孔,将四周蓬松部分掰开,里面的果实是一个椭圆体,颜色比外部略浅,果肉呈白色,莲心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荷花的根是属于块状根,内部贮有丰富的养料,也能食用,俗称藕。
自古以来,荷花都是文人墨客的宠物。“出污泥而不染”,“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都是她所享有的美誉,这一切,都表达了人们对荷花特殊的情感。
花泥画的制作
周佩玲
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和细腻柔和的油画挂在家中,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可显示出主人独特的文化品位。然而,好的国画、油画价格不菲,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距离感。这个时候,您不妨自己动手制作一幅花泥画。这种画也兼具美感和内涵,装饰性强,并且制作简单。下面就介绍一下花泥画的制作方法。
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几种色彩的花泥、一枝镊子(要求两尖很平整并且长短一致)二块三合板和一个与画面色彩相配的相框。
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可贴画了。这一步虽然很简单,但也要认真对待。将你选好的白描画贴在粘了一层浆糊的三合板上,然后用干净的软毛刷,从画的中心向四周轻刷,用力要均匀,直到画面看上去较平整后,将其晾在通风处阴干。但切不可直接在阳光下曝晒,否则三合板会变形,不利于最后的装裱。
晾画十五分钟后,就可实施第二步制作了。这一步可以称为“蘸点”,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更多的细心与耐心。首先用镊子把花泥颜料一小团一小团的放到贴好的画上,然后握紧镊子,使两尖合拢,把堆成团的花泥蘸点开来,使它平贴在画面上。这一步骤有很多必须注意的事项。其一,就是蘸点要均匀。蘸点的厚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随时更改,但蘸点一定要均,且要完全覆盖住画的原像。第二,不能在刚蘸点好的色彩旁进行另一种色彩的蘸点,这中间至少要相差一分钟。这是因为湿花泥渗透性强,会改变其原来的色调。第三,在对画的背景与 主体的处理中,必须先蘸点主体。如果先制作背景,由于背景的面积大,处理时易把主体的白描边线覆盖住。
整幅画面就制作出来了,只剩下最后一步——装裱。在画的背面叠合一块三合板,用相框框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花泥画的制作时间短,制作费用低,拿到灯光下,凹凸不平的花泥画还能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和艺术韵味,因而作为装饰品,是价廉物美的明智选择,不信?您试试吧!
静 怡 阁
魏静
静怡阁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名胜古迹,倒是我家两室中地位最卑微的一间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左右,并且位居与阳光无缘的暗面。可是自从我成了这间小房的统治者后,它便一举成了我静心读书、快乐生活的雅室了。于是乎,我戏之曰“静怡阁”。
父亲说这间屋是“闺房兼书房”。其实,闺房的特征并不明显,因为没有几件象样的摆设和化妆品。说它是书房,还比较符合实际。轻轻推开虚掩的木门,站在墙角,映入眼帘的是背靠东墙迎面而立的大书柜,整齐地摆放着5层书,基本上都权属我父亲。最上层是《辞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第二、三层是古典文学作品,最显眼的是《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魏晋南北朝诗述》《唐诗选》《宋词选》《宋诗选集》以及李白、李贺、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选集。第四层是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作品,钱钟书的《谈艺录》等。最底层便归小说占领,除《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外,父亲收藏的小说并不多。
紧靠大书柜的是一个小书橱。这上面的书才属于我。原来上面摆都是各科课本,各种参考资料和习题集。近两年,《朦胧诗选》《现代生活艺术》《趣味逻辑学》和三毛的作品等。不知不觉地挤了上去。书橱上面放着一台收录机,这是我学习英语的老师,娱乐时的伙伴。
小书橱的旁边是一个写字台,紧靠窗户,光线最好,上面摆放着台灯、台笔、地球仪和竹笔筒。写字台上方的墙上贴着两个隶书大字——“勤奋”,它时时激励我奋发学习。
大书橱、小书橱、写字台依次而立,又都是粉绿色的,俨然是一套组合家具。对面是一张单人床,枕边经常放着几本书。在床头南边靠门处,是一个废弃不同的低音箱,上面被我装饰成一个动物世界:小黑人和圣诞老人交头接耳,小白兔和小黄狗说悄悄话,丑娃和白雪公主手拉手地静视着一切。这些算不上工艺品的小玩艺儿,一直忠实地陪伴着我。
“静怡阁”是我的世外桃源,是它将都市的喧嚣与躁动挡在窗外,留下的是宁静与平和。我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满足感升起,驱散了烦恼和倦意。 有室如“静怡阁”者,不亦乐乎!
揭 开 生 命 的 面 纱
——DNA漫谈
陈睿
地球上的生命辉煌的延续了35亿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生物界,更诞生了我们最具有智慧的动物——人类,演绎出了雄壮的生命乐章。而它的谱写和演绎者则是我们的DNA。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这架生命的“琴”,位于细胞内的染色体上,主导着生命的一代一代延续。1953年,年轻的沃森和克里克绘出了这架琴的结构:一种迷人的双螺旋形态。外侧,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平行盘旋而成的是琴架;那中间是叫做碱基对的琴弦,他们只有四个音符: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并且只能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进行演奏。但DNA用它那神秘而无限的排列,给生命谱写了无数的乐曲,奏响的是最宏伟的生命乐章。
那么,DNA为什么可以成为最主要的生命物质呢?条件有三:
首先,DNA的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它主宰生命的前提,否则不稳定的生命将是脆弱的,决不会有35亿年的历程。
其次,DNA作为遗传物质要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怎样的呢?开始,它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将两条螺旋解开。在解旋的过程中以每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游离的脱氧核糖核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出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解旋的进程的发展,子链和母链又盘绕在一起,形成新的与母链一样的DNA分子。他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提供了精确的模板,保证了复制的精确。复制的DNA又通过有丝分裂传给子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才产生了“种瓜得瓜”的遗传。
最后,DNA分子能够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性状。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和性状的体现者。DNA控制生命,就是控制蛋白质。而亲代传给了子代的DNA遗传信息(特有的碱基排列顺序)又怎样通过蛋白质来体现呢?他遵循的是中心法则:子代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一种核糖核酸),再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使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细胞质中核糖体内按照密码子规定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排列起来,合成与亲代一样的蛋白质,从而获得与亲代同样的性状。
并且DNA还能够产生遗传的变异,这是保证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生物学家柯林斯说:“我们原以为它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复杂,但是不!它只用了3万个碱基对和百万分之一的差异就造就了我们复杂的人类!”
我们还在探索生命的道路上缓慢的前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读懂这本真正的无字天书,得知生命的奥秘,造福苍生。
铅 笔
梁天琛
铅笔是人类书写的好帮手。我们现在所用的普通铅笔,大多有20 厘米长,戴着一顶黄色金属包头橡皮帽。一般一支可以划三十五英里那么长,大约能够书写四万五千个汉字。
铅笔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三百多种。我们常见的有书写铅笔、彩色铅笔、化妆铅笔、缝纫铅笔和外科大夫在病人身上做开刀记号的铅笔等等。
铅笔通常由四十种不同的原料制成。其中,最好的石墨产于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粘土产于德国,最好的橡皮产于马来西亚,最好的腊产于巴西,用于机器中搅拌石墨的那种卵石产于比利时、丹麦,而最好的带有芳香味的木材产于美国。
铅笔的风采道不尽说不完,不过从铅笔的发展史中,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呢!
铅笔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但真正的现代铅笔却起源于英国。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突出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树根处露了出来,原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当地的牧羊人便拣来这样的东西,在羊身上涂划标记。不久,精明的城里人还把石墨切成条状,称作“印石”,在街上卖。
不过,石墨印石容易污染手指和折断。有一位不知名的人解决了污染问题,他用线或绳子把石墨严实地包裹起来。易断的问题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特·费勃)于1761年解决的,他把石墨、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做成棍棒状,这样,硬度要比石墨印强得多。
1790年,当拿破仑侵略欧洲的时候,从他的敌对国————英、德两国那里得到了这种他喜欢的小玩意儿。但由于是敌对国发明的,他总有些不高兴。于是,便下令法国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尼可勒斯来寻找法国石墨并做出石墨笔。
由于法国只有很少的劣质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粘土来增加数量,然后拿到土窑里焙烤,殊不知,这样一来竟比他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奇迹般地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通过逐步调试各种混合料的比例,尼可勒斯生产的铅笔有了从硬到软的不同分别。铅笔所划出的颜色也有从浅黑到深黑的变化。这就是铅笔型号的由来,它也是铅笔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到了1812年,一个名叫威廉姆·门罗的美国人,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可以由机器从头到尾进行冲糟,槽深挖到与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等同。然后,将两片已带槽的木板条把石墨条夹合起来并粘上。这就是第一支现行使用的普通铅笔。
铅笔看似简单,其实却含有很深的学问呢!只要我们善于开动大脑这部机器,将来或许能生产出更多、更新、更有用的铅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