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范文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
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到深处的一泪感动……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
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
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
唐代诗人王昌龄说:“搜求于物,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说,心得来源于生活中物象的启发,心神进入物境,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深刻的文章。
如何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契合交融,让心神与物境合拍共振,前提是要有情感的蕴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储量极其丰富的情感矿藏。只要有适合的外界条件— 打开一个缺口,情感就会像石油一样喷发出来。可见,情感的喷发点,就是物与神相通的契合处。因此,借物抒情类文章,启引灵思的关键,是选取什么样的物,选取什么样的景,选取什么样的角度,能够让炽烈似岩浆的情感迸发出来,真正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具体地说,借物抒情类文章的写作,灵思引发的关键有三点:第一,如以某景为话题,可把寻找情结抒发喷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从哪个方向,从哪个角度写。例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作文。家乡的山、水、树、屋、街,凡能引动作者情思,能深刻反映家乡巨大变化的景物,都可列为描写对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刻动人。第二,描逑景物的特点,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似之中求神似,神似的形象描写,就为抒情打下铺垫。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写杨树的叶子是“片片向上”这就是一种神似的写法。第三,联想引申要自然贴切,要以所描述的景物的外部特征相一致,不能牵强附会,漫无边际。
第二个范文
落叶
淑艳
秋风骤起,满池原本亭亭玉立,碧绿袅娜的荷叶;如膏脂般丰润,带着一种欲说还羞情状的莲花,凭添了惨然的暗淡。田田如舞女的裙,莹莹似玉雕粉彻的优美,被时间的流水带走了,带到了遥不可知的天国,只把美好的记忆,留在了梦中。
池边一株高大的杨树,在秋日中飒飒低语。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有的打着旋儿,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不情愿似地落在地上。好象非常不愿离开养育它的母亲——大杨树,频频回顾,别情依依。有的从上边树枝落下,又挂在下边树枝上。那是真情地拥抱,执意的眷恋。秋风无情,秋日无语。一阵摇撼,它还是被迫离开树枝,缓缓地落在水面上。沿着池塘已是厚厚的一层落叶,猛然,在一片枯黄中,有一片深绿色的嫩叶非常亮眼。这片叶子为啥这么年青?也许是杨树最后一片绽开的叶子,它还没有走完生命的历程,还在做着青春的美梦,不想,无情的秋风,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板着冷漠的面孔如期而至,和其它树叶一样,被迫离开树枝。
时令到了让它们最后分别的时刻,别无选择。谁会理会一片还没成年的绿叶呢?
又一阵秋风刮过,池塘喧闹起来,那声音好象在说:等来年吧。
哦!我明白了,它们没有消沉,更没有哀伤,它们是在悄悄地酝酿,在酝酿着一个更灿烂更美好的春天……
哗——一阵急雨似的掌声和孩子们的喧哗,打断了我的沉思。原来,池塘不远处是一所少年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胸前飘着一角鲜艳的红领巾,正在给小朋友们讲抗日英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小英雄感动的热泪纷飞。
依然是无语秋日,飒飒秋风。
看看以上的怎么样呀~~
http://wenwen.sogou.com/z/q655240066.htm 上有文章
这个早晨,微风中寒意正浓
站在这山头,遥望脚下的一片雾海,所以的思绪卷向无边的喜悦,
淡淡地云雾笼罩马群,那树,那朝阳,还有起伏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早晨的太阳还不是很耀眼,那抹梦幻的红色打在蒙蒙的雾上,
给这个草原镶了一道亮丽的金边
清风,烟雾,还有坝上独有的橘红色的晨光,
把这个苏醒的草原,演绎的五彩缤纷
在这里,只看到宁静,蓝色鲜明而生动,
于是,心情也在这个夏天的草原激扬起来
橘红色的早晨,橘红色的雾,橘红色的梦想,闪烁着感动与欢快
天地的柔静,点燃了梦的开始,树的清姿在迷雾中站立成一种气质,
所有的语言应是无言! 深锁在心里的是缓缓而过的马群
天空透着橘红色的拂晓,雾海象一条奔腾的河流,
绵绵不断,源源不绝,把这坝上的清晨,瞬间染上幽蓝
的确很迷人
看到这些,心里总被感动着
阳光的折射,令这片草地看起来有些许梦幻
那白云和蓝天,多么象小时候被风吹皱的童年
这样的阳光只有在坝上才看到
在这宁静的小屋里,该是一种纯朴的生活
山花漫山遍野
在常人眼里,路只是一种旅程,可这里的路特别诱惑··
这路的另一边,会是什么样子··
蓝色的夏天
梦中的白桦,阳光给它点缀了一道金边,看起来仿佛回到远古的国度
马背上的悠然
视觉造就了相机里的激扬
心再次留在了草原
莲,素有“风露佳人”、“碧波仙子”的美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妇孺能诵。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在众多写莲的作品中更是风骚独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有“四美”。
一 绘形传神的描写美
提到《爱莲说》,人们就会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精典的描写。这段文字虽然简约,却抓住了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特点。它不仅描绘出莲的清隽挺拔、可爱可敬的形象,而且于形象之中还传神地表现出莲的坚贞高洁、正直豁达、端庄傲岸的神韵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一体,从此,莲就象征着高风亮节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代名词。这种绘形传神的描写,凸现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个性,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二 缜密精巧的构思美
《爱莲说》以“爱”为线索构思全篇。“爱”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使结构十分缜密紧凑。首段采用由面到点的写法,先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然后用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作为过渡,引出作者爱莲,进入正题。接着描写莲之形象,初步暗示了自己对莲情有独钟的原因。第二段评花,点明爱花的个中缘由,照应开头;结尾抒发感慨,再次回应前文。全文开合有度、反复照应、天衣无缝,给人一种缜密精巧的构思美感。其次,作者将绘画艺术手法纳入构思创作之中,采用正陪反衬的写法,使行文具有曲径通幽、拨云见日之妙。爱莲而不直写莲,以菊托莲,是正衬,起到了“以叶衬花”的效果;以牡丹衬莲,是反衬,鲜明地凸现出莲的神韵风采。正反衬托,使莲的君子形象卓然鹤立,令人肃然起敬。
三 错综跌宕的表达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题为“爱莲”,作者并没有开篇写莲,而是先写世上可爱的花多,用陶公之“独爱”与世人之“甚爱”宕开一笔后才写“予”之“独爱”,曲折入题。一“独”一“甚”,使文章涟漪渐起。写莲花,采用“特写”,浓墨重彩、工笔细描、重点兀现,使莲的高洁傲岸的形象赫然入目,令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体味无穷。第二部分却笔锋突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一“谓”字引发议论,点评人们爱花的实质,让人若有所悟。最后用一“噫”字抒发万千感慨:叹像陶公一样爱菊的人——真正的隐士太少,叹像自己一样爱莲的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难找,叹爱牡丹的人——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豁然明了,发人深省。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双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用骈散更迭的句子,加上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在表达上形成简洁明快、错综跌宕的气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 含蓄丰厚的意蕴美
只有一百多字的《爱莲说》,之所以成为千古美文、传世杰作,更在于它含蓄丰厚的意境。一是采用借花喻人的手法,赋予了文中所写之花的象征意义,使文章含蓄蕴藉,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文章名曰写花,实则写人。菊、牡丹、莲,都代表着不同的人格品质。专就莲而言,她的端庄大方、纯洁坦荡、坚贞高洁,就寄寓了作者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观与处世观,是作者人格特点的形象再现。二是采用写物讽时的写法。尤其是结尾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声慨叹,万千意蕴:是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夷,对趋炎附势者的不屑,对混浊社会的抨击。文章在作者的慨叹声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我系……
要靠自己,不应该靠外界。好好的理解我这话吧
现在求篇作文交差了事了,可以后考试呢,如果不靠自己,那么最后你永远不会成功,我以前也是喜欢抄作文,可考试是却犯愁,所以我现在都靠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行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