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素有“风露佳人”、“碧波仙子”的美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妇孺能诵。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在众多写莲的作品中更是风骚独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有“四美”。
一 绘形传神的描写美
提到《爱莲说》,人们就会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精典的描写。这段文字虽然简约,却抓住了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特点。它不仅描绘出莲的清隽挺拔、可爱可敬的形象,而且于形象之中还传神地表现出莲的坚贞高洁、正直豁达、端庄傲岸的神韵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一体,从此,莲就象征着高风亮节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代名词。这种绘形传神的描写,凸现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个性,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二 缜密精巧的构思美
《爱莲说》以“爱”为线索构思全篇。“爱”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使结构十分缜密紧凑。首段采用由面到点的写法,先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然后用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作为过渡,引出作者爱莲,进入正题。接着描写莲之形象,初步暗示了自己对莲情有独钟的原因。第二段评花,点明爱花的个中缘由,照应开头;结尾抒发感慨,再次回应前文。全文开合有度、反复照应、天衣无缝,给人一种缜密精巧的构思美感。其次,作者将绘画艺术手法纳入构思创作之中,采用正陪反衬的写法,使行文具有曲径通幽、拨云见日之妙。爱莲而不直写莲,以菊托莲,是正衬,起到了“以叶衬花”的效果;以牡丹衬莲,是反衬,鲜明地凸现出莲的神韵风采。正反衬托,使莲的君子形象卓然鹤立,令人肃然起敬。
三 错综跌宕的表达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题为“爱莲”,作者并没有开篇写莲,而是先写世上可爱的花多,用陶公之“独爱”与世人之“甚爱”宕开一笔后才写“予”之“独爱”,曲折入题。一“独”一“甚”,使文章涟漪渐起。写莲花,采用“特写”,浓墨重彩、工笔细描、重点兀现,使莲的高洁傲岸的形象赫然入目,令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体味无穷。第二部分却笔锋突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一“谓”字引发议论,点评人们爱花的实质,让人若有所悟。最后用一“噫”字抒发万千感慨:叹像陶公一样爱菊的人——真正的隐士太少,叹像自己一样爱莲的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难找,叹爱牡丹的人——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豁然明了,发人深省。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双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用骈散更迭的句子,加上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在表达上形成简洁明快、错综跌宕的气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 含蓄丰厚的意蕴美
只有一百多字的《爱莲说》,之所以成为千古美文、传世杰作,更在于它含蓄丰厚的意境。一是采用借花喻人的手法,赋予了文中所写之花的象征意义,使文章含蓄蕴藉,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文章名曰写花,实则写人。菊、牡丹、莲,都代表着不同的人格品质。专就莲而言,她的端庄大方、纯洁坦荡、坚贞高洁,就寄寓了作者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观与处世观,是作者人格特点的形象再现。二是采用写物讽时的写法。尤其是结尾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声慨叹,万千意蕴:是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夷,对趋炎附势者的不屑,对混浊社会的抨击。文章在作者的慨叹声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我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