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野炊活动 浙江省桐乡市 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2) 戴雅香 今天下午班队课我们去烧野火饭。早上,大家都带了自己要带的东西来到学校。老师看到了就叫我们拿去放在办公室里。 中午,老师带着一群男同学来到茅盾广场的一块空地上去搭灶。而我们女同学则留在学校里做好其他的野炊准备工作。我来到办公室,先淘米,再剥豆,然后切肉……等到男同学搭好灶回来,我们就把烧野火饭的物品放进了锅子里面。然后,我们把这一些东西仍旧放在办公室里面,出去上课了。 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还不忘记和一位老师约定请他等一会儿来帮助我们烧饭。老师爽快地答应了。这时,我想现在我们这一组烧的饭一定比其他组的要快,要好。第三节班队课的上课时间到了,我们马上到办公室拿了东西就走下楼出了校门来到茅盾广场。到了那里,组内的男同学就向我们吹牛,说:“我们搭的灶可是最高级的了。你们一烧就可以了解到它的优越性了。”我说:“别吹牛,要到我们生着火以后再作评价。”这时,我叫一个男同学帮我拿一下锅子。我看到他拿锅子了,就松开了手。没有料到,他竟然拿不稳,锅子倒翻在地上了。还好,幸亏我抢救及时,只倒出了一点米、豆、肉。水却倒出了许多。我发现水不够了,立刻叫一个男同学去提水。这时,有同学说:“不用去提水了,老师拿水来了。”老师给了我们一些水,我们就开始烧了起来。老师把水给了需要水的小组,然后就到我们这里来帮我们烧火。我想锅子里盐和味精还没有放。于是,我就对老师说了。他让我赶快放。我放了一些进去。老师烧火可真有一手。他先用报纸点火,然后把柴放在上面。火越来越大,锅子也烧烫了。眼看快要烧好了,可是一个同学揭开锅盖,我看到锅子里面还有许多水。怎么办?老师说:“没有关系,等一会儿,它会干的。” 饭终于烧好了,焖了一会儿,我们想拿着锅子回教室去了。但是,这锅子连环上也很烫,没有一个人敢拿。老师帮助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两块木板插在锅子的环上,一边一个,这样抬着就不烫手了。 到了教室,我们立刻盛饭吃。锅子里面的饭很快就没有了,这是我们争着吃的缘故。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胜觅蜀冈新井水,要携香味过江东。”吟着苏东坡的《留题竹西寺》,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蜀山。
沿着平静的蠡河水,跨过温情脉脉的蜀山大桥,我们来到了古南街。这条街宽约三尺,曲曲折折,幽静而深远。踩着脚底下长条形的大理石板,欣赏着街道两旁对峙的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热闹街市。历经八百年沧桑的街石早已磨出了岁月的光泽,当年,苏公又可曾在此徘徊?
到了古南街的尽头,我们看见了一座黑瓦白墙红柱的建筑群,这就是东坡书院。一进大门,翠竹、假山、石桥映入眼帘,让人感到清新雅致,充满文人书韵。我站到那拱精致的小桥上,仿佛看到苏东坡捋着胡须,遥望明月,畅抒胸怀,好一座诗情画意的小石桥。
往里看,我被一把巨大的茶壶吸引住了。哦,那就是“东坡提梁壶”!我和几个同学快速地穿过一进房屋,来到庭院中央,端详起这把壶来。我心里不禁暗暗赞叹:苏东坡真神,居然能做出这样一把茶壶来。对着这壶,我和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东坡的煮茶诗:“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合吸深情。”想当年,东坡取金沙泉、阳羡茶、紫砂壶,活火细烹,直待香雾纷藤,呼朋唤友,且酌且吟,好不自在。
在壶的西侧,有个见方的天井,三条长廊的墙内镶嵌着大小各异的石碑,碑上内容丰富,字体各异,让我们大饱眼福,既感悟到东坡的才情,又领略出世人对苏公的敬仰。这就是“碑林”。
在壶的正对面,一座紫砂雕塑高高耸立,这,就是苏东坡,吟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诗情奔涌的大才子。他峨冠美髯,慈眉善目,广袖微展,衣袂轻舞,仿佛陶醉在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中,诗情喷涌,亦步亦诗。那著名的《楚颂》,兴许就是这样信手拈来的吧。
东坡书院内,还照原样摆放着东坡当年买田蜀山,办学兴乡时的学堂、食堂。轻抚着一张张光溜溜的台凳,我耳边不由响起琅琅的书声,眼前宛若看见苏公正手把手地教蜀山的孩子执笔、书写、作诗,午间,看着孩子们香喷喷地吃着,乐滋滋地谈着,轻拈着胡须,笑吟吟地点着头呢。哦,蜀山,这片经苏公文韵人品盈润的土地,难怪才人辈出,各领风骚呢!
东坡书院的最后一进是一间宽敞的两层楼,名曰“望湖楼”。登楼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幽流淌的蠡河水环绕古城,似乎在娓娓地倾述着千年的变迁,蜀山清秀的丽影扑入眼帘,东坡先生“此山似蜀”的一声惊叹似在环宇下回荡。当年,高朋满座,墨客云集,聚于此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该是如何慷慨、惬意。直至今日,苏公的诗韵豪情仍绕梁不绝,振奋人心。
天真地秀孕育了蜀山的灵气,苏公东坡的来临更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充满瑰丽的色彩。寻访东坡的足迹,我发现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激起了胸中的壮志豪情:为家乡的富强而发奋图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