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论既提倡吸收西方文化资源,又反对现代病和恶性西化;既主张打破偶像、反叛传统,又强调纵的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现代诗的落脚点在中国,该经由中国诗的现代化环节达到现代诗的中国化。同时,中国的现代诗应该具有超越性,它在艺术上代表的是中国诗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新诗。应该说这首诗到了最后才真正的点明了“乡愁”的主旨。如果光看前面的诗句甚至很多人会将其看成是一首爱情诗,而且还是一首幽默轻松的爱情诗,因为诗人在古典主义中还参杂了现代主义的成分。如在想到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诗人突然说了句“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一副无比失望无比郁闷的样子,但实实在在却是一副小孩子心性。其实这首诗中现代主义手法运用得最多的还是在对江南的描写上。诗人在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古香古色,如梦如幻的江南后,突然又加了诸如“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此类的话,打破了台湾和江南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对诗歌本身也进行了自我解构。这种手法可能会有很多读者不喜欢,认为破坏了诗本身的意境,但是到了最后一节,诗人的用意才彻底的显现出来。那样魂牵梦萦的江南,而且是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仅需三个小时就到的,对作者而言竟是“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短短的一湾海峡竟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现实的矛盾通过几句近似调侃的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黑色幽默。同时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矛盾向我们传达了他内心痛苦的乡愁。“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七个江南的连用,让我们仿佛中看到诗人站在港口对着大陆的方向大声呼唤,声嘶力竭地吐露自己的思乡之情。之后又加上诗人的内心独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三个想字,中间又用一个破折号,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极度的渴望,以及心愿无法实现的那种悲怆苍凉之意。读到这里我们才真正理解诗人自我解构的意图之所在。
余光中自己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余光中不是单纯的直诉思乡之情,而是采用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等多种手法来表达。从故国山河,自然景观,再到人文历史,诗人看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中年,他深切的体会到隔开他和故乡的并不是那三小时的路程,而是那流逝的时间和其他的因素。正是这种沧桑使得余光中的乡愁透出千年历史的深沉底蕴,也使得这首《春天,遂想起》比其他乡愁诗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台湾乡愁诗库中一朵熠熠生辉的奇葩。
写作背景: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余光中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众多的表妹一同长大,并与其中的一位范我存结为连理。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乌镇人,因而,余光中对祖国的留恋更多的体现为对江南的留恋。这首《春天,遂想起》才真正是余光中的情感细腻之作。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春天,遂想起》的灵魂。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麼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