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爱的智慧
“待小人不难于严,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难于有礼。” ——《菜根谭》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宽容学生就是宽容自己,如果学生的犯错是成长路上必须的过程,那么宽容就是最有意义的评判。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显著发展,喜欢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在学业上高人一筹,为了表现自己,就有可能在课堂上搞点幽默的动作,发出夸张的声音;在课下,就有可能通过抽烟,追逐打闹等形式标新立异。这是一种潜意识的犯错。
如果一味的责备,如此三番,再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苦口婆心的说教就没有任何效果。扬汤止沸,釜底抽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自信。尊严来自于自信,自信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努力。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让基础差的学生在班里有尊严的学习、生活。宽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操,这是一种爱。
还有一种犯错是学生无意识的,非主观故意的。对于这样的错要宽容,目的就是要找到犯错的价值。
对于学校的一日常规,反馈栏上经常有扣分的情况。如卫生区有垃圾,扣了一分,找到干值日的同学问:怎么扣分了呢?答:我们扫了。到这时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根源,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习惯。扣一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必要和学生生气,所以接下来我常常这样和学生分析:扫了不等于扫好了,要认真的扫了,劳动的态度才算端正了;同样道理,每一节课都学习了,可成绩却大相径庭,学了不等于好好学了。提醒学生引起注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那这一分就没有白扣。
还有一种犯错是主观故意的,也最容易让人生气。比如男孩子喜欢单挑,到校园私角打架。一旦下手重了,班主任就通知家长,政教处牵头调解。很多处理只是当事人在口头上服软了,顶多两个人以后不会再打了,可是难保他以后还会找张三李四较量较量。这个时候,如果气咻咻地不给他好脸看,很容易让学生在这种敏感的时刻继续叛逆。
找到学生犯错的根源,是要逞强,是要报复,还是受别人所托?对症下药,鞭辟入里的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心里彻底醒悟。
学生晚睡时间在宿舍里打扑克,这是明知故犯。要分析犯错的根源,从他的父亲那里找答案:是不是其父也有这方面的爱好?那就要委婉的提醒家长已经影响孩子了,身教胜于言传,以后得收敛。如果是村子里有这样的风气,那家长在节假日就要多监督孩子,帮孩子选择健康的娱乐方式。一味的批评不是目的,更不会有效果。
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见犯错很多时候是有意义的。历史的进步是以一段时期的阵痛为代价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要挖掘错误背后的教育点,给予引导,这样的宽容无论大小都是有意义的,潜移默化间会推动学生思想的进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被宽容是老师在自己成长的路上的人文关怀。
而对于教师来说,宽容学生是教师高尚的精神境界。
压下心头火,换位思考学生犯错的动机,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理解学生所作所为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分析误区,走出谬误。这样的宽容对学生的尊重,又何尝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关爱?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种“软暴力”。一些很有事业心的同事,对学生要求极严,恨不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考上高中。他不肯原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真心改正也永远不能叫他满意。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从学情定位,盲目的热情,求全责备,不能宽容学生,其实就是不能宽容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吗?
毕业的时候铭记在心的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没有神,其实没一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要相信他,给他自信。很多学生在我们面前是普通的,几乎找不到他们的更多优点、个性。可是在他们的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如果我们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有最棒的那一面,那么对于他的不足,对于他的错误,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无奈,不是放弃。宽容是爱的高境界,宽容是爱的真承诺,宽容是爱的大智慧。摘掉有色眼镜,全面的看待每一名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严而有度,宽而有边,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职业的尊重。因为我们能宽容别人,同时也会被别人宽容着,被生活疼爱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