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08
年
08
月
08
日晚上八时,
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中华大地之上掀开了帷幕,
开幕式很好地诠
释了中华的文化精华,华夏文明“和”的文化用方块字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一夜让全世
界的人们都为之震惊、
为之赞叹。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新世纪重新焕发光彩、
熠熠生辉,
展现着她无比绚烂的美丽。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继续,需要生生不息,是人人首肯的事。古人说“
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
,即是希望文化传承能够不断生发,自我更新,每天都以新鲜的姿态呈现,使青春得
以继续焕发光彩。
作文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积累方面,由于汉字文化的绵延不断,文献可证,在世界
文明的传承上最令人瞩目。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一文字为载体的各类文献,一直扮演重要的
角色,是历史、传说、文学、思想,以及一切文明成就得以传之后世。
语言是先于文字产生的,早在人类社会形成时语言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历史长达几万年甚
至更长。那是,远古人类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所有的信息都是靠口耳相传。当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力的进步要求有一种载体来记录现实生活实践了,这时文字产生了。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种类有几千种,而文字数量要少得多了。有许多民族至今只有
语言而没有文字。在世界文字中,曾经出现过几千种古老的文字,其中最古老的三种:古代埃
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中国商代时期的甲骨文。这些文字都有几千年的
历史。它们都曾占据在世界文明的金字塔尖,都曾照耀过世界文明的旅途。
然而公元前
525
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埃及被编制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埃及被迫使用
波斯文,圣书字被限制使用了。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马其顿和罗马统治时期,圣书体
继续被使用。
公元
4
世纪左右,
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
就在公元
391
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从此就再也没有建造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
纪念碑或者神殿。随着最后一位能够读懂埃及圣书字的僧侣的去世,圣书字从人们的视野里消
失了。直到
1799
年,拿破仑军队在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附近挖战壕,偶然间发现了刻有三
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
,才使得解读埃及古文字有了可能。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
上的。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箭头的芦苇秆、木棒当笔,在用潮湿的粘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
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深、较
宽,抽出是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呼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
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
“楔形文字”由此得名。公元前
330
年,波斯为亚历山大率领的
马其顿大军所灭。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没有因此而湮灭。楔形文字从此消失了。直到
1835
年,
英军少校罗林森奉命前往伊朗,
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
这位业余考古爱
好者在贝西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大型摩崖石刻。经过
12
年的专研,罗林森终于在
1845
年成
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从此,悬崖上
的这种让人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再是一个谜,人们了解到它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在这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的冲刷之下,许许多多的人类文明消失
殆尽,许许多多的人类文明皮波斩浪、历经艰险而幸存小来,久而弥新,熠熠生辉,而汉字正
是其中的一支。
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寝室下消失
的时候,
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
只有华夏文明在腥风血雨中傲然挺立。
3000
多年来,无论是领土的分裂统一,还是政权的更迭交替;无论是汉民族的唐宗汉祖,还是
少数民族的康乾盛世;
无论是战国的百家争鸣,
还是秦皇岛焚书坑儒;
无论是激荡的辛亥风云,
还是惨烈的抗日战争,汉字,作为这沧海桑田的见证,公正、平静、永恒地记下了这历史的每
一篇乐章,而呆呆相传,生生不息。
那作为华夏文明的看不见的纽带,记录华夏文明的历史的汉字怎么来的呢?它又经过那些
变化呢?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
100
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
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
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
、
“八卦”
、
“图画”
、
“书契”等,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
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
8000
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
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
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
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
玉器、
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
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
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
19
种考古学文化的
100
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
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
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
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
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
(
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
10
余
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
)
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
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
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
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
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
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
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
起来。
汉字从最初的单体个字慢慢演变成了有系统的汉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系统
汉字,他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叫甲骨文。迄今为止,被学术界确认的已释字一
千多个,因为大量甲骨文属于殷商时代遗物,所以是商代文字的代表。在后来出现铸刻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古代“金”指金属,因此叫金文。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子的提醒与甲骨文相
差不大。但是由于材料和刻写方法的不同,所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是有区别的。金文之后
出现的是战国文字。这个时期社会非常混乱,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字主要有石鼓文、盟书文字、
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等。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李斯对大专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
篆。几乎在同时也长生了形体扁方的隶书。接下来,汉代承袭了秦代的制度,随着汉代不断扩
大自己的版图,为加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能力,汉代在边疆建立了屯兵制度。因此对信息传播
的质量、数度、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字开始经历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历史称这次
变革为“隶变”
。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汉字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狂草。随
后,楷书出现了。它柔和了隶书和草书的特点,更加方便实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文化的版图超越了政治的版图,结构方正的汉字,
克服辽阔的幅员,从黄河流域辐射到整个中国,并传播到东北的朝鲜,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越
南,超越中华文明漫长悠久的历史,沐浴着整个东亚。汉字跨朝越代,超越疆域界限,超越历
史时空,到今天,依然在广阔的东亚大陆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汉字,随着中国的强大,必将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