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想用自己心爱的石子和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子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她所有的糖果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男孩怎么也睡不好,因为他开始怀疑起小女孩是不是也藏起了糖果。
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就会想起大人们常常感叹的一句话:这是个诚信缺失的年代!诚与信真的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淹没了吗?
也难怪大人们如此的感叹,助人反被人冤枉的事情,近年来时有耳闻。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让人们不得不疑问“为什么做好事却引火烧身” “做好事都要自带摄像头吗” “以后还敢扶老太太吗”。一个个对“诚信”质疑的事例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诚实与信任的结合,前者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后者是外在对人的态度,若要做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人,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故事中的小女孩做到了,而小男孩,却因为自己缺少了最基础的“诚”,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不信”,有了对小女孩的怀疑,使自己彻夜难眠,痛苦不堪。
说到诚信,人们自然会想到“立木取信”的商鞅。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乱之时,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信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试。于是,赏金被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商鞅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的“诚”,诚心变法,富国强民,所以才有百姓对他的“信”。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的“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他是哥哥,为给家乡的农民工结清工钱,寒夜上路,不幸一家五口遭车祸全部遇难。他是弟弟,得知哥哥遇难消息后,义无反顾地赶在大年三十前返乡,代哥哥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手中。他们在一家五口遭车祸遇难的情况下,不躲、不藏、不找借口,没有账目农民工自己报多少工钱给多少工钱,不够一家人凑钱,认的是“干活给钱天经地义”的理,守的是做生意应有的信。他们生死接力,信守承诺,在当前社会风气下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正如北宋周敦颐曾经说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意思是诚信是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也是各种行为的源泉。诚信就是一种待人处事最基本的态度,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有了诚信,我们的社会才会如此的和睦。
请不要怀疑你我的温度,心底无私天地宽!
这个可以不。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