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在以“和为贵”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所体现的道德关系上,有力地维护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扬弃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夹杂的封建宗法成份,实现其中伦理关系在道德上的义务的要求,反映人们对和谐、融洽环境的追求。
如今发展市场经济,讲究的经济生活中的竞争,也离不开“助人为乐”美德的弘扬。这个 社会会出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发生工作或生活的困难,会出现比较贫困的人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者,这些人群都需要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乐于助人,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希望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中处于互助、互爱、互帮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意愿;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与他们良好社会关系的追求。“助人”以后,既帮助了别人是一种价值实现,又体现了一种自尊。**同志所极力推崇的党的优良传统中的“先人后已”、“自我牺牲”、“大公无私”精神,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美德是完全一致的,这些都应成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时代精神。
我们赞赏许多美德:勇毅、勤奋、坦诚、谦逊。闪烁这种种美德光辉的行为都不止一次让我们的青春热血沸腾。但若静心思忖,“最赞赏同学什么品质”?我们的确会工工整整地写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是啊,当我们还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开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美他助人的美德。这之后,从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侠,到《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这其中,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是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哦,必须把赶路的大嫂护送到家,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点。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我们班上也有这样乐于助人的同学,他就是某某。虽然平时说话不多,这一点可是全班同学公认的。
有一次班队课,上课前沈老师让我们带一些安全标志。有许多同学忘记带来了,而且现在我们中午吃饭在学校里,不回家去,所以大家都只好干着急。可是,他却带了许多,于是,许多同学拥了过去,向他借。有的甚至害怕迟了会借不到,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被老师批评了,所以就挤过去抢着拿。他看到这样下去可能会发生事故的。于是,他就大声说:“别急,别急,大家不要急,慢一点,让我一一借给你们,大家都有。”大家听了这话,才纷纷把手收了回来。他站了起来,把手里的安全卡片两张一个人地借了出去。渐渐地,他手中的卡片越来越少了,身边的同学也渐渐散开了。到了最后,他手中还有一张卡片,身前还站着一位同学。怎么办?借给他自己就没有了,不借给他吧,那他怎么办?怎么上课?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最后的一张卡片借给你,不过你画好了以后一定要马上还给我。”“知道了,谢谢你!”正在这个时候,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大家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上课后,老师请没有安全标志的学生站起来。他只好站了起来。老师批评了他,他一声也不响。在画安全标志的时候,他与同桌拼了一张,很不方便。
一下课,我就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明,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张都借出去呢?”“我是没有安全标志了,当时我也想过不借给他,可是我一看到他那焦急的眼神,就不忍心了。再说我回家还可以去画呀!”我被他的话感动了,说:“你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学生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