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马丁或许可以不死,活着留下来反抗命运,或者娶了罗丝,再把她踹了(我太恶毒了)。总之,马丁是一个好人,只有他死了,才是对所有虚伪、冷漠、丑恶最大的鞭挞。一提到结局,就不得不提它的作者杰克?伦敦,这个曾写出《热爱生命》,并拥有和马丁相似命运的作家(其实《马丁?伊登》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最终也选择了和马丁一样的结局,虽然原因可能不完全一样。
与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书里也有着所谓“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比如马丁所写的《仙女与珍珠》得不到稿费,马丁去讨要,但对方人多势众,马丁还是不得不同意《仙女与珍珠》的著作权属于强势的一方。
马丁伊登。是一个水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天接触的是“不懂语法、不知礼仪、穿着粗陋、没有知识的人”。可是他却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小姐罗丝。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从没听过的知识,马丁并没有畏惧和退缩,他奋发图强,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他并没有感到自卑和绝望,而是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和上流社会同样的水平,可以完全平等地得到罗丝的爱。马丁是失败了,但我还是被马丁的精神所打动。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原以为上层社会是个充满了绘画、音乐、哲学和诗意的文雅温馨的地方,以为在那里有深遂的思想,优雅的行为,高贵的心胸,纯洁的感情,是人类文化结晶的所在之处。可在他终于到达的时候,却发现那里为庸俗和虚伪所盘踞,连他一向看作最纯洁最高贵的恋人罗丝也不例外。在那里他找不到朋友,他唯一的知心朋友布里森登也已经死掉了。
另一方面,他又失去了自己一向的亲戚朋友。在他向上攀登之前他有朋友,有家人,虽然穷苦,在朋友之间他毕竟是个人物,打架斗殴,跳舞恋爱他都内行,都受欢迎,在家里他有姐姐和妹妹,姐姐疼地,妹妹爱他。但是在攀登上去之后他却失去了朋友和家,并非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有无数翻开的书本在自己和他们之间构成了巨大的鸿沟。贝陵公园的打斗便是一个绝好的证明。朋友们掩护地逃走他便逃走,当年那种好勇斗狠的英雄气概再也没有了,连美丽的丽齐?康诺利对他一往情深的爱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明白,即使是她也是无法跟他作心灵的交往的,两人好下去,对于康诺利只会是一种折磨。他只好及早抽身,避免对她更大的伤害。读书使马丁的精神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从那里他看透了上流社会的浅薄虚伪;而同时读书也让他和自己同阶级的朋友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这样,马丁的苦读和成功却孤立了自己。读到这里,我同情起了马丁。
最后,美国出版界的浅薄与虚伪更从根本上使他失望。在马丁?伊甸默默无闻时出版界对他是冷漠的。他把自己生活里最好的东西写了下来,向杂志投稿,稿件却总是被拒绝,总是在各个杂志之间流浪;为了写作他长期忍饥挨饿,但他苦苦写出的作品却得不到任何反应,使他觉得所谓的编辑部其实并不存在,有的只是退稿的机器。后来偶然有作品发表了,稿酬却往往被扣押,有时稿件又遭到毫不负责的窜改。但是等到马丁?伊甸的作品忽然受到青睐的时候,情况又整个地翻了过来。杂志和出版社争先恐后向他约稿,无论什么作品都要,逼得他硬拿不成熟的作品应付,却也照样出版,引起读者的抗议。当初他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为了吃饭勉强写着下锅之作,可现在金钱滚滚而来,塞满了他的腰包,却令他哭笑不得。更为滑稽的是:各杂志和出版社都来炫耀他们当初是如何发现了马丁?伊登的了。罗丝的父亲来找他吃饭,他委婉地谢绝了;罗丝亲自来找他,说自己爱他,要献身给他,更被他冷冷回绝;甚至当那姑娘剖白自己的一腔深情,表示愿意为他抛弃自己一度所看重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礼教传统时,他也丝毫不为所动。他脑子里在想的是,自己究竟什么地方改变了,让大家都对他的态度前后有天壤之别。他想通了,他的人和他写的东西都没有改变,真正改变的只有他的名声和地位、金钱这样的身外之物。所有人的伎俩和脑袋里那点东西被马丁看透了,他试着想回到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圈子,回到工人阶级身边去,那里曾经有他最单纯快乐的日子。可是他悲哀地发现回不去了,他看过的那些书使他和他曾经的伙计们之间产生了思想的隔阂,他此生此世都不可能回去了。马丁伊登在绝望中,坐上了去南洋的油轮。他想回到自己曾经流浪过的地方,可是他一想起要下船、要生活,且无穷无尽,就感到绝望。最后的最后,他跳下了海,悄无声息。此时的我,不禁也产生了阵阵迷惘。坦率地说,死亡仍然是怯懦的表现,因为继续面对这种现实需要更多的勇气。也许是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世界,才让他们都选择了轻生。实际上,生命是宝贵的,而过多的触及本质的思考,是无益的。与其终日自私地思考并且陷入绝望,何不选择自己的方式继续搏斗呢?即使这些徒劳不能让周遭为你而改变。
杰克伦敦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面貌,以马丁伊登的角色反映和揭露了美国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奢淫,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下层人民渴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暗示了马丁这个理想型人物注定的悲剧。联系我们现在的世界,和那时候的美国反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类似马丁努力向上的人物,但他们不会象马丁那样看透了一切而选择自杀,他们会朝更好的目标发展,赚更多的钱,吃更好的食物,坐更好的车。这就是现实,许多人处在拜金主义的暴风中不能自拔,不会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是否具有更高的层次。《马丁伊登》发表于1909年,距今接近100年了。100年前,杰克伦敦就提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拷问,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或许,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一种无奈。
不过,坦率地说,死亡仍然是怯懦的表现,因为继续面对这种现实需要更多的勇气。也许是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世界,才让马丁伊登和杰克伦敦都选择了轻生。实际上,生命是宝贵的,而过多的触及本质的思考是无益的。与其终日自私地思考并且陷入绝望,何不选择自己的方式继续搏斗呢?即使这些徒劳不能让周遭为你而改变。
虽然马丁的故事最后以他的自杀终结,但他的人生确实因着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过。马丁的努力和热情,不为生存所压,也不被其磨灭,着实鼓励了刚接触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我们。
“在美酒般的迷梦中沉醉不醒”, “让我热血沸腾的度此一生”,命运的脉搏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用户注册
投稿取消
文章分类: |
|
还能输入300字
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