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懒懒散散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不幸。有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天赋来创造美好的事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另外有些人没有生活目标,缩手缩脚,浪费了天生的资质,到了晚年只能悔恨叹息。本来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结果却与成功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而且应该用心地去做。
小张和小王同时受雇于一家公司,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一段时间后,小王得到了提升,而小张则依然是个小职员。小张认为老板对他不公平,论能力,他一点也不比小王差,为什么小王提升了,而他却依然是个小职员。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前去找老板理论。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小王之间的差别。
“小张呀!”老板开口说话了,“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小张于是就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从集市上回来,然后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小张于是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多少钱一斤?”老板问。
小张又跑了一次,然后问回了价格。
“好了,老板说,“现在你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要说,我让小王来做和你同样的工作,你看他是怎么做的。”
小王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每斤土豆6角钱;土豆质量很不错,我还带回来一个,让你看一下。这个农民下午还会弄来几箱黄瓜,昨天他的黄瓜卖得就很快,看来价格是公道的。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这一切小张都看在眼里,等小王走后,小张什么也没有说,红着脸从老板办公室走了出来。
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主动把工作从头到尾做好,能够一次做好的事,有谁会要多次才能做好的人去做呢?没有哪个老板愿意用事事都等着吩咐的机器人。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镜子不会说谎,你怎么做它就怎么表现,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来展现的,所以关注细节的人,就比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印象,当然也就可以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所以,在职场中,你千万不能忽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怎样才能使作文得高分?
写作辅导:高考作文夺分5个关键词 在高考考场上,考生用于作文的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尤其是阅卷教师的速度又是那样快——不是教师不负责任,而是时间紧,任务重。
有统计表明,一篇作文大约在2分钟之内阅卷教师是一定要“望、闻、问、切”完毕的,有的时间还会更短。
同时,高考作文又几乎占据了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以上原因,就决定了夺取高考作文的高分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五个“关键词”。
显豁 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形式等方面,力求显豁,目的是让阅卷教师一眼就能够把你的文章看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
具体来说: 1.主旨 —— 可以通过首括句,将文章所要传递的主要观点、见解、主张等呈现给阅卷教师,以便阅卷人不用通览全文就能够“窥斑见豹”,也就是说,不会“占用”、“浪费”阅卷人更多的宝贵时间,就能够对你的作文大意了然于胸。
请看北京2010年一篇高分作文的开头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写法:“仰望星空,那里有我们追求的梦想。
脚踏实地,默默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选择。
”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开篇就紧扣题目,亮出了主题、中心。
2.结构 ——可以采用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等,给阅卷人以鲜明、深刻的认知;还可以运用排比句(段)、拟人、设问等修辞,使阅卷人对你的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如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3.形式 ——可以借助题记、后记、书信体、日记体、寓言等形式;或是把每段的主旨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放在段首;或是把哲理句、体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得意句”独立成段,这是文章的采分点,能够使阅卷人眼前一亮。
如上海2010年一篇高分作文就是运用了这样的题记:“一个国家如果不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那么它在21世纪的发展中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 4——完整——由于考生时间分配失当,致使文章有头无尾,或是虎头蛇尾,这样,不仅字数达不到要求会扣分,更重要的是文章意思不完整,很难给阅卷人以整体感,这样的文章当然会影响分数的。
正如近代史上的文章高手林纾所说的那样:“为人看晚节,行文重结穴。
”阅卷人的心理,对文章最后部分,总比较重视,并往往会在脑海里留下总体印象,从而定下文章的档次。
考场作文要获高分,结尾一定要和开头呼应,做到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如一篇广东省2010年《与你为邻》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
”“与你为邻,真的让我感到幸福。
”5、洗练——高考作文,不管写成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或是散文等,都一定要做到洗练、简洁的要求,不要冗长、啰嗦,而应以一当十:如果是材料作文,对材料应该简约地引用、提炼,而不是大段地照抄不误;如果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事件、故事的叙述,也要依据文体区别对待,尽可能写得简略、概括些,特别是议论文更要这样。
文字洗练简洁、词约意丰,阅卷人肯定喜欢。
如上海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面对大海》中有这样精彩的一段: 海与大河不同。
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变通 所谓变通,就是在生活真实与合情合理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可以将人物、事件写得“完美些”、“巧合些”,因为,考生的生活环境、领域与视界的局限,就决定了考生可以也应该这样来写作,这与胡编乱造有本质不同,这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为了典型性,一个人的衣服可以是山东人的,帽子可以是北京人的,脸庞可以是浙江人的……目的就是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与问题的本质属性来。
如选入课文里的文章,特别是小说、记叙文、议论性散文等就是这样的名文佳作,传诵至今,常读常新。
细节 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但往往会被同学们所忽视。
这里的细节,是指文面清洁,不乱涂乱画,以致黑墨团处处可见;书写工整,字体不要有大有小:或是超出格子,或是“躲”在格子的一角,看起来刺眼或别扭、费眼神;尽可能地避免错别字,因为,三个错别字就要扣除1分,写作时,如果遇到没有把握写对的字、词,就要换用近义词、同义词,不要“硬”写、硬用;语句应通畅,语意连贯——写完后,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能通读一遍,借助语感,对疙疙瘩瘩、表意不畅、不明的地方稍加改动,以不影响意思表达,阅卷教师能够看懂为原则;款式上符合要求,尤其是写成书信体等文体的,要关注这一问题。
因为,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对作文的得分却起到无形的决定作用。
毕竟,赏心悦目的文面,犹如一个眉清目秀的“美人”一样,谁又能够忍心破坏她的神采、韵致呢?作文自然也是这样了。
当然,写好高考作文可能不止以上五点,但如果真能做到了...
怎样使作文教学更有效
——由“亲情”主题作文教学想到的 浙江余姚市梨洲中学 干颖聪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作文分数又占了“半壁江山”,因此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作文的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总是让学生不停地写作文,大作文、小作文、随笔、周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学生三天两头写作文,可谓绞尽脑汁、搜肠刮肚。
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因此提升了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提高的,有的甚至在倒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教学现状如此?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作了以下的探讨。
案例描述: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作文交上来后,发现很多学生的材料雷同,不是自己生病了母亲连夜背自己上医院就是下雨天母亲给自己送伞。
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学生在敷衍我,但静下心来想一想,难道自己就没有错吗?我在布置作业前提出明确的要求了吗?做过必要的指导了吗?没有。
那么学生每天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他能在“百忙”中把这篇作文写了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他写得怎样怎样好呢?于是我决定重新布置这篇练笔作业。
我想学生之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老套、陈旧,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细心观察生活。
于是第一天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观察母亲, 要求:回家后默默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静静聆听母亲的一言一语,并做好观察记录,然后把所记录的母亲诸多言行进行分类:哪些言行是天下母亲共有的,哪些言行是你的母亲特有的,哪些言行是天下母亲共有的但大多数人还没发现的。
第二天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因为本次作业要求具体,目标明确,很多学生回家都做了认真观察,第二天的讨论更是热烈。
一个学生说他发现他的母亲是全天下皮最厚的人,因为吃晚饭前他想帮母亲把刚蒸好的鱼端出来结果烫伤了手指,可母亲轻轻松松光手把鱼端到了餐桌上,还说一点也不烫,原来母亲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茧;还有一个学生说她发现自己的母亲特别爱父亲,因为父亲出差回来给母亲带回一件衣服,样式老套,颜色老气,难看得很。
可母亲却穿着这件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笑得合不拢嘴,后来隔壁阿姨来串门,母亲还一个劲地向她夸赞这件衣服料子怎么怎么好,穿在身上怎么怎么合身,母亲这是典型的“爱屋及乌”;另外又有一个学生说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吃完晚饭,她和母亲一起出去散步,她发现无论她一路上怎样调整位置,母亲最终都会不自觉地走到她的左边,不光她的母亲,其他在散步的母亲也几乎都走在孩子的左边;……学生说了很多发现,都是新鲜的、新颖的、独特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这些,就是下一步进行写作的极好素材。
我想我这第一项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看来这项作业是顺利完成了。
于是我赶紧布置第二项作业:再写母亲 要求把你头一天观察到的现象筛选后加工成文字,重新写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
第二天作文交上来,我发现这回同学们的作文内容丰富多了,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很多学生都能把整个事件叙述得非常详细,语言也生动活泼多了,情感自然也比较真实细腻。
但是仔细批改以后我又发现美中不足的地方:很多学生虽然能把事情从头到尾叙述详细,但文章似乎缺少一个亮点——经典的细节描写。
下面是学生写的几个片段:1.“啊,好烫!”我赶紧缩回了手。
母亲听见我的叫声,赶紧跑了过来,说:“没烫伤吧?你别做了,还是我来吧。
”只见母亲随手端起那盘鱼,轻而易举地就放到了餐桌上。
原来母亲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所以也就不觉得烫了。
2.母亲站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一会儿整整衣领,一会儿理理衣角,满心的欢喜。
可我觉得这衣服实在难看,于是说:“太土气了!不好看!”可母亲却不以为然,说:“没有啊,我觉得挺合身的。
第一个片段,是想要通过厚厚的老茧来表现母亲的勤劳,表现母亲为家人的付出,对家人的爱,但文章仅仅用“厚厚”“老”两个词语简单地形容了一下“茧”,并没有用足够的笔墨来描写老茧,对表现中心如此重要的一个细节就这样被忽视了。
同样,第二个片段虽然有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但这样的描写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粗放的,还不够到位。
两个片段要么缺少细节描写,要么细节描写不够经典,这样的语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针对“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问题,我请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第三次创作。
我首先搜集了一些细节描写的经典片段,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鲁迅《故乡》中对闰土“手”的描写等等,请学生细细体会,揣摩方法,然后提出作业要求:细节修改 找到自己作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那个片段、那个点,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不在于字数多少,但一定要深刻、典型。
下面是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习作片段:1.“啊,好烫!”我赶紧缩回了手,只见手指的皮肤早已被烫得发红,还隐隐作痛。
母亲听见我的叫声,赶紧跑了过来,说:“没烫伤吧?你别做了,还是我来吧。
”只见母亲随手端起那盘鱼,轻而易举地就放到了餐桌上。
我纳闷母亲怎么一点儿也不觉得烫,于是抓过她的手来细...
如何把作文内容写具体
例如:1.翠鸟掠过湖面.——一只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 比如,遇到名词(表示名称的词),想办法在前面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语.如“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对不对?对,但是不具体,不生动.看《燕子》这篇文章怎么修饰名词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加点是名词)\x0d再如,遇到动词(表示动作的词),想办法在前面加上“怎么样地”.如“他走了.”(加点的是动词),要使这句话变具体,可这样写:“他背着书生气地走了.”“他双手捧着书,一蹦一跳地走了.”等等. 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 1.加定语. 例:队旗在空中飘扬. “(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 这种练习同学们在语文作业里做过很多. 如;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①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演员们(昨天在百花剧院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根据句子的内容,可以加下列一些词语: “昨天”——说明表演的时间 “在百花剧院”——说明表演的地点 “精彩”——说明什么样的表演 “昨天在百花剧院精彩”的表演——说明了表演的时间、地点和水平. 加上这些定语以后,显然,每一句都比原句要具体.最后一句,不但告诉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还把表演的情况也说明了,自然是最具体的了. ②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广场上参加活动的满怀激情的)的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2.加状语. 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是怎样跑来的? 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 3.加补语. 例:飞机飞.飞机飞得怎样呢?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 又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就把漓江水静的程度写出来了. 以上是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三种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把句子写具体. 例:燕子飞过田野.(什么样的燕子?飞过怎样的田野?) 黑色的燕子飞过绿油油的田野. ①天空飘着白云.(什么样的天空?飘着什么样的白云?) ②太阳升起来了.(什么样的太阳?怎样地升起来了?) ③西北风刮着.(什么样的西北风?刮得怎样?) 例:青蛙爬出来. (从什么地方爬出来?)青蛙从洞里爬出来. (它是怎样爬出来的?)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洞是什么样子的?)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①鸭子游过来. (从什么地方游过来?)(它是怎样游过来的?)(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②孩子数星星. (什么样的孩子数星星?)(他在什么地方数星星?) (他是怎样数星星的?)(星星是什么样的?) ③教室里摆着课桌椅.(什么样的教室里?)(怎样摆着课桌椅?)(课桌椅是什么样子的?) 方法二:要学会多问几个“怎么样”来扩展情节\x0d例文:《令人害怕的夜晚》\x0d今天夜里,家里人都出去了,留我一个人在家里看家,我非常害怕.直到妈妈回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x0d我们可以这样问:\x0d改后:在一天夜里,我一个人在家里.天要下雨了,电闪雷鸣,我害怕极了.那雷声一阵接一阵,震耳欲聋,把窗子都震得哗哗作响.忽然,又一道电光闪过,呀,妈呀,又要有一声惊雷了!我赶快捂住耳朵.尽管如此,雷声还是穿透我的手掌,震撼了我的耳膜,就好象在我的头顶炸响了一样.我更加害怕了,飞快地钻入了被窝,用被子使劲地蒙着脑袋,心里不停地祈祷: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x0d例一:《一元钱》: 下午放学后,我回到家里,奶奶给了我五元钱,叫我到超市买一斤大葱. 我来到超市,买了一斤葱,拿起售货员阿姨找的钱就往家跑.回家奶奶一数钱,发现少找了一元.我去找她,阿姨却不承认. 奶奶听了这件事,很生气,就告诉了她们领导. 可以这样来问: 问1、售货员少找你一角钱,当时你怎么没发现呢? 问2、你去找售货员,你是怎么说的?问3、售货员怎么回答你的? 问4、你听了这话怎么想的?问5、奶奶知道后,有什么看法? 问6、反映给领导有什么结果? 如果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不就成了一篇内容充实的好作文了吗? 例二:《游泳》 游泳池的水很清.我和爸爸下到水里.爸爸站在我前面五六米处,我向爸爸游去.爸爸给我指出了毛病,又耐心指导我练习,使我很好地掌握了动作要领.最后我一口气能游五六米了. 可以问;1、怎么样才算是“水很清”? 2、我怎么样向爸爸“游去”的? 3、爸爸给我指...
怎么才能让作文写得好
作文只要多读多写多看。
无非就是三个,多读: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嘛,写完作文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作文,像老舍说的一样: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不准?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修改好作文是作文语句通顺,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多写:写作文,很简单,但写好作文,不是一两天的事,就要多写啦,先不需要对自己太苛刻,先可依一周写一篇,然后再慢慢加,但也不需要一天写一篇。
把自己写的收集在一个本子上,对自己有好处。
多读:写好作文,光靠读,写,是不行的,要多看书,不一定要你全部看作文书,只是你可以大部分读作文书,再一小部分读一些课外书,也是可以帮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
选书时,不要你上几年级,就买几年级的作文书,适当提高,看看比自己高的年纪的作文,学到的会更多。
综合:结合多写多读,把自己看到的好词好短记下,好的文章的读后感也可以写在一个本子上,平日里看看,记住好短,好句。
还有,作文中最好用到排比比喻的句子,是文章更生动吸引人。
题目也不要太老土,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嘛。
在作文中诗句的运用也是比较好的。
如果还不够的话,可以买一些作文教辅类的书,作文书建议买获奖的,满分的。
望lz采纳,都是自己打的,没有抄袭。
如何使作文语言更优美更精彩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
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
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 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 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
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
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
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
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
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
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
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
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
”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
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
”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
”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
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
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
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
依我看来,好得很。
”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
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
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
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 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
怎样可以让作文写的更生动一些呢?
其实开头不用太长,向16K大小的那种作文本的话,3、4行就差不多了。
至于心理描写,这些都给是要描写一些事件。
这些时间要抓住开头,你所介绍的自己的性格、特征。
比如开头说自己热心、助人为乐,就要在选材方面结合主题。
在描写事件过程中,加入一些心理描写。
其实,体现自己的文笔,把文章写好,并不一定时说明心理描写。
很多细节的描写,细腻的言语,都可以使文章看起来上一个层次。
比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在上课时老师分析的那些可以学以致用。
其次,多用一些修辞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可以使稳重更生动,描写更透彻。
写好作文,最重要的积累,也许某天不知不觉中发现进步了很多。
在实践中才可以让自己有一个飞越、提升。
希望你作文可以越学越好。
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很感动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
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
如何使文章写得充实
1、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
如: 如果一直向上看,那麽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那麽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
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那麽肯定是一直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麽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
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
(其次《位置》) 这段文字巧用排比和对比,从不同角度论述目光和位置的关系,使“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这一结论的得出有水到渠成之感,虽然文字平实,却耐人寻味。
再如: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毕淑敏《孝心无价》) 排比与比喻的结合,把“孝”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
再如: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
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张彦金《无悔的付出》) 这段文字精练生动,寥寥数语把左思的付出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功劳在于作者巧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再如: 春天必然是这样的。
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张晓风《春之怀古》)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到来写得有形有声有色,在作者笔下春天会笑会唱会行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之图。
2、巧用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写做的最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
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如: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 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苞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
(刘兰鹏《落雪》) 这段文字作者用想象写成,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
没有想象,不管用细描还是白描,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示在读者面前。
再如: 赶快为你的父母进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毕淑敏《孝心无价》) 这段文字用联想写成。
通过排比和正反对比告诉读者赶快尽一份孝心,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
若没有联想,怎样尽孝的问题就得不到解答。
3、巧用动词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就需选择锤炼动词。
如: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这里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
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
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
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又如: 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麽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其次《位置》)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
4、巧用句式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倒装句,还有文言句式,写作时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使语言准确、凝练,增强表达效果,而使语言有文采。
如: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感动了。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三句话,一、二两句是主动句,第三句是被动句。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三个分句主语...
如何使初中作文课有趣
作文课堂教学要体现“有趣” 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作文中,这个“米”很大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是生活。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也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 “千人一面”“千口同腔”,学生作文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
所以,大多数学生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最苦的差事,大多数教师视作文为语文教学中最苦的工作。
怎样改变这一历来扰人的现象呢? 八次的游戏作文课,都设计了不同的内容,同学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八篇的游戏习作,都安排了不同的训练要求,同学们的描写越来越有样。
我觉得“忙里偷闲,花时花力”的结果是有价值的。
就拿其中的一次游戏作文《吹气球》教学来说吧。
这堂课我是这么设计安排的: 一、在上课之初我先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名字叫做《吹气球》。
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我便顺势进行引导,要求大家在玩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游戏开始了,大家把各自带来的气球全都拿出来摆在桌上,用同学们的话说就是“教室里成了气球的海洋”。
二、接下来,就是各小组推派的人选分批上台进行吹气球比赛。
在比赛之前我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板书: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有趣的比赛一组一组就陆续进行了。
教室里叫喊助威声、气球爆炸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三、然后就是说话练习。
目的是在让同学们写出“思想”之前,先让他们从口头上把“思想”组成连贯的语言,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写作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清晰性,提高书面语言表达的质量。
我要求同学们回忆活动经过,把其中最有趣的一个部分说出来与他人一起分享。
同学们看到老师没要求他们写,而是让他们说,积极性就激发出来了。
因为他们最害怕写作文,宁愿讲。
我依次提出说的几个要求。
1、说清楚游戏规则与过程。
我引导同学们回想刚才的游戏经过是怎样的?让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先来同学说一说,及时点评,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
(或模仿或自说)2、说清楚说具体某一情节或细节。
再引导同学们回想游戏中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班中某一位同学吹气球的有趣情节还是你自己吹气球的细节?要求说清楚:吹者的动作、神态、语言;气球的形状、颜色变化。
(个别说、小组说、分层说、连起来说)3、说清楚观众的表现。
(语言、动作、神态)4、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此次游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因为亲身参与了游戏活动,亲自体验了活动,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讲起来是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完全没有了以往作文课上的沉默无语的现象。
讲到有趣的地方还相互补充。
我发现,同学们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时,他们的观察范围、观察对象在无穷的扩大,不用你老师说他们也已经做到了。
而且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一次次得到锻炼与提高。
最后写下来时的实践证明,先说后写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便于他们动笔前理顺写作思路,下笔时从容成文,对学习困难生尤其有帮助,不至于无从下笔。
四、最后就是写作。
说一说写的顺序和重点内容之后,在提笔写作之前我又安排同学们阅读其他的优秀例文,阅读有关的好词佳句,进一步储存写作素材与词汇。
以此减少因为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而带来的写作难度。
总之,以上所述采用的方式和形式都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
我发现,在老师课堂上的分层具体引导之下,大多数同学能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描述准确之后又能在写话的环节中,将所说的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下来。
一个由玩到看、由看到想和说、再到写的过程顺理成章地就展现出来了。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游戏作文的基本技巧,完成了作文还全然不觉!这样内容这样形式的作文课同学们有兴趣上了,还往往余兴未了。
有一次玩“报数”的游戏,下课了同学们还未尽兴,又自发组织到一旁去玩了;再有一次,玩“扳手腕”的游戏,下课了还没有分出个“你我胜负”。
游戏作文课,让同学们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嘴表达,用耳倾听,用脑思考,然后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解决了同学们一直困扰的“无米之炊”的问题;游戏作文课,由一个个再平常不过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诱导学生产生激情、保持激情,从而表达激情,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了,兴奋起来了。
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有趣”。
诸如此类的游戏作文课,让同学们走进了生活,不仅习作内容与形式,展示了课堂中的“趣”,更在于这样的作文课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习作氛围,学生在愉悦的心境和浓郁的情趣中得以进行作文训练,改变了以往沉闷、索然无味、苍白的作文教学。
学生喜欢老师轻松。
通过实践,我发现县教研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的这一套作文实验教材,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非常贴近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兴趣,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值得推广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怎样把工作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