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屈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我要说的,就是他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怀诗。屈原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痛斥了楚怀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和致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把他对楚怀王的痛恨惋惜,对民生的担忧在《离骚》里坦露出来。他坚持他的理想,即使死九次也要去做。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在秦破楚之际,他带着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抱负,投江自尽。
屈原对祖国的热爱程度,我的掘笔写不出万分之一,只能说在他心中,祖国就是天。那么,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屈原这样呢?
也许有,但又有多少?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一幅冷漠脸。现在世道就已经如此冷漠了吗?确实,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新闻――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在过马路时,因为年纪大了,脚步慢而身体前倾严重,故摔倒了。这时一位开宝马的妇女破口便骂:“快让开,老成这样还出来!”老人家摔倒不扶便罢了,还这样做,是否太泯灭人性了!
但其实,并非人人如此,这世上还是不乏善良之辈。又例如,我去年看到的一则报道――几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碰到了一位昏倒在地的老奶奶,见状连忙把老奶奶送进医院并联系其家人。可谁知,其家人却反咬一口,说是几位小学生把老奶奶撞倒。幸得,当时那里有监控,才得以还他们的清白。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监控,那么这几位小学生会怎么样?就这里,善良的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有善良的、爱国的人呢?
如此世风,已经快熏坏了祖国的花朵,还如何让祖国继续灿烂、绽放光彩呢?
读一篇古文,品作者情怀,学作者做人,应该是我们最该做的。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像《离骚》里说的那样,忧国忧民。中国不仅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还是一个文明古国。读国学经典,做文明标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评价李斯和介绍李斯作文,1000
名相李斯,一生荣耀却在最后留给后人万世遗憾。历史的车轮转过千年,李斯的悲剧从未停止过上演。有多少本该留名汗青的俊杰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被自己的过去束缚,将自己坚守的信念抛弃,沦为一介庸人,留给翻看历史的我们一声沉重的叹息。然而,千年之后的今天,当他们的成败功过都成为云烟,当我们慢慢合上沉重的史册,除了为那些前人留下叹息,也许我们更该为自己深深思考:下一个李斯会不会是你?
写一篇关于李斯的英语作文
The lis Turn friends such as proliferation of history, you will find countless historical figures, but in several of these historical figures a historic contribution and the sound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have launched a few notorious events are few, but Reese is one of them. Speaking of lis mostly studied history is no stranger to him, for his life freely also can name a few. As the suggestion by the guest book marching orders to persuade the king of qin, saved thousands of guests, to the qin dynasty left numerou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alents, achievements of daqin feats. And after the qin dynasty unified, prime minister king wan first proposed the place is too big, difficult to manage, as the zhou dynasty, qin shi huang has reared as king. Qin shihuang ministers meeting discussion, officials agree that the king wan, only Reese put forward different opinions. He said the children a lot of king wen of zhou, ji fa sealing, then one by one are alienated, see each other as enemies, frequent war, king also cannot be banned. Now the world unify, counties should be put into effect, the world was at peace. Qin shi huang also think that the world is unified, many countries, is not conducive to unity, peace and no guarantee, so support Reese's opinion. So he divided the country into 36 county, county, the county are as follows.
┏ (^ω^)=☞
两篇高二作文:我最喜爱的史记人物 蒙恬/李斯 急~~~~
千百年的风尘掩盖不住昔日光芒,
千百年后的今人仍在瞻仰着你的风采。
蒙恬――一位伟大的战神屹立在王朝的边缘,展示着一个异样的自我!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蒙恬作为秦帝国著名的战将,在他的有生之年,不仅在战场上帮助帝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彻底打败了不断骚扰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现今我们眼中的万里长城,开辟了当时规模空前的秦直道。
“却匈奴七百余里”, 独步沙场 破不败神话
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公元前208年,李斯父子被秦二世以“叛国罪”腰斩于咸阳闹市。刑前,李斯忆起发迹前平淡安适的生活追悔不已,与其子抱头痛哭。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史家品读李斯皆为他临终方晓“平淡是真”而叹息。然而在我看来,这段临终遗言暴露了他最为致命的弱点,可谓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败笔。
纵观李斯的发迹过程,由“老鼠理论”顿悟地位决定人生,从而放弃小吏的职位求师于荀子,到学成之后果断选择去秦国从政;从成功当上吕不韦的门客到成为赢政的亲信。这一路走来,他思维缜密、积极进取、眼光精准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没有踏错任何一步路。试问,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永远屈居于上蔡做一个小吏呢?可以说,他的成功之门由当初果断辞职的抉择开启的,然而,生命的最终他却否定了自己一生中最为正确的选择,羡慕起小吏的生活。这种做事不能彻底,徘徊不定的小吏思维正是他致命的弱点。
李斯是一个天生的政客,无可挑剔的丞相。他的《谏逐客书》、他推行的郡县制、他改革的书写制、币制甚至他对不同思想焚书坑儒的残酷镇压方法无不彰显了他的政治手腕和优秀的决断力。如果赢政可以活得更为长久,李斯的结局定会是另一翻模样。然而,赢政崩逝时朝里的乱局打乱了李斯的计划,公子扶苏远在战场、国玺遗诏掌握在赵高、胡亥手中。向来铁腕的李斯乱了阵脚,按他的“老鼠理论”来讲,现在的李斯就是一只粮仓里的老鼠,先前粮仓的主管喜爱老鼠任他亨乐,可是而今粮仓换了主人。他一直将自己当成受人恩惠的老鼠,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仓主所赐,现在好日子到头了,他必须讨好下一个仓主,这是何等愚蠢的想法!如果大秦帝国是一个粮仓,那么从他当上丞相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已经成为了粮仓重要的支配者!以他的势力和能力,新君上任无论是哪一个都需要他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他将自己看得更重一些,他甚至可以 左右新 君的行动。然而,可怜的李斯将自己看得太过卑微,只知一味讨好那个暴虐的新君,以为只要得到恩宠便可在血腥的清洗中自我保全。正是这样的自轻自贱葬送了他的一世英名和身家性命。
李斯一生为人处事,从来都是果敢凌厉对待异己甚至赶尽杀绝。秦王一生器重他,正是因为他办事的果断彻底和眼光的精准犀利。然而,在此生最为重要的一次抉择当中,他却因为对自身的缺乏自信而丧失了这种能力,沦为了一介庸人。回想李斯的一生,他最大的错误便是对自己发迹前的经历过分介意,他从未曾在君主面前将自己看成国之栋梁,而一味将自己的摆到了奴才的位置,甚至到了生命的最终,他也没有死出一代英伟的丞相的气派而是回到了一切的起始点:一个上蔡的小吏,一个厕所里的老鼠。
名相李斯,一生荣耀却在最后留给后人万世遗憾。历史的车轮转过千年,李斯的悲剧从未停止过上演。有多少本该留名汗青的俊杰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被自己的过去束缚,将自己坚守的信念抛弃,沦为一介庸人,留给翻看历史的我们一声沉重的叹息。然而,千年之后的今天,当他们的成败功过都成为云烟,当我们慢慢合上沉重的史册,除了为那些前人留下叹息,也许我们更该为自己深深思考:下一个李斯会不会是你?
对李斯广纳贤士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谏逐客书》说服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万千宾客,为秦朝留下了无数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成就了大秦的伟业.还有秦统一以后,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样,封秦始皇诸子为王.秦始皇召开群臣会议讨论,群臣都赞同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实行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不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且对后世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同时使李斯名垂千古.不但如此,他还为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创“小篆”,统一了文字,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给新生的秦朝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以此看之,李斯其确是才高齐天,立有万世不灭之功.
他所作的这一切都是源自他一生对权力的追求,这给了他的一生无穷的动力,但是也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在我的眼中李斯的人生观中根本就没有对和错,只有个人的利益,正因为这才使李斯在面对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等暴政的时候不但不阻止而且还卖弄他的文采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他妒嫉韩非的才华,设计把自己的同窗好友害死,卑鄙之极,令后人不齿.由此看之李斯的人生观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这样的一个人坐在一人之下万人至上的位子上,天下黎民苍生的利益你可想而知了.
李斯初见秦始皇后,写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李斯初见秦始皇后,写的一篇文章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谏逐客书
朝代:先秦
作者: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艺术特色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李斯的故事
李斯,在他临死的时候,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据史料记载当时他是被“诛三族”,也就是:母族、夫族、妻族,上下几百口人,李斯跪在断头台上,旁边是他的儿子,后面是全家人。刽子手已经将大刀磨的雪亮的了,拔了自己的一根头发试着刀刃,想想,是腰斩呀,到要得多快。此时李斯侧头给他的儿子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意思是:儿子,记得不,想当年,我领着你们哥几个,牵着黄犬,在老家上蔡东门外的山冈上打猎的情景吗?唉,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李斯此时面对死亡不动声色、视死如归,而且还和即将和他一样赶去黄泉的儿子说笑。简直是黑色幽默。能说出这句话的李斯,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了。也可以说他是对他一生官宦的总结性发言,对一生进行了否定。
李斯一生不可谓不辉煌,这个河南汉子,大器晚成。
李斯曾经任上蔡的一个仓库管理员,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粮食局下属粮站的职工,撑死一股长。他的得道场所可是挺特别的,是在厕所。在厕所里大便的时候看见一只老鼠,探头探脑的,李先生咳嗽了一声,老鼠吓的乱窜,还碰着了尿罐。李先生嘿嘿笑了几声。然后对于这老鼠进行了一番“格物致知”,想起了自己单位公费养的那些老鼠,白胖白胖的,在粮仓里踱着步子,想吃便吃,想睡便睡,逍遥自在。起身以后几天就在琢磨这件事,后来的想法李斯不由得自己都害怕了:自己何尝不是一只厕中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斯决定出去辞去工职,外出打工了。
他到了兰陵郡(楚国),拜在荀子的门下,人家可是孔孟的真传弟子。李斯无非是想混一个文凭,到时在楚国混个什么处座当当。他辛辛苦苦的巴结老师,无非就是想老师在毕业分配是起点作用。这时候有一个人彻底影响了他的一生----韩非子,这个贵公子竟然将老师的眼球勾引了去,从此荀子很少再叫李斯去他家里吃饭了。韩非比李斯强多了。起码有几处:
1. 韩非是河北人,李斯是河南人,荀子经常在酒桌上也听过关于河南人的一些段子,本来就对河南人没好印象。虽然李斯曾送过老师一本《河南人惹谁了》。
2. 韩非的普通话说的好,比李斯浓浓的豫东腔好听。
3. 韩非是贵族,穿衣服整齐,对同学和老师舍得投资,李斯这时候已经结婚了,有几个孩子了,老婆写信说家里又没钱卖米了。他哪里有钱买时尚的衣服。
4. 韩非在学堂里大讲政治形式,什么合纵连横,中间还夹杂几个黄段子,当然少不了河南人的。
李斯心里肯定不好受,据他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离开楚国到秦国,据我考证是斗不过韩非,有嫉妒引起的。
西去秦地,李斯心里也没有底,到了长安城,这个来自基层的县级股长,难免有些心里发虚。很快混入了“长安飘一族”。此时的李斯是一个文学青年,绝对的。
我不得不解释一下长安城,也就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当时是世界上不多的超级城市,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有高大的城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高大的阿房宫建立在湖面上,而且秦军耐苦战,英勇善战,其锐无比,有雄图天下的胸怀。秦王赢政更是一代英才。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蓬勃的城市。李斯寄居在这个伟大的城市,可能是租的民房,每天拜会一些老乡、凭借老师的名望认识一些不相干的人。吃着锅盔和羊肉泡,以助文思。但是事实上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沉于下僚,甚至于连下僚都算不上。正如西安城现在的河南人一样,生活的很艰难,他可能是靠帮别人写点公文,出个主意混点阿堵物为生。李斯此时的心态有些灰色,甚至后悔当年停薪留职的举动。但他之所以成大器,就是因为他善于忍耐,等待时机。
别说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真还是砸在李斯的头上。
和现在的北京上海一样,长安此时也不间断的进行一些遣送外来人口的举动,没有暂住证的诸色人等全部以民工论处,遣送回老家。还好我们陕西人没有让他们去昌平挖沙子挣路费,每次只是押到渭南就让解散,自由活动了。李斯赶上了这样的时机,对别人而言,是苦事,但对李斯来说可是一件幸事。要没有这件事,我们一定不会知道李斯这个名字的,正如大家不知道知悔堂一样。
《古文观止》里面有李斯的成名之作--------《谏逐客书》,写的是妙笔生花,称的上是千古名篇,他随后的所有文章都不如这篇,因为渐渐有了公文的味道,人是文非了。越过千年的时空仍可以感动人,想想,赢政怎么能不被感动。李斯的运气来了。
后来他并没有和童话里的那些人物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卷入了大秦帝国权利争夺的旋涡,几经洗牌,他转扶摇直上,成了大秦帝国的“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个中艰辛自不必多言。从他出线的几率来说他肯定不如城市贵族,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有一种赌徒心理、投机心理,不会顾及太多的名望,他的成功也许还是可以接受的。
辅助赢政的时候他不可不谓殆精竭虑,鞠躬尽瘁,秦王扫六合,他独分一半的功绩,远交近攻、合纵联合,心思用尽,换得天下统一。泰山勒石,显赫无比。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不可不谓苦心经营,同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颁布《大秦律》,丰功伟绩。在长安数十载,他没有在回过上蔡,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重读此段历史,我和当年一样不能理解为什么李斯如此精明,如此才智,在始皇沙丘驾崩以后,在宦官赵高----一个文化水平很底,只知道投机钻营的小人、胡亥------这个白痴的玩弄下,步步失算,节节败退,无法招架。虽然曾经纵横自如,兼并六国,三十年来,所向披靡的政治家、法家,何等原因竟如此落魄?
我想:他毁在自我否定和自己满足以后的空虚感上了。
李斯是个文人,他的欲望很强烈,欲望让他怕上权利的最高峰,但是作为文人,他时刻不能平息的是他的良知,他在争取权利的时候,可以忍受马王谷坑杀儒生的哭声,他不可能屏除内心向往安宁的冲动,越是他的权利越不容易被侵犯,他越来越感到内心的谴责。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摇荡在欲望满足的渴望和满足以后的空虚之间,他已经到了帝国的最高位置,他的内心应该是寂寞的、无助的,他已经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他失望,一直已经绝望。作为一个文人,他已经死了,他的理想在空前强大的帝国安顿好以后已经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他忠诚的领袖------赢政死了,他也失去了效忠的目标。他自己已经在下面的斗争中失去了对手和兴趣。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斯在赵高和胡亥这两个白痴的简单伎俩下就失败的理由。
他报着对一生清醒的反思上了断头台,魂魄已经飘到上蔡的故园,犬吠马啸中,一个汉子的死在自己定的《大秦律》的酷刑之下,呜呼哀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李斯作文 关于李斯与屈原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