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醋和小苏打的变化》1000字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宣化区下八里中心小学 杜敏
教材内容: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我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两种物质(白醋和小苏打)。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两 物质,知道它们各有什么用处吗,(提示学生:今后在科学课中不要随意去尝、闻实验物品)
2、请各小组仔细观察这两种物质并做好实验记录。
3、各小组汇报观察记录。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2、你们认为它们该怎样混合,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3、确定方案后学生开始实验,提示学生实验时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
你看现了什么现象,
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5、刚才的实验我们最明显的发现是什么,(泡泡)为什么会有泡泡呢,那么这两种物质混合后是不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呢,这个问题很值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6、你们认为泡泡中是什么,光用肉眼去看我们能推断它是二氧化碳吗,在我们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物质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实验)让我们一起来实验来看看这种气体它有什么性质,
三、验证它们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一)火柴的燃烧实验
1、观察一只空瓶和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它们有没有不一样的,
2、(教师示范)观察点燃的火柴在空气中的现象,再观察把点燃的火柴放在实验后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的现象,点燃的火柴有什么变化,(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小组实验并注意观察。
4、小组汇报。
(二)蜡烛火焰的观察
1、教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会烯烧,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在蜡烛火焰上。
2、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3、刚才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光凭这二个性质我样能推断这是什么气体吗,
(三)小结得出结论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我们把样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它为化学变化。
四、课堂延伸
1、在生活中同学在哪里可以找到二氧化碳。
2、实验后的小苏打还是小苏打吗,留下液体还是醋吗,
3、神奇的二氧化碳。实验演示,观察二氧化碳在三个烧杯中的不同现象。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文二:《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实验中的细节改进》500字
11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实验中的细节改进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沈彦琴
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孩子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产生新物质的一种状况。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的更细致。
1(再加一勺小苏打。
当两者混合后不再冒气泡时,再加一勺小苏打在杯中,然后让孩子观察后回答还有气泡吗,进而思考:没有气泡了,说明杯中的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
2(加个盖儿收集气体。
为了检验混合后冒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质,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冒出的气体。虽然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杯中不会跑出来,但空气的自然流动常常会冲淡二氧化碳,这时候,如果形象地加个盖儿,对孩子说:“我们用盖儿挡住外面的空气,把?气泡?炸开后放出来的气控制在杯里,好吗,”这样做,在孩子看来也是挺有趣的。也不会有科学性错误。
3(换了气再做对比实验。
对比在二氧化碳和空气中蜡烛的燃烧情况时,对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在同一个杯子中。所以,当对比实验时,像教材上一样,另拿一只空的杯子来不好,应该用书或硬纸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气体,然后再点燃蜡烛,继续观察,才有说服力。
11
作文三:《02 小苏打和醋的研究》1000字
初步实验
小苏打和醋的研究
开放探究版
碳酸氢钠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化合物,它的分子式是NaHCO3。它被称作苏打粉、小苏打、食用苏打和碳酸氢钠。醋是一种醋酸稀溶液,HC2H3O2, 用酒或者其他溶液发酵而成,含有乙醇。
小苏打和醋中的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水以及根据下面的反应方程而得到的醋酸钠水溶液:
NaHCO3(s) + HC2H3O2(aq) = CO2(g) + H2O(l) + NaC2H3O2(aq)
在这个初步实验中,你将会获得使用温度传感器方面的经验,当2g 的小苏打被加进50毫升的醋中时,使用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的变化。
完成初步实验之后,在你选择并研究小苏打和/或醋或者它们两者的反应之前,你首先需要查阅资料来获取更多关于小苏打和醋的知识。这些主题可以被你用来作参考来搜索:
小苏打 物理属性
醋 化学变化
化学属性 物理变化
步骤:
1. 获得并戴上护目镜。
2. 将温度传感器连到数据采集器上。
3. 如图1所示将一个泡沫塑料杯放入到一个400毫升的烧杯中,量取50毫升的醋倒入塑料杯中。
图 1
4. 如图1所示使用一个多功能的铁夹将一个温度传感器悬挂在铁架台上。降低温度传感器使得它浸入到醋中。注意:用温度传感器测量醋的温度需要45秒的时间。
5. 量出2g 的小苏打粉。
6. 开始数据采集。当某个相同的温度已经被采集了3到4次之后,小心地向泡沫杯中加入小苏打粉,轻轻地搅拌反应混合物。
7. 当温度的读数稳定之后,停止数据采集。另一种方法就是数据采集维持180秒的时间。
8. 使用统计函数来显示出反应过程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的读数,记录下这些数据(精确到0.1 oC )。
9. 清洗并擦干温度传感器、泡沫杯和搅拌棒。在老师指导下处理掉这些溶液。 问题:
1. 从最终温度中减去初始温度来得到反应改变的温度。
2. 小苏打和醋反应产生的气泡中的物质是什么?
3. 列出小苏打的两个物理属性。
4. 列出醋的两个物理属性。
5. 在此初步实验中当你向醋中加入小苏打时,列出两个你观察到明显的化学反应变化。
6. 就小苏打和醋的反应列出至少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注意:你提交给指导老师批准的计划中应该列出涉及实验室安全方面的问题,包括化学用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并详述你在实验期间将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作文四:《我磨《小苏打和醋的变化》》4600字
1 ——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有感 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 盛新竹 科学新课程的全面展开,使我们的课程观由“以知识为中心”滑到“以儿童为中心”上,前者秩序有余,激情不足,后者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科学观察是一种极富理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科学教学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活动来支撑,我们又该如何处理科学观察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的关系,形成“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观。我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科版)两次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原来编排在三年级下册《混合》单元里,现在是教科版修订后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这次教学是因为我要参加我们五所学校共同体的科学优质课选拔赛,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又容易找,加上我在三年级授课时积累的经验,于是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一课。在研究了王倩老师和程丽萍老师的课堂实录后,我根据教科书和教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做淀粉加碘变蓝和洗衣粉加酚酞变红的实验,讨论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复习学过的观察方法:看、听、摸、闻等。 3、谈谈在观察物品时要注意的地方,强调:在不知道这种物品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千万不可随便尝、摸。今天老师提供的这两样物品是安全的,你们可以大胆地接触。 1、师:每个小组都有这两样物品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要及时记录在实验单上。 2、学生观察白醋和小苏打,讨论并记录。 3、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4、你会修改观察记录吗,(旨在培养学生
、 师生合作完成研究方案,在实验单上填写“我不轻易相信别人观点的思维品质) 1
们的猜测”、“混合方法”、“混合数量”。 2 2、学生填好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玻璃杯、勺子、玻璃片) 3、师讲实验注意事项、观察方法。 4、学生做混合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师巡回指导。 5、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学生记录表如下: 1、我们的猜想: 2、我们的混合方法: 3、混合的数量:小苏打( )勺 白醋( ) 建议:小苏打1勺,白醋3勺。 4、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学生猜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学生会猜: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2、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是什么气体呢,学生想不出后,师出示火柴,引导学生将这种气体与空气进行比较,设计实验来验证它会是什么。 3、学生做第一个实验:产生的气体能熄灭火柴 4、演示实验: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 5、师小结:我们的实验证据证明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6、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与白醋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它是什么,阅读资料库的知识。 1、说说对科学课的感悟。 2、拓展活动:?做一杯美味的柠檬汁?做灭火实验。 这次因为是借“老教材的班”上“新教材的课”,该班学生并未经历相关内 3 容的学习,所以我备课时把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地观察物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观察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初看教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能展开。浦阳一小的学生因平时很少做实验,课堂上对每个实验都“如饥似渴”。刚发下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观察,他们就等不及观察、记录、交流,直接在白醋瓶子里做混合实验了,嘴里还高呼“雪碧~雪碧~”有些组的学生实验方案没填好就开始动手做混合实验了。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数量也不是1 :3 ,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又重新做一遍;记录员全身心投入实验中,忘了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玻璃片忘了盖了,没摸到玻璃杯外壁的变化,等等。课堂上,
我不时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方案、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注意相关实验要点,说得唾沫飞溅、口干舌燥。我一看教学时间不够了,后面的两个探究活动就匆匆过场,便得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草草结束本课堂的教学。不过,学生的探究欲望倒是被我激起来了,下课了还久久不愿离去,纷纷向我讨小苏打做后续实验。 一下课,我感到很懊恼,王倩老师能成功地上下来,我为什么不能,其根源是什么,很显然,学生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设计实验方案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像课始“魔术游戏”一样,马上看到混合的结果。课堂上,学生只关注做实验的体会,却不认真听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看来,简单地照搬他人的经典教案,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同“走马观花”,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只获得县三等奖。 基于以上的困惑,我开始主动学习科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并去杭州观摩名师的教学风采,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这一次教学是县级科学研讨课,我在浦江花桥小学借班上课。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课前给这个班的孩子上了《了解空气》、《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等多节科学课,把该铺垫的科学知识都讲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提高,最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对科学课的极大热情。我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再结合多次的试教,设计了以下环节: 4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包白色的物品,有白糖、面粉、小苏打和洗衣粉。 这些物品你们都认识吗,你能分辨出来吗2、生口头说辨
、活动:辨别四样物品。指名学生上台辨认)师板书:看 闻 摸 4、师:认方法。 3
除了摸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混合与溶解) 5、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各种方法成功地分辨出了小苏打。小苏打加入碘酒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它与我们厨房里一样酸酸的液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你猜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颜色会发生变化、会冒泡泡、会变酸????)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还应该用实验来验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闻就能分辨出白糖和洗衣粉,但靠简单的看、闻、摸无法正确分辨出面粉和小苏打,这就要通过实验进行确认。从而引出课堂上要用的方法“看、闻、摸、实验”。 ) 一、 1、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友情提醒”。 2、材料员领实验器材,其他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单一到三项内容。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课堂记录表 第( )组 我们的研究: 小苏打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1、混合前 (打“?”) A、白 色 大 颗 粒 B、都是立方体颗粒 C、白色粉末状颗粒 A、具 有 酸 味 B、白 色 液 体 C、无色透明液体 2、我 们 的 混合方法 (选一种 打“?”) ( )先倒 3 勺白醋,然后加 1 勺小苏打; ( )先放 1 勺小苏打,然后倒 3 勺白醋; ( )小苏打和白醋各取适量,同时放进杯子里。 (提示:小苏打和白醋的量也可自定。) 3、小苏打和 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看: 听: 闻: 摸玻璃杯外壁: 其他的发现: 5 (设计意图:学生对猜测已经非常喜欢,而且很乐意去猜,也很想立刻做这个实验,对小苏打的特点上一环节已观察了,只需在实验记录单打“?”,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后面探究活动的充分开展。) 1、学生猜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2、让学生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放手让学生做第一个实验,第二个实验师先做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4、小结: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绝
大部分学生会猜是二氧化碳,也会想到用火柴来熄灭,这时,教师只需提供火柴放手让学生做第一个实验,“熄灭蜡烛”的实验要靠教师引导和示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考考你:蒸馒头为什么用小苏打,(发放资料) 2、出示“阅读资料库”知道杯中的液体是醋酸钠,进而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3、拓展活动:?做一杯美味的柠檬汁;?蒸馒头;?做灭火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做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的活动后,他们对化学变化概念已经理解并得以巩固,拓展活动可以让探究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 这次教学而我课前工作做得充分,环节设计紧凑,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明确,小组成员又能默契配合,因此课上成功了,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对比两次教学的情景创设,第一次情景的创设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次教学时我创设了让学生分辨四包白色的物品这一情景,既是整个课堂教学联系的链条,又有利于学生们明白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探究活动中,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告时有些小组探究了不同的混合方法,发现实验现象一样,马上举手将“探究成果诉我,熄灭蜡烛的实验学生做成功了,学生们欢呼喝彩,不由地给自己鼓掌。下课后还询问我 6 两年的科学教学,让我对科学新课程的理念有所了解,也知道“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观,但真正上起课来却无法把持,不由自主地偏向两边。第一次教学,备课时我过高地估计了这些学生的能力,觉得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应该会操作,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也是课上不成功的原因。其次是我过于依赖教材,教学设计不够严密,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就产生“心动不如行动”的自主意识。再次是我因准备仓促,每个实验还没做周密的设计和精心的准备,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技巧到每个实验大致需要多少时间等,我心中没底。课堂上,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我讲了一遍,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我想下次教学时应该在醒目位置出示,提醒学生注意。还有就是材料发放的时间、次序不够合理,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不够简单。 通过翻阅书本,以及教研室傅老师的指点迷津,我终于明白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要素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探究的“理”与学生活动“趣”,否则,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无根浮萍。做事执着的我决定再尝试上一次,是教研室的傅老师给了我第二次教学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锻炼,给了我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 第二次教学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交流混合现象时,有两个组的学生说摸玻璃杯外壁时有“一股暖流”。我多次试教从未有学生这样说,如果平常上课我肯定会马上做演示实验进行探究,但在公开课上我担心时间不够,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只好说“接下来我们还有实验要做,你们再摸一摸有没有比原来凉一些”,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几天后,我又去了花桥小学,找到记录员询问“暖流”是怎么来的。原来,第三组的学生看见记录单上“摸玻璃杯外壁”的提示后,几个孩子就一直摸着杯子,手的热量传递给了杯子,摸不到凉的感觉,再加上玻璃片盖了拿,拿了又盖上,这一现象更加不明显了。另外一个组的记录员说:泡泡往上冒,很像水开的样子,听到边上的组员说“暖流”就写上去了,不过又在后面加了几个字“摸去有点凉”。 看来,实验前的指导太细了不行,假如我不指明摸玻璃杯外壁,学生就不会一直摸着它,或许我一提醒就能摸到凉的感觉了。要不,就指导得再细一些,过半分钟后摸玻璃杯外壁,那也能摸到凉的感觉,就不会出现“实验现象不一样”的说法了。这就是教学机智,而我缺乏的就
是这种机智,因为紧张,我没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将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作文五:《小苏打和醋的变更[优质文档]》900字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作文六:《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实验教学》900字
班级:初教092
设计者 学号:20号 相关课文 六年级下 册 第 二 单元 第 4 课
姓名:方珏 《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实验名称 小苏打和白醋混实验类型 演示 随堂 分组 个人 课外 定性 定量 比较 模拟
合后的变化 析因 观察 测定 操作 验证 探究 制作 制取
实验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科学目的
科学知识: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为后续学习 实验 化学反应的知识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能力:能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对化学反应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实验器材 为每小组准备一个烧杯,一份小苏打、一份白醋
一、进行猜测,制定实验方案
1(学生进行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回产生什么变化。
实 2(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方案:怎样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3(师生交流,确定方案。
4(整理实验步骤,提示注意事项。
二、小组实验活动,并记录实验结果 验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记录在课本P33页的表格上。
三、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程 1(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玻璃烧杯的外壁变凉。)
2(得出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序
1(为什么玻璃烧杯的外壁会变凉。
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反应式吸热反应,这也是这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
随的现象。
我的这节课上通体环节还是很流畅的,有以下几点做得不足: 实验及其 1.在教学目标中没有考虑到为后续的内容做铺垫,只做到了承上没有做到启下, 教学反思 应该说明有气体产生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2.实验的落脚点没有明确,重点没有突出,只让学生体会到有气体生成,温度
下降了,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有新的物质生成。
3.在汇报实验记录单的时候,可以请进行不同步骤实验的小组上去介绍自己小
组的实验结果,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对比出来,明白针对这个实验药品放的
先后顺序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教学板书设计不够合理
作文七:《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1400字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今天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首先准备一个有盖的杯,然后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往杯里倒入小苏打和白醋,顿时那杯里的物质像雪碧似的窜了上来,吓了我们一跳,啊!太奇妙了。我顿时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兴趣。后来老师给我们总结了这个现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嗤嗤的声音。
后来我们把混合成的水放到火边,顿时我的心跳了起来,还不知道该发生什么惊人的事情。我小心翼翼的把点燃的火柴放到杯里,一眨眼的功夫火灭了,顿时我感觉有妖精在作怪,故意在捣乱。我很惊奇火为什么会灭呢?这种种问题使我把句号改为问号。后来老师站起来,对我们说:“怎么样了?”我说:“老师为什么燃烧火柴放到杯里火就灭了呢?”老师微笑地说:“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合体,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有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时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顿时我明白了,原来是二氧化碳气体在作怪,和汽水一样的气体,我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把问号拉成了感叹号。
啊!这个实验太有趣了,不但让我知道二氧化碳气体能熄灭蜡烛,还让我了解许多科学真理,让我受益匪浅。
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实验
白醋,小苏打,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物质,一碰头,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课上,老师给每个四人小组都发了包有小苏打的纸和装有白醋的透明玻璃瓶。小苏打看起来很像面粉,雪白的“皮肤”,成粉末状,摸起来细腻而柔滑,没有一点儿味道;而白醋如自来水一样冰凉、无色,但那酸味却异常刺鼻。看到它们俩的“外表”,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号,它们俩的混合,难道也只会如白糖在水中溶化那么单纯吗?如果不是,那么它们俩的混合究竟会怎样呢?
开始实验了,我把包有小苏打的纸从桌上轻轻拿起,小心翼翼地把它往装了白醋的玻璃瓶方向移动。近了,近了,,我明显感觉到我的心跳加速了,,手也微微颤抖了一下,因为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小苏打“来”到瓶子上空,手微微向下倾斜,纸里的小苏打便顺着纸滑落到白醋瓶中。哈,碰头了。我紧闭着双眼,希望睁开眼后能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果然,没过几秒钟,白醋瓶内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平静地“躺”在玻璃瓶中的白醋,在与小苏打碰头后,一个个气泡便从瓶底蜂拥而上。先是如米粒一般的小气泡;紧接着,变成如珍珠一般大的气泡;最后,一个个圆滚滚的大气泡掺和着白醋朝瓶口“冲”去。尽管瓶口盖了盖子,可是因为强大的冲击力,盖子的一角还是被气泡微微掀起。我看到这一切,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瓶内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小组的同学个个也瞪大了双眼,还不时叹道:“天哪,太奇妙了。”
活跃了许久的气泡,终于平静下来,瓶内又恢复了平静。但如自来水一般颜色的白醋,似乎在与小苏打碰头后,变成了米黄色,这米黄色的液体物质,究竟又是什么呢?
正当同学们个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科学老师拿了一个混合后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他轻轻擦然了一根火柴。只见李老师把火柴靠近玻璃瓶,霎那间,火光不见了,看着冒着青烟的火柴棍。大家交头接耳,纷纷讨论起这一神奇的“魔术”来。可我觉得,这里面一定藏着一个科学现象。老师缓缓地说道:“之所以
燃烧的火柴碰见混合后的苏打与白醋会熄灭,是因为苏打与白醋混合后成了另一种物质——二氧化碳。”
尽管知道了结果,可同学们的脸上依然写着疑惑,是呀,谁会想到,混合后,竟然成了人们每天都要呼出的二氧化碳呢?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只能感慨科学界的奇妙。
作文八:《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400字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记录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实验记录卡(一)
组别: 组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实验记录卡(二)
组别:组
篇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报告单1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单
姓名 实验地点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小苏打的特点
易溶于水,呈弱碱性,加热后,
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 实验一 实验步骤
将两药匙小苏打加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
学号 日期
班级 时间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白醋的特点
无色,味道单纯
现 象 结 论 实验二 实验步骤
无
在空气中小苏打与玻璃不会发生反应
加入半杯白醋,盖上纸片,轻轻摇动,观察
现 象 有气泡产生,听到了嗤嗤声
(来自:.XIelw.Com 写 论文网: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报告)结 论 实验三 实验步骤
白醋与小苏打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取下硬纸片,闻气味
现 象 没有味道无色无味
结 论 小苏打和白醋可以发生反应
总 结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醋酸钠和二氧化碳。
篇三:《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记录单一
记录单二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作文九:《6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500字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作文十:《刘佳馨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500字
小苏打和白醋
六(3)班 刘佳馨
小苏打和白醋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虽然这两种东西平凡到了极点,但是它俩混在一起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你都知道吗?
听程老师说,小苏打加上白醋会变成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我们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我半信半疑,于是就让爸爸和我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做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些小苏打和白醋就OK啦。首先,我把它们两种混合在一起搅匀,不一会儿就只见产生了一种气体,爸爸说这就是程老师所说的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要比空气更重,所以可以灭火,我们常见的灭火器里面装的就是二氧化碳。我将信将疑,非要吵着在做一遍,爸爸笑着给我点上一支蜡烛,我这次用了更多的苏打和白醋,想试试它们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果然,只见浓浓的气体喷在蜡烛上,窜的老高的火苗竟奇迹般的灭掉了。当我伸手想把瓶里的东西倒掉时,手感到麻麻的,就好像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原来两种物质混在一起还产生了静电。
我的实验成功了,揭开了我心中的谜团,我简直佩服的程老师五体投地,骄傲的想对同学们说:“程老师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还是一位聪明绝顶的科学老师。”我做了这个有趣的实验,让我明白原来科学实验并不难,只是我们要去探索,去发现,去观察,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