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王承书个人事迹》10200字
王承书
一、个人资料
王承书(1912.6.26-1994.6.18),女。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该校研究院硕士学位。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1956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94年6月18日在北京逝世。
王承书,原籍湖北省武昌市,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不久,阖家迁居北京。当时,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动荡。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科学文化的传入,强烈地撞击着王承书的幼小心灵。
二、人生经历
1
求学经历
在青少年时期,王承书就逐渐滋生起追求妇女解放,摆脱封建束缚,探索科学真理,反抗旧事物的倔强性格。她有一股不服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体弱多病,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时曾两次因病休学一年,却还偏要与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两次都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她一直以居里夫人作为自己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榜样。
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她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而当时中国的物理学远远落后于世界。在该班13个入学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经过逐年淘汰,1934年仅毕业
了4名学生,王承书名列榜首,并获得金钥匙奖。
继而又用两年时间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
留学经历
2
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她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又从事两年博士后工作,曾任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并曾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 究所工作,直到1956年回国。
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其导师G(E(乌伦贝克(Uhlenbeck)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立志报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强烈地激起王承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她坚定地表示:“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
1956年她回到祖国,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暗下决心:“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祖国。”
3
共甘共苦
数十年来,王承书同广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一起,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国分忧,忘我工作。她把自己外出办事的出差补助费、各种奖励和稿费全部捐献给单位购买书籍和文具用品,捐献给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为了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
人才培养
王承书在担负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亲自讲课,亲自探讨,出色地解决了工厂运行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论难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铀同位素分离理论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在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各个阶段做出重要贡献。
1961年王承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
代表。198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
施展抱负
1980年后,任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同位素分离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和第二届名誉理事长,兼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连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提出求解玻尔兹曼方程本征值的理论,并扩展玻尔兹曼方程的应用。
1939年王承书在昆明与从英国学成回国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张文裕结婚。婚后她的抱负丝毫未减,在张文裕的积极支持和她自己的努力追求下,194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破例地接收了
一个已婚妇女的申请。
在美国期间,乌伦贝克教授是她的导师和合作者,乌伦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后来成为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学术权威。1980年乌伦贝克在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对她与王承书在这一时期中的研究作了回顾和高度评价。王承书在美国期间主要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处于当时这一领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论文。
5
人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运动论用统计的方法研究气体中大量微观粒子(分子)的运动,从而得出气体宏观属性的规律。气体的宏观属性又都可用分子的速度分布函数求得。所以,求解分子的速度分布函数就是这一课题的核心。1948年王承书发现了查普曼和T(G(考林(Cowling)的力学经典著作《非均匀气体的数学理论》(The Mathematical The oryof Non,Uniform Gases)一书的第1版中关于伯纳特结果的重要错误。
王承书的成就对当时从事高空物理和气体动力学研究是极有价值的。但由于某些原因,论文未能及时发表,直到1970年乌伦贝克在美国为她公开发表。王承书的研究成果已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国内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中被多次引用。奠定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基础。
1956年年底,近代物理研究所希望王承书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当时她已40多岁,要从头搞一项自己从未搞过的工作,谈何容易~在美国她就听说,这是一项高难度、神秘莫测的技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并都严加保密。国家把如此重担交给她,是她
6
万万没有想到的。她明确表示:“这项工作谁都没干过,谁干都不容易。别人的工作都早已走上轨道,而且还带着年轻的同志,只有我刚回国工作,还是我去干,对所里工作的影响最小。”于是,她悄悄地做起了准备。但当时全国正进行“反右”运动,此事被搁置起来了。1958年春,所里给王承书分配了8名北京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给他们讲授铀同位素分离理论课程。她参考美国学者K(柯恩(Co
hen)的理论著作,边学边讲,并经常告诫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决定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被调往该室从事理论工作。1959年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3个月,在回国的火车上,她翻译了有关热核聚变研究的《雪伍德计划》(Project Sherwood)一书(笔名郭臻)。经两年努力,她已十分熟悉这项技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热核聚变是世界上热门的科技领域,她正准备加入这项激烈的国际“竞赛”,但在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使我国全部用苏联机器装备起来、尚待启动的第一个气体扩散工厂陷入困境。资料不全,疑问成堆,个别专家临行前还说:“你们这个扩散工厂是搞不起来了~”1961年3月的一天,领导再次请来王承书,希望她隐姓埋名,挑此重担。王承书仍以国家利益为重,再次放弃自己已热爱的工作,当天下午就到
7
原子能研究所,再度从零开始,进行了数十年的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
深入一线
由于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扩散厂具备启动条件之前,抓紧时间培训全国在这方面的理论队伍和工厂的运行人
篇二:隐姓埋名三十年
篇三:隐姓埋名三十年1
主备教师:杨秀卿 时间:2012年4月10日
8
作文二:《2、你如何看待王承书》5700字
宜宾学院《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课程改革方案
学生学习资料
第一教学单元《大学?理想?信念》教学方法--自学总结法。
一、第一个专题《我的大学--成长的摇篮》指定学生自学的内容:
(一)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节选)
高等学校是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选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年11月23日)
(二)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节选)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你如何看待王承书把遗产捐给"希望工程"而不是留给子女这一行动,
(三)《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记内蒙大学教授金海》2008年5月3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从1982年1月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金海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9年,金海教授被诊断患了上颌窦腺癌。10年中,他先后做了7次手术、两次放疗,几乎平均每年做一次手术,现在他右侧上颌骨、牙床及多半个硬颚被切除,右眼失明、眼球被摘除,双耳已经重度耳聋,嗅觉、味觉和鼻腔呼吸功能已全部丧失。但就是在这10年中,他发表论文24篇,完成、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0部及文献史料32篇,共计约420万字。也是在这10年中,他不仅按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业,还坚持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做学问、带学生成为他生命的支撑点。他说,他是用挚爱的事业来延长有限的生命。
对事业的追求让他走赤人生低谷。
金海出生在鄂尔多斯市的一个蒙古族牧民家里,197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后来留学从事蒙古近现代史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99年,金海教授已经是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青年学者,两部著作。国家和自治区获奖;同时,他还在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课题研究、授课、听课,日子忙碌而充实。而就在这一年,他被诊断为右鼻腔上颌窦腺癌。从此,金海教授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手术、复发、殖民地手术......。
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已经品味不到,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比别人体味得更多,更深刻。
第一次看见患有恶性肿瘤的诊断书时,金海懵了,"怎么办,"孤独、无助、无奈笼罩全身,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导师。"一定给我挺住~"导师道尔吉听到这个消息也愣住了,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听见这句很有力量的话,我就像有了依靠,有了支持......"金海回忆说。第一次手术后回到家中,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内蒙古大学原校长特布信教授,闻讯来家中看他,鼓励他树立信心,并有些惋惜地说:"近代史研究,我还指望你呢,结果你得了这个病......"但就是这句话,让金海受到莫大的鼓励,"听了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学校的老领导对我一直寄予厚望。我当时想,我怎么能因为这个病就耽误了研究工作呢,"
1999年,在结束首次放疗两个多月后,金海回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的4年,他共接受3次手术两次放疗。其间,博士毕业;发表论文18篇,出版著作3部,其中两部多次获国家和自治区奖;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地区的殖民统治;主持中国社科院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各一项;有3名硕士生毕业,新招收两名硕士生。
2004年至2006年,他又接受3次大手术,但他的工作进程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6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8项,有两名硕士生毕业,新招收博士生3名、硕士生6名。
2007年5月23日,第七次手术中金海的右眼被摘除。但2007年,金海依旧硕果累累:出版1部合著,发表论文两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认为基础研究优秀成果;完成清代准格尔旗蒙文档案译文(100万字)审改和国家清史编撰项目中承担的任务;有两名硕士生毕业,新招收博士生3名、硕士生3名。
"老师曾说过,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点事情。"金海的博士生乌云说。"我是一名教师,我就是想把我的知识留给学生。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所以,我就是想把自己的知识留给社会,希望能对以后的的人作研究有所帮助和参考。"金海说。
阅读以上案例后,请你分析:
从1982年1月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金海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9年,金海教授被诊断患了上颌窦腺癌。10年中,他先后做了7次手术、两次放疗,几乎平均每年做一次手术,现在他右侧上颌骨、牙床及多半个硬颚被切除,右眼失明、眼球被摘除,双耳已经重度耳聋,嗅觉、味觉和鼻腔呼吸功能已全部丧失。但就是在这10年中,他发表论文24篇,完成、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0部及文献史料32篇,共计约420万字。也是在这10年中,他不仅按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业,还坚持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生上课。做学问、带学生成为他生命的支撑点。一个人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他说,他是用挚爱的事业延长有限的生命。
请你回答:
1、如何理解金海教授所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教师,我就是想把我的知识留给学生。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所以,我就是想把自己的知识留给社会,希望能对以后的人作研究有所帮助和参考。"
2、金海教授的"做学问、带学生成了他生命的支撑点。"给我们哪些启示,
(四)《珍重生命:心存感激》
一只小鹿,刚刚生下来,眼睛还没有睁开呢,就会努力地站起来,去够母亲的乳房,当鹿群遇敌奔跑时,它也得踉踉跄跄地跟着跑,没有谁能背负它。而一个人类的婴儿刚生下来时是多么地软弱无助而又备受优待啊,母亲要用乳房去够他,他才吃得上奶(幸亏吸奶这一本能他还保留着);让他平躺着睡,他自己就没法翻到旁边来。
我们大概都知道一些我们幼小时所遭遇过的危险,在那些关键的时刻,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奶奶、大姑等亲人或别的大人救了我们,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所给予我们的日常琐碎的关心、抚养与受护。
可以说,每一天活到我们现在这么大的人,都不是仅凭自己活过来的。
而且,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虽然知冷知热,知道饿了要叫唤,疼了要哭泣,我
们对那一段生活却几乎没有任何记忆,这也说明,记忆力是伴随着主动生活的能力一起成长。我们那一段作为人之初的、最宝贵的生活的秘密,恰恰不是保存承在我们手里,而是保存了我们的父母或别的亲人手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些,是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在我们的生命中,实际上就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或者说,在他们的生命中,也包含着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命还通过多少条别的公开或陷秘的途径,和多少个我们知道姓名以及不知道姓名的人们联系着和分享着啊,所以,我们谁也不敢说:我们的生命,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我们的生命,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我们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一个受益者而非施惠者,我们成长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现成就有的,而必有人为之付出劳作。父母亲人从我们得到的快乐,其源泉主要是在他们自己的心里。
一个古罗马的皇帝、斯多亚派的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有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叫做《沉思录》,这本书的第一卷,全部写的是他对那些对他有过助益的人们的感激之情,他写下了对他的祖父、曾祖父母亲、生父、养父、胞兄、养兄、姐妹、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感激,说他为这一切而感谢神明。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发明已以造福于千百万人的科学家,也说他仍然感到对他人有一种亏欠。
也许我们什么都不必说,也许我们笨拙的笔也难于表达出我们的感激之情,但是,我们对我们的父母祖辈和今后我们自己的儿女的行为,对我们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的行为,将表达出这样一种感情,而人类就在这一过程中世代延续。
--选自何怀宏:《珍重生命》,://.phil.pku.edu./personal/hehh/index.htm
阅读以上案例后,请你回答:
1、你从出生成长到现在,哪些人为你的健康成长做出过贡献,你将如何认识这个个问题,
2、"感恩"是否是一种美德,你将对有恩于你的人和社会如何感恩,
第三个教学单元《道德与做人》教学方法--探究报告法。
一、第一个教学专题《注重修养,自我完善--弦扬社会主义道德》学生学习资料:
(一)《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已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
我读到国外的两则小故事,心灵曾为之震撼。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时,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里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去。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善良的圣洁,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容,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选自朱国良:《善良是生命的黄金》,载《中国民族报》,转摘自://.jx.xinhuanet./yi/2003-06/05/content_571850.htm
(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
1、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选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热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作文三:《关于拉萨的资料[资料]》500字
关于拉萨的资料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
人。占地200余亩。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
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作文四:《关于音乐的资料 关于音乐资料》4400字
关于音乐的资料 关于音乐资料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关于音乐资料”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首页?音乐家资源?作曲家
莫扎特在线研究 ENGLISH
为日本学者野口秀夫所建立,包括手迹原稿研究、印刷版本乐谱的研究、同时代作曲者的比较研究、历代莫札特研究学者的研究等内容,页面采用了中、英、德、意、法、西、葡等多国文字。
巴赫中心 ENGLISH
拥有关于巴赫的传记、评论、唱片、乐谱等各方面内容的链接300多个。
首页?音乐家资源?演奏家
加拿大女吉他演奏家Liona Boyd主页 GB
除了常规介绍外,还有不少的音像资料在线观看,以及购买乐谱服务。
吉他演奏家Fareed Haque 主页 ENGLISH
除了常见的个人介绍、唱片目录外,还有吉他教程,乐谱在线浏览等内容。
当代著名吉他演奏家Jens Bang-Rasmussen 主页 ENGLISH
丹麦演奏家,网站内容全面,包含唱片目录、演出日程、相关链接等,还有几个珍贵的免费吉他乐谱下载。
首页?歌剧与音乐剧资源?歌剧与音乐剧
巴洛克康塔塔网 ENGLISH
介绍巴洛克时期康塔塔的作曲家、相关讨论,并提供乐谱购买。
意大利歌剧网 ENGLISH
提供一些意大利作曲家的免费MIDI、MP3和乐谱下载。
咏叹调数据库 ENGLISH
超过1000首歌剧咏叹调的歌词、乐谱和midi文件。
首页?音乐综合站点?外国音乐资源
古典吉他村 GB
内容全面,介绍了许多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制作者、唱片等,还有
一个热闹的论坛,并提供乐谱、乐曲下载以及在线购买吉他相关产品。
柔音琴the viola d’amore 的世界 ENGLISH
旨在推广柔音琴,又称抒情维奥尔琴。有对乐器的介绍、视听文件、乐谱、相关作曲家介绍等。
活页乐谱网 ENGLISH
在线销售乐谱、唱片、乐器、音响器材等。
中国低音提琴网 GB
中央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教授陈子平开办的网站,内容主要有低音提琴的演奏家、发展历史、乐谱文献、乐器制作、学术论文等。
古典音乐厅 ENGLISH
个人网站,搜集了很多乐谱和音响资源的免费下载和在线欣赏,还有其他相关站点的链接。
音乐文献:乐谱 ENGLISH
提供大量声乐、器乐免费乐谱。
音乐万岁 ENGLISH
提供大量各类乐器的乐谱、MIDI文件、乐谱手稿、音乐软件下载。而且都是免费的~
dolmetsch在线 ENGLISH
以在木笛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英国dolmetsch家族为名的网站,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对木笛乃至多种早期乐器的历史研究、演奏家和唱片介绍、最新资讯、乐谱和乐器购买,相关站点链接等。
俄罗斯合唱音乐网 ENGLISH
内容丰富,介绍俄罗斯出版的合唱作品的乐谱和唱片,最新评论、相关书籍等。
海特的管乐网站 ENGLISH
有丰富的黑管和萨克斯的教学资料,还有相关器材、乐谱的在线购
买。
长笛世界 ENGLISH
提供长笛的乐谱、唱片、乐器在线购买。
Karada Classical Music 卡拉达古典音乐 ENGLISH
资料非常丰富的古典音乐网站。Karada为您准备了400部歌剧的唱词脚本,2000多幅作曲家、著名剧院和珍贵乐谱的照片,900多首古典音乐mp3,300位作曲家的作品目录,及上千首艺术歌曲的歌词。
钢琴主页 ENGLISH
分门别类的集中了关于钢琴的技术、杂志、教师、教学软件、音频文件、乐谱的各类网站。
GEG古典吉他乐团 ENGLISH
由22位女子乐手组成的乐团,网站介绍该乐团的乐手、出版的唱片、相关评论等,还有部分音响和乐谱下载。
首页?音乐组织与协会
钢琴协会 ENGLISH
成立于2004年的非盈利组织,网站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古典钢琴音响和乐谱文件下载。
首页?音乐文献?图书馆、数据库与网上书店
Charles H. Templeton 乐谱库 ENGLISH
密西西比大学图书馆的下属机构,收藏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2,000多份乐谱(PDF格式),特别包括一些电影音乐、拉格泰姆和布鲁斯曲谱。
合唱公共图书馆网 ENGLISH
成立于199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费乐谱网站之一,可按乐曲或作曲家搜索。
早期音乐文本 ENGLISH
汇集大量早期音乐的乐谱,可免费下载(FTP形式)。并提供了其他相关网站链接,还有一些常用阅读和作曲软件下载。
哈佛大学音乐图书馆(The Eda Kuhn Loeb Music Library ) ENGLISH
集中了哈佛大学主要的音乐类书籍、乐谱和音响资料,也为全球的音乐研究提供资源。
台北音乐家书房 BIG5
经营古典音乐、钢琴、民族器乐的乐谱及音乐理论书籍约万种,还有DVD\VCD等。
东卡罗来纳州大学音乐图书馆 ENGLISH
按乐谱、刊物、其它类型资料提供分类检索。
音乐数据库 ENGLISH
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科计算机协助搜索中心”的项目之一,注册后可搜索乐谱和midi文件。
珍稀音乐书籍库 ENGLISH
隶属于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图书馆的书籍库,网站提供了很多欧洲早期乐谱下载(全文pdf格式)和相关背景介绍。
舒伯特在线 ENGLISH
提供两千多首古典声乐作品的乐谱(有偿)。
CANTUS网——拉丁教会圣咏数据库 ENGLISH
收藏大量圣咏手稿和早期乐谱。
Johns Hopkins大学流行乐谱资源 ENGLISH
该资源收藏了两万九千份美国1780-1980年间的流行音乐乐谱,可按不同时期、类型浏览检索。
bagaduce音乐图书馆 ENGLISH
主要业务是收集、保存、出借乐谱等。
首页?音乐综合站点?中国音乐资源
笛韵网 GB
有竹笛名家、乐谱集锦、琴萧知识、竹笛教程、竹笛考级等栏目。
广东音乐网 GB
收藏了大量广东音乐曲目和乐谱,可在线收听或下载。
首
页?音乐文献?乐谱和音响资源
Nissiom 免费乐谱网 ENGLISH
以古典乐谱为主,也有部分流行曲目,还有一些针对孩子的乐谱教程。
Charlie的钢琴网 ENGLISH
按字母分类提供了大量的钢琴乐谱购买。
Pepper乐谱网 ENGLISH
世界上最大的乐谱零售网站。
8Notes网 ENGLISH
收集了大量的古典或传统音乐的乐谱,流行音乐爵士乐资源,以及免费的音乐课程和音乐资源站点链接。
—— ( 未知 )2005-10-20 16:53:18 点击:923
A-M古典音乐网 ENGLISH
提供古典音乐的MP3和MIDI文件、以及乐谱下载。
—— ( 未知 )2005-10-25 9:43:30 点击:1222
Walden Hughes 的钢琴作品网 ENGLISH
提供Walden Hughes作品的midi文件和乐谱。
—— ( 未知 )2005-10-18 9:43:40 点击:599
弗拉门戈及古典吉他网站 ENGLISH
吉他乐谱和音响文件
—— ( 未知 )2005-10-11 10:51:50 点击:539
Delcamp网 GB
提供免费的吉他乐谱(PDF)、MP3文件等。并按不同历史时期分类,还有中文版网站。
—— (未知)2005-10-11 10:48:04 点击:663
古典乐谱下载网 ENGLISH
大量乐谱下载,收费和免费的。
—— ( 未知 )2005-10-11 10:33:00 点击:901
cipoo网 ENGLISH
提供免费的古典音乐乐谱下载
—— ( 未知 )2005-10-25 9:47:25 点击:1217
Mutopia(乐谱)网 ENGLISH
提供700多份乐谱的免费下载,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
以及少量灵歌、爵士乐等风格。
—— ( 未知 )2006-12-4 11:08:39 点击:1933
乐谱世界 ENGLISH
内容极为丰富的在线乐谱资源,还按不同音乐风格做了分类。
—— (未知)2005-10-11 10:06:56 点击:1261
Acadia早期音乐文件 GB
提供大量早期音乐的乐谱文件。
—— ( 未知 )2005-10-11 10:03:56 点击:854
吉他Tablature ENGLISH
提供吉他乐谱和midi音响。
—— ( 未知 )2005-10-11 10:38:58 点击:3252
Musiote网 ENGLISH
提供钢琴、吉他、电影音乐等乐谱下载,有免费和收费两种。
—— ( 未知 )2007-4-10 9:56:27 点击:583
美国历史乐谱资料 ENGLISH
隶属于美国杜克大学博物馆的资料室,收集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音乐的书籍、手稿等,其中有三千多首作品的电子版本。
—— ( 未知 )2008-4-8 10:24:06 点击:546
音符网() ENGLISH
大型数字乐谱销售网站,提供约7万份数字乐谱的有偿下载。
—— ( 未知 )2007-12-24 14:47:32 点击:678
免费乐谱网 ENGLISH
内容丰富,涵盖古典、流行、爵士、拉格泰姆等多种风格,钢琴、吉他、管乐等多种乐器的乐谱下载,部分乐谱还有对应的midi音响。
—— ( 未知 )2007-12-7 10:18:30 点击:1854
乐谱文件网 ENGLISH
按作曲家分类提供免费乐谱下载,但每人每天限
两个文件,收费可无限下载。
—— ( 未知 )2007-12-7 10:13:34 点击:1326
网上音乐书店 ENGLISH
专门出售音乐书籍、唱片、影碟、软件和乐谱等的网上书店。
—— ( 未知 )2007-11-6 10:10:05 点击:577
作文五:《关于桥的资料》1300字
1、桥的诗歌:
1《诗经.大雅.大明》
诗中写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情,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因而极大地显示了文王的光辉。这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中最早出现咏桥的名句。
2元稹(779-813)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灵汜桥在五云门外,今废。此诗写越州风光的优美,热情邀请白居易来越州销魂。
3陆游(1125-1210),山阴人。古代爱国诗人,他一生所存9300 多首诗至少写到30多座桥,有百余首桥诗。陆游与云门寺结下深厚的感情,这里曾经是陆游早年读书之处,史称“ 云门草堂”。《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第二句是描绘石桥的千古佳句。《秋思》:“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
2. 修桥补路
成语发音:xiū qiáo bǔ lù
成语释义: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成语示例:
2. 过桥抽板
成语发音:guò qiáo chōu bǎn
成语释义: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
成语示例:只要你不要~,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3. 过河拆桥
成语发音:guò hé chāi qiáo
成语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成语示例: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老舍《骆驼祥子》十四)
长桥卧波\断桥残雪\河桥风暖\灞桥烟柳\蓝桥路近\ 鹊桥相会 遇水架桥 遇水叠桥 遇水迭桥 修桥补路 舌桥不下
3.【鞭石成桥】
秦始皇想要造一座桥,以过海观看日出处。当时有神人以鞭打石头入海相助,石头皆流血。见艺文类聚˙卷七十九˙灵异部下˙神。后形容造桥有如神助或成桥的神奇。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亦作秦王构石
【乌鹊成桥】
相传牛郎和织女分居天河两岸,每年七夕乌鹊飞集天河,相连成桥,使牛郎、织女渡河相会。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阴教。后以乌鹊成桥比喻男女结合或夫妻团聚。宋.张孝祥.雨中花慢.一叶凌波词:犹自待,青鸾传信,乌鹊成桥。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古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谚语
4在摇晃的独木之桥上,激烈的暗流让两面的力量趋于极致。不能平衡的力量将呼唤破坏的暴风雨,悲伤的时代即将来临
5船到桥头自然直
6桥归桥,路归路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尾生抱柱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
作文六:《关于桂花的资料》700字
关于桂花的资料
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岩桂,属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 10 米 。树冠圆球形。树干粗糙、灰白色。叶革质,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幼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 3 一 5 朵生于叶腋,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极浓。桂花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四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和中部,现广泛栽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耐寒,为温带树种。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
湖北咸宁地区成片种植甚多,是桂花之乡。成都、杭州、桂林亦是丹桂成林,蔚为壮观。
桂树木质细密坚韧,有多种用途。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采摘新鲜的桂花可制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等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四季蔷薇等。属蔷薇科,常绿小灌木。植株直立,矮性丛生。枝干一般生有弯曲尖刺,枝千青绿色,基部为灰褐色,新枝多呈紫红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托叶与叶柄合生,小叶 3 一 5 枚,卵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表暗绿色,叶背包浅,叶脉网状。花单生或簇生成伞房花序,生于枝顶,花柄长而有腺体,花托呈半球形或半圆形,萼片五裂,花瓣 20 一 30 片,花色有红、紫。黄等色,花期 2 一 12 月。果实球形或壶形,初期青绿色后变红黄色,冬初成熟,内含栗色种子多粒。
://.52./haocihaoju/4147.html
作文七:《关于雨的资料》1700字
关 于
雨 的 资 料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湖南俗语
大头大头,落雨打头,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小伢儿打喷嚏,三天打雷两天下雨.-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有雨四方亮,无雨头上光.-湖南湘西吉首俗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躲雨跳到河里
风里来,雨里去
干打雷不下雨
雷声大,雨点小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听风就是雨
屋漏又遭连夜雨
雨天借伞
—————————————————————————————————————
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亮一亮,下一丈(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西班牙有句关于雨的谚语 “六月雨千遍”, 谚语云:“蚂蚁搬家要下雨”
朝虹雨,夕虹晴。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嘻嘻。(南京)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鸣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
在前。
作文八:《关于春节的资料》6100字
关于春节的资料
篇一:关于春节的资料
春节要到了,让我们探讨以下有关春节的内容吧!仅供大家参考!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
“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春节的内容资料
篇二:关于春节的资料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身为中国人就应该了解多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考!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
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有关春节的历史资料
篇三:有关春节的资料
2015年春节就快要到了,那么关于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等你了解多少呢?别着急!今天就为大家提供一篇有关春节的资料的文章内
容。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
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
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
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
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
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
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
人笑而不语。
篇四:关于春节的资料【双语】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
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
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
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
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
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Spring Festival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new year's Eve and the first day. But in the folk,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refers to from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wax offering or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23 or 24 Jizao, until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which with new year's Eve 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climax.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hina's Han and many ethnic groups have to hold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These activities are to worship deities, worshiping ancestors, Ying Xi received the blessing,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as the main content. Activities rich and colorful,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春节的介绍
The Spring Festival in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
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
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An ancient festival in China is Spring Festival,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throughout the year,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formed the some of the relative
ly fixed customs, many still legend so far.
作文九:《关于苏轼的资料》13900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 《洗儿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苏轼兄弟情深似海,患难与共。他们政见独到,豁达乐观,一生处在新旧党派激烈斗争之际,各种纷争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安。他们既不肯苟同守旧派的守旧,又不赞成改革派的激进,加上更无半点媚骨的秉性,注定了弟兄二人仕途坎坷莫测的峥嵘人生。但亘古不变的是兄弟亲情。苏氏兄弟手足之情堪为千古楷模。苏轼兄弟生活在深厚文学氛围的大家庭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孜孜苦读,从小浸沉在文学天地里,志同道合,相互激励,生死与共。《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他们多难的人生中,每遇政治风波,弟兄俩总是相互关照,甚至不惜自己丢掉高官厚禄,不惜抛弃帝城的舒适生活,远谪边城,以求弟兄相聚团圆。在苏氏兄弟诗词文中,提到渑池的,写兄弟亲情的远不止一首,丙辰(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烩炙人口,成为古今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倍受摧残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这是多么真挚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啊!
苏轼危矗一根傲骨,立身朝堂,独立的政见和鲜明的个性,使他同时构罪于针锋相对的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保守派与改革派“逐鹿朝堂”,此起彼伏轮流得势,
对大才子苏轼都是先拉拢后排斥,因此苏轼三仕三已,苏辙也累受牵连,但绝无睚眦。友兄悌弟的贬所往往远隔千里,但苦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只能“望月怀远”权充“无线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尤其苏轼在密、徐两地,苏辙在齐州时,《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和子由中秋见月》等诗篇把中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挥发得淋漓尽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愁肠千转,思通万里,且跨越时空,令千载低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最为脍炙人口。此词一出,中国人的中秋便再也走不出“明月几时有”的“天问”,走不出东坡缠绵惋恻之思虑、空灵清籍之意境,走不出苏轼的失意,走不出苏轼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掘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苏轼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苏轼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苏轼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苏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词人很多次在矛盾中煎熬、徘徊,但是最后他又借助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一次次走出矛盾,找回自我。北宋王朝腐败黑暗,
是非颠倒,但是苏轼并没有放弃,向朝廷献计献策,但是当朝的小人当道,苏轼的意见与当时的政界不同,没有得到发挥和重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糅合下,苏轼没有迷失方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使在一次次被贬谪的时候,仍然有心情去欣赏贬所周围的风景。这三种思想在苏轼头脑中的贯穿使得他既遵循传统精神,但又不墨守陈规;既不拘泥于现成的束缚,但又注重个性的自然舒展。正因为苏轼有着包容和吐纳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佛精神的胸襟,才改变了词学的发展方向,变委婉为豪放,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关于苏轼说不透、说不全,也说不完。纵观历史,可以得知苏轼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具有雄才伟略,有着匡世济时的大志,对国家一片忠诚却不能发挥施展,只能壮志未酬。苏轼的很多优秀词作都是在被贬谪时候创作的,词人有则曲折的经历,无人倾诉,只得把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寄托在词上,也正是词中的这些意象让我们能时光倒流感受词人之所感,让我们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当时词人的处境和心情。正是因为苏轼当时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才会写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作,如果当时北宋王朝能听进忠言重用苏轼这位贤才,那么北宋王朝的历史也许会发生改变,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演。可幸的是,在苏轼被贬谪和闲居时,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最高度,这是宋代文学之大幸!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李之仪所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研,是人间之至乐”, 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量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苏轼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象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象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左加虫),竟日持空螯”,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同上)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 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或是麻姑搔痒:“试倩麻姑痒处搔”。读书之于仕宦,就象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对于多才多艺苏轼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三)、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为审美客体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 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生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
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
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 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 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 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 ,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 ”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 ,这时他才四十岁 ,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 ,正梳妆”那小室 ,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 ,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你从西蜀的青山绿水间翩然走来,几份灵动,几份俊逸;笔蕴至情,胸凝浩气,你从宋代的词苑诗林中飘然走来,几份豪放,几份凝重。
掩卷《苏轼传》,我的思绪纷纷,夸越历史的长河,穿过时代的风霜,我把目光向你凝望……
虚岁二十一的你,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你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可是不幸来了,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等到
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早已不是你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了。
你虽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可是太富于诗人气质的你,禁不住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把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收入眼底,形之文字,结果你不容于朝廷,明知的你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心系百姓,政绩显赫。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你,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你九死一生,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接着便在汝州,常州的古道上徘徊。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旧党司马光执政,你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就又升翰林学士。本以为命运会峰回路转了,可你再次显示出诗人的一颗纯朴的童心,这样的一颗心注定了你在政治上一辈子也成熟不了。在地方为政的几年,你看到了新法惠民的一面,于是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一味否定的不满,天真的你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从此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你再次到了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在杭州,你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政治舞台以后,你的七尺之躯见容不了当权派,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居地从来不满三年。仿佛依稀见你瘦弱的身影携家带眷,风尘仆仆,在南中国的荒野古道上向新的谪居地前行复前行……最后,孤身一人在天涯海角,这个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了却残生。
苏堤犹在,而你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其实你的灵魂和西湖的青山绿水一道长存。一道苏堤,足以证明你的治国安邦的建树,然而政治的天空太窄了,或许是你太天真单纯了,你怎能以一颗孩子般天真的心来丈量世俗的事务和政治的舞台,所以你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你历沧桑,逐逝水,砥砺出灼灼其华。
在诗歌上,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思辨,“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的明智超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高洁傲岸,让我读到了一份男子汉的气宇轩昂。
在散文上,你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从《进策》《留侯论》中我读到了你羽扇纶巾的豪气,从《喜雨亭记》我读到了你忧乐同民的节操,从《超然台记》《前赤壁赋》中,我读到了你澹然自适的旷达,从《石钟山记》我读到了你对事物求真的执着.
在词苑中,你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屈子的浩然,陶翁的淡远,太白的豪迈,杜叟的沉郁,纳之笔端,托起了北宋词苑的半壁繁华。
当然你绝不仅仅是这些,你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于此我读到了你的丰厚。
你还是个至情至义的真名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你赠给王弗的挽歌,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面对明月你有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的悲恸。王弗坟前的三万株松苗啊,想必是浸润着你绵绵的思念在成长。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是你对王闰之柔情绵绵的承诺,你终于于十一年后在苏辙的帮助下和心爱的女人一起演绎了一曲“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国真情。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是你对红颜朝云无尽的刻骨相思的凭吊,无穷的缱绻悱恻的追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你的灵魂就是那缥缈的孤鸿影。在政治的天空下找不到一根可以栖息的寒枝,我想它一定会在文学的天空下自由自在的飞翔,永久的飞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曾是你对天下离人的美丽祝愿,如今是我对你高洁灵魂的祝愿……
大学时读苏轼,总是很激动。他丰富多彩而又曲折壮阔的人生,他奇崛瑰丽如天风海雨般的
诗句,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感动,感动于他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无一个不是好人”的赤子之心。感动于他的杭州修堤、密州谢雨,感动于他与黎家人民的交往,感动于他对亡妻的深情厚意。感动于他的魅力四射,在他周围聚集着那么多当时中国有才能有影响的一代杰出人物,画家文与可、书法家米芾、诗人黄庭坚,改革家王安石,……很多人因他而流芳百世,包括陷害他的那些小人们。每一次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大气,旷达,豪放充满了我的心胸,我受了他深深的感染!忘不了**时张志新临刑场时高诵“云散月明水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给了一代代读书人以力量!中国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轼者少有,尽管坎坷而又能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更少有。那么多被贬之文士最终客死他乡,而苏轼,履险阻如平地,视功名如浮云,乐天知命,随缘自适,“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儒释道三家在他身上巧妙而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我却有一种渴望,在我的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尽管他们今天并不是很理解,但我不怕,因为我相信苏轼的魅力,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她会让今天的年轻一代爱上她,进而理解她,发扬她!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一、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
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丰末年至元年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同前)。元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在逆境中的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而建安作家王粲则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如果说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前者则是一种理智;后者是诗人的纯真,前者则是哲人的通达。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似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妻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温柔貌美贤惠知礼,却红颜薄命,于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苏轼伉俪情深心痛
欲绝,十年青衫,任黄叶风雨青楼管弦始终深情不渝,十年后徙知密州为官,一夜忽然梦见爱妻,惊醒后便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声声断肠的《江城子》,投笔诗就天地同悲。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哀莫大于心死者如是。昔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而今千里孤坟一抔 枯骨,形影相吊人鬼殊途,不必思量又怎能忘记?而那无尽凄凉更与何人说呢?惊醒处只是窗内寒灯窗外冷雨,心头残醉镜中华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怜斯人未老白头!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痛的感觉可比深秋冰寒似水的西风,是可以穿透人的血肉一直吹到骨髓里,吹进心房的最深处的,霜风过处,秋意如刀万物残凋。当年的苏轼才只有四十岁,却衰老憔悴以至于斯,风透青衫心若死,雨冷归人渺,梦醒后的身躯又怎能闪现半点生机?人来到这世间据说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找到了却又失去情何以堪?那种心痛又岂是骨肉的撕裂所能比拟?人间至悲至惨莫过于此吧。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梦,人间本已太多风雨太多痛苦,若没有了梦岂不成了又一个悲惨的地狱?而生又有何乐趣?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的词总是豪放飞扬的,于淋漓挥洒间拍栏狂歌弹剑长啸,还有一首《江城子》就是那种风格。而我唯独喜欢这首,只因它朴素真挚的深情,凄艳沉痛销魂蚀骨,每临生离死别时,这首词便会不经意的突然充塞于喉间,令人反复咀嚼泪飞如雨,心痛感动千古如一。平生轻狂,最肯忘却古人诗,只这首词一见之下却已深埋心底,而且始终坚信自此一首后《江城子》已成绝响。想起苏轼的痴真我不由自问,当代人真的懂得爱情吗?那可放可收可买可偸的爱是真正的爱情吗?为什么爱情在我们的手中竟会是如此的苍白?你相信这人鬼之恋吗?你相信这种生死不渝吗?设若换成你,你能做到吗?. .....
我喜欢这首词,只因为我相信天长地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文十:《关于名人的资料》5300字
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二.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
(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爱 迪 生
一、生平简介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1928年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1931年10
月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二、科学成就
爱迪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爱迪生的主要贡献有:
1.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生活中可以没有电——无法开亮一盏灯,听唱片,去电影院,或给某人打个电话。然而,所有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全都是一个人实用的发明创造的结果——他就是托马斯·爱迪生。 在爱迪生之前,马路上,居室里,工厂里,都只能使用靠手工点燃的昏昏蒙蒙的煤气灯。夜幕一降,工厂纷纷关门。电或者电话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他那种实用性的发明和改进把电和电话的用途推向了每一个角落。
爱迪生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他开现代世界技术革新之先河。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把我们从蒸气时代带入了20世纪。
2.爱迪生还在电影、有轨电车、矿业、建筑以及兵器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
3. 爱迪生还在一个真空灯泡里观察到热电子发射现象,后人把它称做“爱迪生效应”,热电子发射的发现,为研制电子管奠定了基础。
三、趣闻轶事
1.孵蛋的经历
爱迪生在童年时代就爱动脑筋,好奇心特别强,有一天早晨,全家突然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到,一直到了晚上,才发现他趴在鸡舍旁,肚子下面压了一大堆鸡蛋,原来他异想天开,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孵小鸡,结果事与愿违:蛋壳破裂,蛋黄横溢。小爱迪生也明白了:鸡可以孵蛋,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人不能孵蛋。
2.最差的学生
爱迪生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对于上学就另当别论了。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当时他家刚搬迁到另一个大湖旁的休伦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没意思了。
像当时的大多数教师一样,这所学校的老师也信奉棍棒教育。爱迪生非常害怕藤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而他好问的习惯更使得老师生气。
爱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学生,一连3个月都是如此。后来他听见老师议论他,说他有毛病,说他“addled”。爱迪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addled蛋就是坏的、变质的蛋。一怒之下,他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愿回去。
在家里,他的母亲南茜站在他一边。有一段时间爱迪生时断时续地去过一些别的学校。但大部分时间里是母亲亲自教他。或者不如说,她任由他去自学。在她的鼓励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莎士比亚、历史、
《圣经》。在他9岁那年,有一天,她给了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是他第一次看这种书。书名叫《自然哲学的学校》,它让读者们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那时候起,艾尔的生活就起了变化。
他如痴似醉地将这本书读完,做了里面所有的实验,然后他做起了自己的实验。他买来化学制品,四处搜寻电线之类的边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个实验室。他做的实验之一是将两只大猫的尾巴搁在电线上,将它们的毛相互摩擦,试图产生静电。唯一的结果是他被两只猫抓得鲜血淋淋!
他的另一项早期实验是让一个朋友服用大剂量的起泡粉,希望这种粉在人体内产生的气会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将他送上天。
3.艰苦探索,“大海捞针”终于成功了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
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
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终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余姚四先贤: 汉代高士--严光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 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之瑜 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
严光(前37—43),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后人改作姓严。他少年好学,研习“黄老学说”,成年后出外寻师求学,交结了不少著名的学者,切磋学问,学业大进。后来他到长安太学游学,结识了同在大学读书的皇室族人刘秀。刘秀虽比严光小3l岁,因敬慕严光的人品学问,与他结成了忘年交。
严子陵不慕富贵,不贪名利,?洁身全行的崇高风格一直受到后人的赞扬,称颂他的为人是“高风亮节,志凌云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严先生伺堂记》中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句赞扬其风节。高士严子陵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王守仁(1472一l 529),字伯安,因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养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心学大师,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书法家。
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万世师表。但当时昏庸的嘉靖朝廷,视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传习转讹,背谬弥甚”。使其一直受到排挤与打击,学说被压制。直至隆庆时,才给王阳明加溢
号“文成”。清代著名学者王士帧说:“王文成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是中国思想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最突出的是创建了以“致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开创了影向深远的“姚江学派”,直至近代回响不绝,传到日本则形成为阳明学,隆盛至今。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寓居日本后取号舜水。他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朱舜水出生于姚城,八岁时,父亲朱正病死。长兄朱启明,天启五年(1625)中武进士,后升任至南京神武营总兵,总督漕运军门。朱舜水就随任长兄寄籍于松江府,为松江府儒学生,拜松江府学者朱永佑、张肯堂和武进学者吴钟峦等为师,受这三位老师学问和气节的影响,品学优异。
祟祯十一年(1638)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于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当时,朱舜水见“世道日坏、国是日非”,朝政紊乱,“官为钱得,政以贿成”,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决心放弃入仕进身
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自崇帧末至南明永历末,曾先后多次力辞朝廷征召,拒绝任官。
朱舜水坚持儒家学说,他的学说以平实真切的根基,极力倡导“实学”、“致用”。他认为“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主张“实理实学”、“平平常常做”。他非常重视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还经常引用先哲遗言:“遗子黄金满赢(ying),不如教子一经(儒家的经典)”。朱舜水的“实学”学说不但对当时日本国的巩固统一发生作用,而且一直影响到一个半世纪之后的日本“明治维新”。朱舜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的爱国热情,也得到日本学者很高的评价,他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的功绩是不朽的。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浙东史学”开创者。
黄梨洲出生在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浦口村)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黄尊索是东林党名士,为人沉毅正直,明天启二年(1622)由宁国推事升为御史。黄梨洲八岁随父在任所读书。当日才,权阉魏忠贤把持朝政,地戕害忠良,政治腐败
不堪。东林志士左光斗(安徽桐城人),杨连(湖广应山人)等常到黄家议论朝政,评论人物。黄梨洲侍立在旁,对朗政黑暗情况、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等,了然于怀。 黄梨洲一生著述不断,而且愈到老年愈勤奋,年逾八十,著书不掇。据统计,黄梨洲著作共计有一百十二种,达一千三百卷,二千万字。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学等等多方面学术领域,因此后世称他是我国历史上博学多才、成就卓越的大学问家。他留下的宏丰著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学方面,他所开创的“浙东史学”一直影响到近现代。